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上难得“糊涂”

2009-05-29卢翠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探究算法同学

卢翠华

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成事之人常以“柔弱”自处,大智若愚,则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故意“犯傻”“装糊涂”,也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和热情,促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为构建平等互动而“糊涂”

课堂上,师生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所以教师面对学生,就更有必要注意自我表露的对等原则。这离不开教师以足够的耐心“装糊涂”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构建平等互动的时空。

如一位教师教学“左右”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两个学生在上楼梯,一个学生刚从转角处走出来要下楼梯。

师(故作疑惑):他应该走哪边?

生1:他应该走右边,上下楼梯靠右走。

师:上楼梯的同学走这边(右边),(装糊涂)下楼梯的同学也要走这边吗?

生2:不是,是另一边。

师(还装糊涂):为什么是男一边,不是都要靠右走吗?

生2:上楼梯,这边是右;下楼梯,另一边才是右。

师(继续装糊涂):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的话了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谁来再说一次?

接下来。教师请一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向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听口令做动作。师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同时举起左手或同时举起右手,站在台上的同学每次都举起了与我们相反的手?

在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一味“犯傻”“装糊涂”引领学生在情绪高涨的平等互动中,深刻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为激励自主探究而“糊涂”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一反常态“装糊涂”让学生来教老师,那么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许多灵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

如一位教师教学“比较大小”一课时,课始教师说:“我们班要评选出一名‘优秀星。张祺得了37颗星,王芳得了34颗星,他俩谁得的星多,谁就可以评为‘优秀星。那么,应该评谁呢?”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大喊道:“张祺!”“为什么是张祺呢?”教师故作疑惑地问。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在试着想出办法来教老师,一个个小脸涨得通红。有的在努力地想,有的拿出一支笔在一个劲儿地画,有的和同桌小声地讨论。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老师,我可以画给你看!”“老师,这样画太慢了,我有好方法。”“老师,我来教你!”……最后教师真诚地说:“谢谢大家教会了老师,你们真了不起!”至此,这节“比较大小”的课,教师没教一点儿理论知识,学生们都已掌握了。

三、为促进台作交流而“糊涂”

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为培植学生的合作愿望创设必要的情境。教师的难得“糊涂”,可以在这里发挥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估算”一课中,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教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后,出示六次称石头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有多重吗?用你的经验来估算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把这些数看成整十数来估计的,即330+350+310+380+400+350=2120(千克)。

生2:我把这些数看成整百数来估计的,即300+300+300+400+400+400=2100(千克)。

生3:我估成350×6=2100(千克),我是取中间数来估的。

生4:300x6=1800(千克),我把数都往小的看,估成整300(千克)。

生5:400×6=2400(千克),我把数都往大的看,估成整400。

生6:我是这样估的,即300+350+300+400+400+350=2100(千克)。这样不仅快,而且比较接近准确值。

师:这么多种估算方法把老师都弄糊涂了,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我要选哪一种来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顿时像砸开了锅。学生个个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至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既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群策群力筛选出最佳方案。于是,小组合作交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习的形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合作讨论中。其实,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合作交流是为了让学生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四、为提升生成价值而“糊涂”

学生是充满灵性的,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教学要为生成价值而追求。教师偶尔的“真糊涂”,也能使学生的生成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如一位教师教学“买铅笔”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师出示几道计算题,如15-8、12-6、13-9、15-7、14-5等,让学生进行一分钟计算练习,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对于学生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时,教师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吗?”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算的,不知道行不行。比如15-8这道题,15=10+5,我先算8-5=3,再算10-3=7。”话刚说完,学生就嚷嚷开了:“老师,肯定不行的!不能倒过来减!”这时,教师也愣住了,这个问题显然不在教学预设中,这种算法有没有根据,教师还真没研究过。但这样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到底对不对呢?这回教师可是真糊涂了。教师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相反他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呢?大家不想自己弄明白吗?”学生们都说想。“那好,我们用他的方法验证一下其他题目就知道了。”接下来进行验证、探究,全班学生达成了其识,明白这种方法也是对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意外回答竟使教师真糊涂了,但教师并没有为遮盖自己的愚钝。扼杀学生的“生成”,而是大胆地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辨的过程,提升了生成的价值。

课堂教学靠智慧,机智敏锐是一种智慧,而“难得糊涂”是一种别样的智慧。数学课堂上,根据具体内容而适时“糊涂”,同样可以让教师的智慧像花儿一样绽放。

猜你喜欢

探究算法同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