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价值:校本课程追寻的哲学定位

2009-05-25张庆勇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教育价值

高 翔 张庆勇

【摘 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学校的教育价值来定位校本课程的规划,制定具体而翔实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不断加大学科整合的力度,突出以名师为核心的课程论证过程,立足于校本,科学规划,有效研发,规范实施。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领域 教育价值 哲学追求 课程研发 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和评价,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独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领域、学科和模块的设定,校本课程方案的规划,围绕目标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实施的过程性管理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都会折射出一所学校所秉承的办学理念,并通过课程的管理,体现出学校的精神价值,这本身就是一所学校所坚守的教育哲学标准。因此,一所学校追求什么样的人格之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评判和道德标准,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它所教育的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信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就会有意识地影响甚至是左右一个地域一代人的发展,这是兼顾地域差异、以学科为教学单元、注重共性层面为主的国家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正是基于此,学校就应当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塑造学校教育价值、体现学校教育追求、彰显学校教育个性的重要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就是基于“人的发展”,促进各个层次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发展深度和发展纬度。通过“固定必修”、“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课程类型,既突出学校共性的要求,从而体现学校共有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同时又为学生选择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均衡与差异并存,体现了学校教育关注生命的伦理要求。

固定必修是学校在校生必须全部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价值,表明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所有学生应当具有什么素养,能有效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所在。固定必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文明礼仪和心理辅导、数学思维方法、人文与社会通识知识、科学与生活通识知识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六大课程。学校规定课程符号和模块标示码,以利于学生选课和统计。对学习量、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应有统一的要求,采取区分性评价,纳入学分认定范围,来强化学校主体精神对学生的影响,这是学校个性化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体现学生对教师资源选择的权利,这类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行班级进行选课走班。

限定选修是指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和将来发展的需要,从文理学科倾向角度,结合国家课程的相关要求,拓展学科视野,提高潜质学生发展的能力开设的课程。这类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国家课程内容范畴的课程资源,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将之重组,以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的课程。它是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阐释,是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基础,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属于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系列。此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选择性。它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此类模式能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结合教师资源的发展实际进行开发与实施。对于广大的农村高中来说,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校本化的课程还没有完全走向规范,学校教育文化有待于重塑和建设的初期,这不失为一条积极富有成效的课程研发之路。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两类问题的出现:一是如何自成系统,不能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也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二是防止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自由选修是依据学生兴趣和发展特长,对课程类别和学习过程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活动类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校通过社区资源的利用,社会团体和地方文化场馆的使用,以及对政府和厂矿企业专业人士的聘用,构建畅通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一、校本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水平和需要,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课程目标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规律,它既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广度和深度,又制约着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参与实践的数量。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会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而完全依照学校预设,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因此,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核心,要使课程满足学生需要,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课程的基本功能是育人,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此,在课程决策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准备好充足的精神食粮。

为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的目标指向性,学校应当加强校本课程的选修数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量和学习成效的评定,以防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一种形式。

1.校本课程规划过程中不同年级侧重点的管理。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以“文艺与人生”为主题,偏重于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让他们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学校要创造条件提高军训的规范化程度,加强国防意识教育,提高地方地理知识和历史沿革文化教育,把这些内容和国家课程一样审视对待。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要贯穿到整个高中生活中,突出学校精神对学生精神特质的锻造,使每一位从校门走出的学生都带上这所学校厚重的文化烙印。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加大相近学科的综合力度,逐步建立以专题为形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将各学科的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问题和场景信息贯穿始终。要逐步开设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寻过程,并能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达到实证的目的。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以“我与祖国”为主题,偏重于德育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科技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等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能从现实的国情和国史出发,确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要通过相应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真实的社会,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了解人,自然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以“我的未来”为主题的人生观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设计研究题目、实施调查、实验、制作、发明等研究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课题结果能有一定的创造性。

高二、高三之间的暑假、寒假和法定节假日,以“社会实践”为主题,各年级依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由教科所、德育处、团委指导,年级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包含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到本区的街道、居委会和所在的村庄挂职锻炼,获得对社会实际的深人体验,锻炼社会工作能力,结合挂职锻炼,提出合理化建议,直接参与社区服务。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