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钱谦益
2009-05-20王大威
王大威
摘要:钱谦益在文坛上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宗师和领袖,而在政坛上他的入阁拜相的政治理想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文坛得意,政坛失意。他的理想非其所长却毕生追求,又逢于明清改朝换代变幻莫测之时,这注定了他悲剧式的人生。
关键词:钱谦益 政坛失意 降清抗清 悲剧
一、文坛领袖
钱谦益(1582一1664),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又自称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最后号东涧遗老。三百余年来,钱谦益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就钱谦益的一生来说,作为一个文人他文、诗、史方面的建树要比他政治方面的作为辉煌得多。钱谦益文坛领袖的地位则是无人否认的,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的学者都给与极高的评价。黄宗羲说:“主文章之坛坫者五十年,几与弇州相上下。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夫剿袭。词章贵乎铺叙,而贱夫雕巧。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1可见文坛上的成就令当世著名学者为之侧目。钱谦益的史学造诣也值得一提,黄道周说:“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2《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孙承宗行状》等著作就是很好的例证。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他(钱)所谓文章,是一方面重在性灵,一方面重在学问。这双管齐下的文章定义,可以说是对于七子、竟陵之补救,同时也可以说是集归、唐、公安之大成。”3
以上都是从正面直接表述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成就,似乎仍不足以服人。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与钱谦益有关的万历庚戌科场案,当年科考,叶向高、王图、孙承宗、曹于汴、萧云举等为主考。总裁官时任首辅的叶向高已暗置钱谦益为第一,定为头名状元。发榜前,宫里已传出新科状元为江南常熟的钱谦益。出人意料的是殿前的唱名典礼上,状元竟成了浙江归安人韩敬,钱谦益仅得列探花,一时舆论大哗。个中缘由,史书多有记载。《明史·韩敬传》:“韩敬者,归安人也,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4 由于宣党首领汤宾尹徇私舞弊,钱谦益才失去了到手的状元,成为探花。让我们仔细分析这次科场案,笔者认为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钱谦益确有真才实学,文才出众。据明史记载,叶向高为人正直,他在万历、天启两朝任内阁首辅时所作所为也证明这一点不虚。在为国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上,一个正直的人在录取考生时应该不会存有私心。如果钱谦益没有出众的才能,叶向高怎么会点他为头名状元呢?即使汤宾尹暗中做了手脚,钱谦益仍是探花,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别说考取状元,就是探花也是相当难的。这都从侧面说明了钱谦益杰出的才能,也证明了笔者所举当时人对他的赞誉的真实性。第二,这次科场案对钱谦益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以后的从政之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卷入了当时朝臣中激烈的党争,难以置身事外。这似乎预示了他的从政之路必定多坎坷和荆棘,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无可选择只能站在东林党这一边,钱谦益对此认为:“国家之党祸,酝酿日久,至庚戌而作,当其时,一二佥人,以闲曹冷局,衡操宫府之柄,媒孽正人,剪除异己。”5 以闲职冷局而连通内宫,指的就是汤宾尹。
二、坎坷从政路
