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009-05-25王显斌
王显斌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大力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有效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吗?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片沃土。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之所以为教,不在全盘教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在能自求得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教师发挥好了引导作用,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也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可见教师的“导”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正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水到渠成。
三、热爱创造的学生,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创新空间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创造型的学生在儿童时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守纪,或常提些“古怪”的问题,爱迪生小时候就是因为在课堂中爱“捣蛋”,向老师提出了“2+2为什么等于4”这样的问题,而最终被赶出校门。我们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充满爱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铺设“地毯”。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会被轻易扼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留一块相对轻松的创新空间,创造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还师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以一张试卷定教师的“业绩”,以一张试卷定学生的优次,这种一锤定音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为了这个“业绩”,忙忙碌碌地抓题目;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好成绩,从早到晚地背“知识”,泡在题海里。长期下来,教师哪有心思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偶尔有,也被这种学习环境冲刷掉了。因此,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摈弃。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等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若能依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我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实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不断矫正,自我完善,才能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中学)
□责任编辑:罗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