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我对教学过程观的认识

2009-05-25蒋新方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内化建构过程

蒋新方

作为分管教学的校长,我经常听课,也经常要参与评课。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在我看来,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全面的教学过程观。谈到教师的教学,就离不开教学过程。那么,什么是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我对五种常见的教学过程观的认识。

一、杜威观:“五步曲”——由做而学

杜威的教学观在我国流行了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也是围绕着这进行的。杜威的教学观其实就是实用主义教学论,他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的教学过程观。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是: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学生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我曾经听过美术课和理科的实验课,在这样的课堂运用杜威的教学论是可行的。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要运用到各个学科,那么杜威将走上极端,他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的系统化教学,使实际脱离理论的概括与指导。这样的教育,只能在一些技术人才培养的学校运用。我对这样的教学过程观的观点是:这只能培养一些“武士”,而不能够培养出智勇双全的“元帅”。

二、传统观:“三段论”——目中无人

我听了不少的常态课和公开课。不少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我国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的本质看作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过程观。它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的文化知识,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其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记”公式化知识传输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这是一些教师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它割断了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复杂联系,割断了抽象的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复杂联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绝不应该胸中有书、目中无人。

在传统的“目中无人”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园丁养护”和“工厂生产”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总之,这样的传统教学,是“目中无人”的传输,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三、辩证观:“四过程”——四步舞曲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下的教学过程,在我看来,这种教学过程观就是“四步舞曲”:①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包括通过观察、实际操作以及实验等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并要求这些表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②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达于理解阶段。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概念或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基本条件。③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教学过程的实践形式和一般社会实践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以及美术、音乐和体育活动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或必要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以便扩展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领域;但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必须服从教育和教学目的,并且不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求防止某些错误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干扰作用。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④检查和巩固知识。无论在形成感性认识或形成新概念,以及从事实际作业阶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检查和巩固工作,而检查和巩固又可构成教学过程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系统的检查和巩固工作是教学过程继续前进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和巩固是教和学的双方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善于充分利用意义识记和逻辑记忆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

这是一些教师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四步舞曲”,其四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环节,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必经这些步骤,不能作为呆板的公式看待,否则就会呆板化、机械化。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

四、现代观:“开放式”——面面俱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面面俱到”的教学过程观。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学既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中庸理论下的教学过程观,教师在实施时只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运用。

五、自我观:“人文性”——快乐体验

山东泰安省庄中学的课堂改革模式,是学生自主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这与我们学校的朱华忠老师开展了三年多的“我当老师来上课”的课堂改革有点相似。我通过对朱老师的课堂以及他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过程进行了解读和研究,对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观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学校的朱华忠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快乐体验、互动生成、价值内化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得快乐,是否有成功的喜悦,是否有展示的欲望。我觉得“我当老师来上课”的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养成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独立观察和客观认识事物,并从中体验快乐,分享快乐。

(1)快乐体验

在我看来,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学生主动积极地重新组合、发现知识,将知识意义建构、价值内化,进而认识事物、寻找规律、体验快乐;而教学过程不仅是交往过程、体验过程和建构过程,也不仅是知识传递,而且更是意义建构、价值内化、快乐体验的过程。

交往,就是快乐;交往,就是体验;交往,就是内化。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的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发展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的“教”,就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再现人类认知过程和推动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创造快乐的过程。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养成学生优秀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2)互动生成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以爱护学生的表现欲、合作意识、价值内化为出发点,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用鼓励和肯定去激荡学生心中潮涌般的求知欲,去种植学生心灵的自信和好胜心,去唤醒学生心中萌动的成功感。让学生对问题的征服感和自我展示的上进心为教学的开始,让接受和背记为对知识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变“一言堂”为“多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唱主角,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把课堂当着快乐的天堂。

(3)价值内化

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是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的,是能力增长的催化剂。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过程,不仅仅是建立在简单的复述、记忆基础上的实际过程,而且是一种主动的理解、吸纳与变化的过程。这种接受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的快乐探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课堂要让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活跃,才能够畅所欲言,才能够愉快地参与知识的活动、能力的养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自我探究、合作互助、成功的主人,让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价值内化。

朱华忠老师的“我当老师来上课”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从自身应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快乐内化进而共同发展。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情感体验的激励者、个性发展的促动者。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合作学习和交往互动的工具。

自我观也是我最喜欢的。当然,我这样的解读教学过程仅仅是一种理想化了的教学过程。在非常多的教学实践中,教和学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主动和被动的矛盾,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师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优越感,常常支配着教师的主动性而占上风,而现实社会中“学习为了什么”的目标困惑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而陷于被动接受;同时,教材的严肃性也规定着教师教什么则学生学什么。所以,学生的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快乐体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完善的过程。

猜你喜欢

内化建构过程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