小学数学课外拓展题的设计思路
2009-05-29薛文伟
薛文伟
在谈课外拓展题的设计之前,首先要界定这里所指课外拓展题的范围,也就是设计的方向。此处所说的课外拓展题的外延应区别于以巩固课本知识为目的的课内外作业,也区别于自成体系的奥数题。从其内涵来看,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理解:拓展练习以课内所学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着眼于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顺延性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受时间、教材等多方面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这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是课堂教学的现状。经常下课铃声已响起,学生依然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教师也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求知欲望最为强烈。如果顺延这一良好的契机,设计课外拓展题,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从长远看,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绝不可能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只能做一个引路人,课外拓展题就可作为一个有力的手段,将学生引入自我学习的道路,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在“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关于此部分知识,有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大家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内容。”本来此处知识点是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枯燥,但学生有了质数的基本知识后,了解到这部分知识原来还这么有趣,并且论证的过程中有中国数学家作出很大的成绩时,学生一下子对原本枯燥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学生说以后自己也想在这一问题上做一下研究。
二、应用性设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已有知识动手实践,体验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体验将知识升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有了生长点,这也是课外拓展题设计的一个思路。因为书本学习无法替代动手体会和学生的感悟。外部知识的内化,体验这一步不可缺少。因此,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在课后的拓展练习中,应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知识。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一道拓展题:“用一张完整的纸板做一个长10cm、宽6cm、高6cm的无盖长方体纸盒。需要一个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的硬纸板?”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新知识,如边角怎样切割、长方形的长与宽和长方体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在体会知识时,使知识得到拓展升华。
三、研究性设计,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
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知识,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吗?如果学生具有这一意识,生活中的素材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学习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看似有“偷懒”之嫌疑,但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好方法。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结果只能培养出死读书的书呆子。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问题,如果学生有知识却没有研究问题的意识,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所学知识是死的知识、不会增值的知识。更何况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学生才会跟得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那么,教师在进行书本知识教授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研究问题的意识。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研究,长期如此培养,学生就会留心身边所发生的社会现象,研究意识会逐步得到加强。
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这样的拓展题:在这一轮物价上涨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报纸搜集资料。统计多种物品价格上涨的百分比,并填写表格使(如下)。
(1)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一年来工厂的经营状况。
(2)根据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商品,分析物价上涨对普通居民生活的影响。
这道题利用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设计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收集资料+知识积累一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有研究意识。
总之,课外拓展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因时、因人制宜,不可突兀,不以学习新知为目的,只为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内化课本知识,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而有用的“活”知识,使学生随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