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教学探讨

2009-05-22蒋保伟

魅力中国 2009年10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探讨现状

蒋保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4-062-02

摘要: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欣赏;现状;教学;探讨;方法;策略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这一难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就新形势对美术欣赏课进行思考,兼与同行探讨。

一、对美术欣赏的认识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到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欣赏质量。

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美术欣赏课是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

二、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平时缺少对美术的专门训练和引导,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怎么上过美术课。由于接触少,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美术基础薄弱。许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学美术的料,对于学好美术根本没有信心,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特别是当学生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总是用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三、几种欣赏教学利弊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未涉及到具体的“欣赏”,有时美术家的事迹是很重要的,但必须与作品风格与美术家的个性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一些著名的作品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作品成为举世杰作是由于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而某些教师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大谈作品的历史影响就不算完全进入美术欣赏领域。

四、美术欣赏课教师注意事项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提供资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2.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通过讨论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五、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1.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不能光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事件,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最后的晚餐》情节的介绍和对作品的阐述,再结合画面外在形式特点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作品的意义。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教师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对于抽象美术作品而言,构成作品的形式,诸如画面中的点、线、形、色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情绪性等特点,依然是探索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必然途径。

当欣赏建筑、工艺设计、工业设计等实用性作品时,可以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作品的实用功能联系起来,认识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3.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4.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老农》《老头》《农民》等,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

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这种美术评鉴能力是一种长期被排斥美术能力之外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分析体会美术作品,并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譬如在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时,让学生模仿“蒙娜丽莎”、“大卫”的动作、神态、表情,摆造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中心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题主要的欣赏要求和方法,是否能抓住本艺术的特点来欣赏艺术品。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5]《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6]《艺术欣赏》张光华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探讨现状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