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守性:不可或缺的教育“天性”

2009-05-21秦德林

江苏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理天性古典

张 伟 秦德林

摘要:保守性是教育固有的天性,它是由教育所特有的文化性、教育所蕴涵的人本性中的向善性以及教育内在的公理(或规律)性决定的。然而,教育的保守性在现实中却常常遭到尴尬和不幸。适度地坚守教育的保守性,须持有沉潜的心态,怀有古典的情怀,拥有哲学的理路。

关键词:教育保守性天性坚守

2008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单中惠教授为我们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的老师讲课,他展示了一百多年前国外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景(包括教室布置、上课、集会等)的一组照片。对比之下发现,它与我们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景有不少相似相同之处。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时过境迁,教育在“变”的同时也有其“不变”的另一面;教育者有必要保持和坚守教育本身的一些“元素”。易言之,不管如何改革与超越,教育都还应当是教育,而不应当是其他什么。这或许就是教育的“保守性”。

其实,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教育既有其保守性,又有其超越性,是保守性与超越性的对立统一。但在关于教育的言论或理解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的超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无视教育所固有的保守性。

一、保守性是教育固有的“天性”

“保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保持使之不丢失,如“保守秘密”。②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思想保守”、“计划保守”。本文所言的“保守”,显然是第一个义项。所谓教育的保守性,即指保持和坚守教育最原本、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元素和属性,使之不再丢失,以确保教育仍然是教育。

最近翻阅张楚廷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他认为:“教育的保守性是人性在教育上的体现,人性是教育良心的来源,亦是其保守性的来源。”他进一步指出:“对于‘人本是怎样的探讨,使我们更加确信,教育保守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使人的本源不致丧失,教育所保守的是人的本性,也因此成为教育的天性。另一方面教育保守的是人类已创造的文明成果……”

关于教育的保守性,张教授主要是通过对“人本是怎样”和“教育本是怎样”的理性追问与哲学探讨来进行阐释和解读的。除此之外,我们以为,至少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由教育所特有的文化性决定的。教育总是与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在运用已有的历史文化培育和影响下一代,使已有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并发扬和壮大。在这里,“传承和保存”是第一位的,“发扬和壮大”只是“传承和保存”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是紧紧依附或依托于“传承和保存”的。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历史文化的“发扬和壮大”,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传承与保存”则说明了教育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即保守性;它所要“保守”的,就是教育所特具的文化品质、文化品位和文化命脉。

二是由教育所蕴含的向善性决定的。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使人成之为人或教人学会做人,让人真正像“人”,是“人”。这里,“成之为人”和“学会做人”中的“人”,均指本源意义上的或价值理想中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兼具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人之善恶是由后天形成的,而教育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所蕴含的向善性,最主要的就是引领和影响人去求真、求善、求美。教育教人求真,并坚守其真,人就会走向善;教育教人求美,并坚守其美,人就会走向更高的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保守性,所要保持和坚守的就是教育的向善性,所要保持和坚守的就是人的真善美。

三是由教育所运行的规律性决定的。教育的发生、发展及其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内在的规律性,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要求,揭示了教育活动许多本然的属性,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必须坚守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轻易改变或违反的。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可以通过教育公理来反映和体现。关于教育的公理,张楚廷教授认为有五条,即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概括起来说就是:“人的潜在才智,以天赋欲望为引擎,通过自反心理作用,按照美追求并依美的规律,并不可避免地在一定中介的作用和影响下,来不断发展自己,构造自己。”它们可以说概括了教育产生、发展及其运行的一般原理、原则和规律,坚守它,教育才能走向“自我的觉醒”。其坚守的过程,也即是秉持教育的“保守性”的过程。

二、教育保守性在现实中的境遇

保守性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天性”,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尴尬和不幸。还是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例,其境遇大抵如下:

