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与做人
2009-05-21陈欣华
【摘 要】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抓住新课标的要求,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新课标 教育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高中是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语文课应该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为教育就是唤醒。
高中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思想启迪、情感陶冶和精神锤炼。广大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让那些灿烂的民族文化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梁启超先生曾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清华大学在教育史、科学史、学术史上所创造的杰出成绩,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祖国建设中取得的成绩,都足以证明这种高尚精神的重要性,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引领国人走向文明。因此,在中等教育阶段,我们也应重视人文教育,为学生构建一座精神文明的家园,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真、善、美方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能自觉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踏出一条回归自我之路,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受挫能力
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如何,解读能力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地尊重学生。因为人在满足起码的温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受到尊重。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说,尊重激励是一种潜在力量,人不仅有获得尊重激励后的推动力,而且具有渴望得到尊重的内在需要。成功的教育者就应该从满足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被教的关系,使激励教育产生巨大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更多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注重发展学生心中真、善、美的情愫,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带领他们体验人生的美好。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海子的真诚善良,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让学生领略诗人的真诚良知;《<宽容>序言》以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让学生体悟思想自由的可贵,对异见宽容的感人至深;《孔雀东南飞》以夫妻殉情的壮烈,魂化鸳鸯的坚贞,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可以让学生见到长江东去的豪迈,黄河奔流到海的永恒;赏玩“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泰山的瑰丽。由此来召唤他们灵魂深处的美。然而在当代中学生中,偶尔总会听到有学生跳楼或得抑郁症的消息,因为压力太大,更因为教育者的疏忽。我们应当让他们看到司马迁堂堂七尺男儿,遭受腐刑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铁生青春年少双腿瘫痪却最终走出地坛,走出顽强人生;盲、聋、哑的海伦·凯勒犹能世界闻名;霍金身患运动神经细胞病,虽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言语,依然能与病魔抗争,完成《时间简史》。要让他们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一帆风顺只是一个祝愿而已。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及高尚的人生观
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教育要以美好的感情为引线,只有真善美,方能产生精神的魅力,方能产生教育的魅力。教育的审美品格是教育的神奇力量。老生常谈的说教和别致亲切的启迪,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大学教授在教美术系学生时说,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是羞色。他对学生说:“羞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羞色阻止人走向卑鄙。康德说:‘羞色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羞色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羞色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后悔!马克·吐温说:‘人是惟一会脸红的动物。你何曾见过狗红过脸?因为,只有人才有文化,羞色是文化的色彩。”这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自尊自爱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披文入情”,让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如在读沈从文《边城》时,可以让学生领略“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纯朴美;在读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生就需要洋溢的激情,不竭的追求,才能活得精神。当然,随着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我们会在第五册教材里看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赵鑫珊的《人是什么》以及先哲们如何对待人生。在那片精神家园里,莫里哀不惜放弃国王侍从的头衔和“法律硕士”的学位,甘愿去当一个卑下的“戏子”;巴尔扎克毅然放弃“大律师”的优厚薪俸,十八岁便郑重向家人宣布要当一名“小说家”,在父母的极度失望中,他却兴冲冲地在巴黎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怀沙沉江,曹雪芹安守半生贫贱。他们都为了一个“守”字而穷其一生去追求,他们是精神追求者的楷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先贤们学习,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三、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上世纪初梁启超就曾高呼:“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以传承民族精神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中教材所选取的古代文学经典约占教材文学作品的四成,作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魅力。如学习《劝学》时,除了教授学生文言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个贵在坚持的过程,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以荻画地尚能有所作为,况乎今人。引导学生学习《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那种圣洁、飘逸、浪漫、清高的隐士遗风;学习《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与洒脱;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民族大义。这些优秀人物闪光的内心世界像一粒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从而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榜样,自觉形成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情感,为祖国建设服务。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应该以人为本。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我们应该将学文与做人统一起来,真正提高国民的素质。
★作者简介:陈欣华,重庆市铜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