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09-05-21蔡碧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生命

蔡碧玉

“生命化教育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是‘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哲学。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全面、自由而个性化的发展,是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在实践中,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丰富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它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调整教学心态。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

“生命化教育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即我们要尊重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想状态。相信孩子们每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合理化的原因。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初中生),内心矛盾多,对变化敏感,寻求独立,但辨别力不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和他原有思想认识产生冲突。这时候,老师调整教学心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给予理解和必要的尊重,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的思想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的: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比如在交流“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小品演绎了一段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景,期望让学生通过小品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时候,有个学生就说了:老师哪有这么好?这时候,教师如果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加以指责,或为了完成授课计划充耳不闻的话,这孩子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其他学生也会对老师感到失望,到最后,课是上完了,思想教育却是失败的。学生说的是心里话,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可能那些不说话的孩子中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小品一完,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顺着这个学生的话题让同学们讨论:生活中有没有不尽职的老师?这下热闹了,一些学生开始讲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来自老师的委屈。等两、三个学生发言完后,我也例举了在抗震救灾中“范跑跑”的实例,然后问学生,生活中真的只有这样的老师吗?发泄完不满情绪的学生开始冷静下来,说还是有许多好老师的。我又举了“抗震救灾”的几个实例,告诉学生“范跑跑才一个,好老师却有千千万万”,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好老师是不是不犯错误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人无完人,老师也会犯错误,好老师不是不犯错误的老师,而是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的老师,有时候,教师的严也是一种爱”。这种基于学生已有认识基础上而有的教学互动,让孩子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整教学心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直面生命”,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状态给予尊重,让不同的思想都有得以表达的机会。思想教育不是粉饰太平,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各种思想认识的尊重,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教育的突破口,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二、改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

生命化教育“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改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生命个性发展更多锻炼的机会,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的教”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监督者和评判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反应者和评价对象。学生的学习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无须思索别的,只要用心接受和领会教师的教导,在考试时原样复现教师所教的就可以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也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失去了个人生命发展的个性特点。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让教师“拥有教育的灵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校园充满家的温馨”。

比如在交流“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我们可以做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彩,让孩子们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获得对世界文化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收到一定的实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探究的机会。改善教学策略,教师就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我们可以和信息老师合作,让学生在信息课上用已学过的电脑知识搜集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建筑、节日、礼仪等等方面),可以按孩子们的兴趣分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搜集完后做成flash,并配上解说同在思想品德课上展示,让我们的学生来当一回小老师,展示世界各国文化文明的精彩。这样,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个性与潜力才能得到张扬。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完成的课堂教学,它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生命个性发展更多的锻炼机会,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和教育成效都非常好。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改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指导和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

三、升华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人的生命最核心的最高的层次是人的精神生命,不同的价值追求,造就不同的人生。“生命化教育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它注重学生精神价值的培育和生成,注重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升华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从而为他们一生更加阳光、更加幸福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应试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学校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主要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教师则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考纲至上”的思想比较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价值精神的培养。而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在考试中得到多少分数,而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生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想品德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践行,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笑迎新生活”这一单元,在中考政治考纲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却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意义重大。初中是学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珍爱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要突破这一点,我认为。教师从正常生活的需要讲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从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谈必须要学习,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初中三年学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初中三年要学的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生活常识。既然是基本生活常识,不学不行,不学就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就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笑话。让学生在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中明确,初中三年的学习,是快乐人生的基础。把学习与幸福生活的需要相联系,而不是与考出好成绩挂钩,更能打动学生。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践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升华教育目标,不要为应试而教。学校教育应该是创造幸福的摇篮,而思想品德教师则更应该是幸福的传播者,传播生命幸福的希望,播撒人生快乐的种子,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激发学生对快乐生活的渴望,让学生在生活中渴望绽放生命鲜活的亮彩,这才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实现的终极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生命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