一是教育文化性遭遇轻慢和亵渎。教育所传承的文化常常具有其守恒性或不变性,它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选择和洗礼保存下来的,是人们确认和保留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但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怀有一种不恭和轻慢的态度,将其随意更改或“创新”。如《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这本是一则流传已久的寓言,其寓意本来非常清楚,也很深刻、确凿。可偏偏有人将其“别解”为“狐狸聪明”、“狐狸爱动脑筋”、“狐狸遇到困难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个“贪婪狡诈”的“恶人”形象,就如此变成人们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新说”、“新解”。实在是对教育本应固守的传统文化的糟蹋和亵渎。

二是教育向善性遭遇违拗和抵抗。教育的向善性,它所反映的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的本性,它所代表的也是教育的一种本源性或循真性。循真性的教育应该是唤醒人们向善或鼓励、引导人们向善的。可是在现实中,总有人将其舍弃或抛开,使教育所特有的价值引导功能有所黯淡乃至丧失。有些人一味强调教学的“效率”、“效益”,因此课堂教学只剩下“知识点”或“技能点”,什么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中的向善性的增进和提高。统统被抛入不知所在的“爪哇国”里,由此,学生心目中也只剩下“黑色的竞争”和被扭曲的人生坐标。

三是教育规律性遭遇漠视和背离。在这方面,有些人的态度也是较为轻慢或随意的。比如教育的动因公理表明,人有把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表现和开发出来的欲望,并且这种欲望在幼儿身上就可以看到。可在现实中,不少人却看不到儿童(学生)所具有的“把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表现和开发出来”的欲望,其教育教学总是只凭自己的预设或“想当然”,让教育对象只围绕着自己认定的“框子”转。

如此种种尴尬和不幸,确实令人深思和警醒。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尴尬和不幸”竟与教育中的某些改革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或是直接出现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某一环节、某一过程之中,这就更需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

三、适度坚持教育的保守性

对于教育的保守性问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重要的是努力做到适度、适宜、适切,为此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是持有沉潜的心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教育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对于教育的保守性问题,更需如此。教育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内蕴,特定的本质属性,特定的规律(公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好好地沉下去,静下心来,用心去体悟和把握。只有把这一切都琢磨透了、把握准了,我们的教育才能清醒地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我们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方向、有根基、有底气。教育关乎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而生命成长与发展是不可逆转和弥补的,教育可能成就人的一生。也可能毁掉人的一生。这就决定了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始终保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切不可贸然行事。这是一个“慢”的过程,也是应对教育保守性的一个真实、真切的过程。

二是怀有古典的情怀。教育需要一种古典的雅致、古典的淡定与从容,同时更需要对古典的文化、古典的传统怀有一种谦恭和敬畏。“‘无古不成今,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今只是古的延续,不应当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无论多么张扬的现代人,当他还想着自己是人的时候,对于古典,他会是十分谦恭的。无论教育多么强调现代化,它也应当是古典与现代的紧密结合。”这或许就是我们在处理应对教育保守性与怀有古典情怀之间关系时应有的态度。适度坚持教育的保守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敬重、敬畏我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古典教育文化、教育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任何教育改革与创新,都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任何教育改革与创新。都不能背离或亵渎我国乃至世界上真正优秀的古典教育文化、教育传统。

三是拥有哲学的理路。我们应对教育的保守性,首先需要的就是适度、适时、适切的坚守。当然,这种坚守决不是僵化的、机械的,在此同时必须拥有一种哲学的、思辨的理路和眼光。教育的保守性从来就是与教育的超越性相互对立与统一的。教育的保守性,突出的是对教育中原本的、最重要的元素和属性的保持和坚守;而教育的超越性,则突出教育在“坚守”中的自我革新与进步。二者统一在促使教育持续的提升和发展上。因此,我们在强调教育的保守性时,一定要同时看到教育所具有的超越性;在推进教育的超越性时,也一定同时要注意到教育所具有的保守性。正确的态度是在坚守中创造,在坚守中前进,在创造与前进中永远地坚守。只要我们拥有了一种哲学的、思辨的理路和眼光,并以此来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的保守性与超越性的关系,教育就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人类也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公理天性古典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公理是什么
公理是什么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公理
公理
或许,只因为天性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