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探讨
2009-05-25段丹丹
段丹丹
摘要: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很难学,这种心理容易造成有些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克服这种畏难心理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着手。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探讨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信心探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14-2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中学物理内容贴近生活,但是学生要学好物理课程,则有较多的能力要求,一般要求具有扎实的文字理解能力、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和推理能力等。这些要求常常使许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怎样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心理呢?笔者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着手。在物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 分散难点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的成功经验越多,其自信心也就越强。这种成功经验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学生获取成功经验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以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如讲机械能守恒的内容时,可先将机械能的含义和机械能的适用范围,让学生对机械能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逐步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研究对象——一个只受到重力和弹力的系统;对于研究对象如何确定为一个系统,物体受多个力的情况等这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逐一讨论。这样学生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 创造机会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被学校称为“不爱学习”的瓦特,因在父亲店铺里得到实践机会,使其创造天才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可见,一个人发展的突破口一般为其特长和潜能所在。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发挥其特长。比如,学习惯性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理解惯性的定义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物体有惯性。学生可能设计以下实验:(1)把装满水的杯子水平运动一段距离后, 突然由运动变为静止, 水就向前溢出, 说明水具有惯性;(2)用嘴吹动一纸条, 停止吹气后, 纸条仍在摆动, 说明纸条有惯性;(3)用书本压在一张纸上, 猛一抽出纸张,书本仍停在原处,保持静止, 说明书本具有惯性。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又如学习一些简单的物理内容时,教师知道某些学生已经掌握,但可以故意说错,给他们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再如,可以举行物理知识竞赛,物理实验设计比赛等,让学生自行组织,教师从中指导、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自信心,锻炼能力。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有强烈的探求动机, 在解决疑难问题时, 特别需要鼓励和指导, 老师的指导无疑是雪中送炭, 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并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知识, 拓展了思维[1]。这些方法可使学生找到成功感,增加认同感,自然增强了自信心。
3 给予期待
根据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物理教学中适当运用类似方法对学生树立自信心会收到较好效果。对每个学生都要在心底相信他的能力,把他们当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学生就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 产生上进的信心。比如针对那些埋头苦干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以通过私下谈话,鼓励他们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转变学习方式,并多与同学交流。又比如,对于一个头脑灵活但不爱学物理的同学,可以和他谈笑说,你的头脑那么聪明,如果苹果掉在你头上也许你也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如果你有了良好的物理基础了,以后你遇到类似的机会肯定会在物理领域中有一番作为。此类因人而异的鼓励方式,容易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很强的自信心。
另外,在课堂上和平时接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调、目光、表情、体态语等向学生传递信任和期待,他们则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即感觉到教师始终认为他是聪明的、能干的,物理知识是能够顺利掌握的。久而久之,其学习行为也变得积极,自信心大大增强。
4 教会调节
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时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导致信心逐渐丧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物理学史中科学家的故事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可以介绍法拉第经过10年的努力,进行了多次实验才得出电磁感应现象,欧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欧姆定律等科学家故事,然后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适当淡化目前的困难和挫折感。有的学生对物理学家的故事感兴趣,但由于距离遥远,很难触动心灵,而学生自己身边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教师可通过学生身边人物获得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教师自身为例,用克服困难的积极态度感染学生,这样,他们就更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师自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如果带着强烈的自信上课, 教师的风采对学生无疑是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拥有自信的高度渴望[2]。
5 善用评价
评价手段的恰当运用,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关注、热爱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意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除了客观评价,还要善于挖掘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对于有错误,但在解题方法、书写等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对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反馈,还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了肯定,使学生更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另外,批改课后作业时,采用分解评改法,对了一处就打钩,尽量避免打叉,特别是对于态度认真的同学,一个“叉”容易打击他们的信心,从而萌生自卑和逆反情绪。此外,在学生作业中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语言留言鼓励,点拨思路。通过这些方法,学生逐步克服了心理障碍,树立了自信心。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应持之以恒,区别对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同时,应探索合适的方法,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常青. 从生活中寻找物理教学素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1.
[2]张国敏.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7.3 .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