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和谐校园”的创建

2009-05-21沈远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和谐

【摘 要】“和谐校园”的创建关键在人,要激发与培养人的“内动力”;激发与培养的途径既要“和”,又需“谐”,做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 校园建设 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

时下,“和谐”无疑是最常现的词汇之一;作为学校,创建“和谐校园”是办学的理想途径与最终目标。那如何创建和谐校园呢?对此有很多的议论与看法,有从概念界定入手,有从理念内涵发微,有从指导思想求证,还有通过追问“终极关怀”探寻意义等等,仁智不一,山水互见。这里我想谈谈创建的施动主体“人”的调动与激发问题。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无论哪个方面、哪个途径,必须首先紧紧抓住“人”这个要素来进行,否则都是空谈。任何事都要靠人去做,但人做出的事又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如何达到“高、好、优”?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制度吗?让人照章去做就行。“制度约束”,虽肯定有作用,但学校的某些现象可以说明其作用有限。(1)上课、考试学生伏案一片;(2)学校封闭管理与校外快餐店学生“高朋满座”;(3)教师出工不出力,身到心未到;学生人在教室,心忧网吧;(4)升旗吵吵、开会哄哄;(5)教气低,怨气高;玩劲足,学劲无等等,这些难道没有制度?所以人如不愿意去执行,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因而最好的“制度”是人自觉去执行而无需强制的制度。这里强调内心的自觉,我称之为“内动力”,这才是最关键之所在。怎样才有内动力呢?当然是热爱,热爱事、热爱人、热爱物。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如何才能热爱?热爱当然有与生俱来的。比如无论条件多么苦,自身如何残缺也还终身投入边穷教育的山村教师;但更多又更现实的还是要靠激发与培养——已有的就去激发,没有就想办法培养。比如有人在这个学校没劲到另一学校干劲冲天,有人在同一学校一时风风火火,一时又成经霜的茄子无精打采,这就是有无“内动力”、及其被激发与否的表现。

如何激发、培养“内动力”,我想从“和谐”两字的构成来考虑。“和”者,禾口也,人人都有饭吃;“谐”者,言皆也,人人都可自如地说话。用现时的话说,“和”需有物质基础作保障,而“谐”当属精神领域之依托。所以说物质基础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才能做到“和谐”;只有做到“和谐”,才能驱动人的“内动力”。当然,这里的“人”,是指学校的全体主人,既指教职工,更包括学生。

关于“和”之物质基础,最不可小视。唯物主义的精髓就是“生存第一”,没有物质这第一需要,万事皆休。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之物质是必要条件;如若不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饿极冷极的人们会因无路可退而选择与时势、与“礼节”、“荣辱”观对抗。“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话如果剔除阶级歧视,从某种意义看,也未尝不闪动着辩证唯物之光。对于学校而言,老是对教职工强调精神的奉献,物质方面却不痛不痒甚或闭口不提,让时势的消费远远高于个体的口袋所有,这种避实就虚要么是种想当然的超脱,要么就是对应尽责任的淡化或逃避。当然,如果一时之间学校这方面还处于下层,就应该正视其薄弱程度,而不应遮遮掩掩甚至强词夺理,正视了才能让教职工理解并让他们拥有一个可及的期待,这样,“内动力”才会被唤醒。同理,老师对学生这一学校主体而言,学习收获就是其“物质”,如果老是强调要自觉啊,要文明啊,要守纪啊,要有信心毅力啊,而不满足整体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成这一“物质”方面的需求,学生的做人、“有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要发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你不能让学生学得好、成才,进高一级学府深造,为其一生发展铺路,为其家庭发展奠基,怎么能让人民满意?也许有人说,不成才也成人啊,不是先成人后成才吗?不错,成人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点,能成人当然也很好了,但这不是学生、家庭、社会愿望的归宿点。社会要人才促其发展,家庭要学子飞跃帮其改观(尤其是农村家庭),学生要靠深造来丰富人生。在校的莘莘学子,没有谁当初是抱着只成人不成才的打算来学校的,都是奔着“成才”那“一亩三分地”雄纠纠来的,只是那块地太小他被挤出才不得不抱着“成人”这根木头气昂昂地浪迹社会,再战江湖。所以说,教职工也好,学生也罢,这些学校的主体都需要“和”之物质基础作保证,这是个前提。

关于“谐”之精神依托,切不可忽视。有出路才有寄托,如何有出路?需要说话,人人都有言论的自由,有话就说,有气就撒,心气才会平和,精神才有归属。是否善于倾听是衡量一个管理者水平高低的标志,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把自己全部经营的秘诀归结为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这里“倾听”的前提当然是让对方自由地发话。从前是压制言论,如今的时代不能压制了,但有一种比压制更为可怕的东西让言论熄灭了,那就是漠然。造成漠然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坦然大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修炼成的境界;另一种是“言”过很多,但见毫无改观,觉大势已去,不可救药,也就“见怪不怪”,淡然、欣然、漠然了,这种死般的沉寂似绝望的死水何“谐”之有?当然还有一种比漠然更可怕的是言不由衷的应和、阿谀式的奉承,如果整个学校似近亲繁殖似的高度“同声”,使得领导层悠然自得继续受蒙蔽,或让领导层痛苦不堪继续混日子,这种“死水”又“发酵”了危害更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心系大局、服从原则、集体为重,而又坦荡陈辞、各抒己见、解决关键问题为要,这就是“和而不同”,就是真君子;而那种表面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志得意满,背地却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咬牙切齿,这就是“同而不和”,就是真小人。从学生角度看,高度关注、认真思考,善于质疑、大胆提问,坦诚相告、自然真诚是正常、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交往之所需。高度“一言堂”的课堂是培养机器的、专制的课堂,“唯师独尊”的师生关系是头脑懒惰的、个人意志的表现,不苟言笑的同学交往是漠不关心,甚至尔虞我诈的往来。“言由心生”,只有发自内心的言论释放,“谐”才会实现,“内动力”才会聚集、形成并爆发。

所以要驱动“内动力”,需“和”“谐”双方的和谐,既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又有必须的精神寄托;既有前提与基础,又有完善与提升。只有这样,才有自由、自然、自觉的行动,以致心甘情愿的付出,才能最终达到整个校园的和谐。

★作者简介:沈远新,广西南宁市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和谐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人建环境环境育人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