钱谦益的最大热情在于入朝为官,终生的志愿是入阁为相,也许从政确实不是他之所长,官场一次次碰壁。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 会试,与韩敬结怨;天启元年(1621 年) 八月,典试浙江,受韩敬等人陷害,被罚俸三个月。天启朝党争激烈,阉党专权,钱谦益意倾东林,阉党魏广徽呈给魏忠贤的《缙绅便览》中,钱谦益是被用墨笔圈点三圈的重点人物。我们可以从崇祯枚卜案和辛丑狱案来看一下他从政的坎坷与心酸。
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后诛杀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东林党复出执政。此时的东林党人都寄希望于钱谦益入阁,由于门人东林党人瞿式耜的努力,钱谦益不出意外地出现在廷臣会推的名单上名列第二,满以为可以入阁为相,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却平生夙愿。礼部尚书温体仁、侍郎周延儒由于榜上无名嫉恨钱谦益,向崇祯帝诬陷钱谦益结党营私。温体仁抓住了崇祯帝疑心臣下结党的心理,状告钱谦益:“枚卜大典,宗社安委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言者,臣不忍见陛下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6虽然“执政皆言谦益无罪”,但崇祯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仁言辄称善”什么辩白都听不进去,并于次日下旨“钱谦益既有议论,著回籍听堪!”7这次入阁的失败,是钱谦益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挫折,却使他名声大震。家居期间,他以文会友。当时不满温体仁、周延儒的江南官员士大夫云集在钱谦益周围,形成一股很大的在野反对势力,钱谦益则是这一势力的领袖。然而人们常说树大招风,个人名声太大也未必是件好事,它使钱谦益经历了监牢的生活。
温体仁担心钱谦益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指使人搜集钱谦益的材料,加以夸大渲染,甚至无中生有,罗织罪名。崇祯十年(1637),常熟人陈履谦在温体仁的授意下,讦奏钱谦益及其弟子瞿式耜居乡不法,鱼肉百姓。疏上,钱氏及弟子瞿式耜下刑部狱。钱谦益自揭此间真相:“乌程以阁讼逐余,既大拜,未尝顷刻忘杀余也。邑子陈履谦,负罪逃入长安,召奸人张汉儒、王藩与谋日:‘杀钱以应乌程之募,富贵可立致也。汉儒遂上书告余,并及瞿给事式耜。”8 钱氏既察温体仁奸计,上疏辩白,又因“尝作故太监王安祠记,曹化淳出王安门,宜款之。和温者,为温与谦益有隙,宜和之。曹化淳访知之,愤发其奸。至是,刑部尚书郑三俊审出真情,陈履谦、张汉儒,各打一百棍,立枷三月死。谦益等寻释归。”9
钱谦益可谓历经官场沉浮,甚至成了阶下囚。这表明钱谦益确实不善于在官场从政,但他又视入阁为相为最高政治理想,并投入极大的热情。以一介文人卷入政治旋涡,试图在这旋涡中主沉浮,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三、降清抗清惹非议
在封建时代要求人们要“忠臣不事二主”,作为文坛宗主的钱谦益更应如此,做到“君辱臣死”誓死效忠明朝。但他却率先投降了清军,为他的人生留下了无法抹掉的污点。降清是钱谦益人生的转折点,他由万人羡慕的东林领袖变成了被世人唾骂的“有文无行”之人。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大批明朝官僚随崇祯帝自杀殉明,以留忠臣之名节。清军入关,李自成迅速败退,清定鼎北京,接着举兵南下,进逼南京。作为弘光政权礼部尚书的钱谦益,没有接受柳如是“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的劝告,迎降清军,且向清表示:“以招降江南为己任。”10他希望在新王朝中建立功业以此来圆在明朝没有实现的入阁为相的政治理想。然而清廷仅授予他礼部侍郎之职,管秘书院事。他的政治抱负在新王朝仍然没有实现,并且还遭受了牢狱之灾。“牧翁仕本朝,亦不得志,以吏部侍郎内弘文院学士还乡里。丁亥岁,忽为蜚语所中,被急征。”11经柳如是斡旋很快被释放,但在新王朝有一番作为的希望彻底破灭。“钱虞山之入我朝也,欲秉钧衡、专史席,二者皆违其愿,故多感愤之词。”再加上他的门生故旧在江浙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促使他又加入抗清的行列。本来降清已使他从东林党魁变成明末遗民眼中可耻的叛徒,汉民族的败类,如果他就此归隐山林,他人生的悲剧色彩似乎并不浓厚。但他抗清的举动又被忠于清朝的人所不耻,他降清抗清的反复行为被当时以及后来的人所非议,最终定格了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剧式人生。
作为抗清人士, 他为江南士人的抗清倾囊而出,变卖珍贵古玩,孤本藏书,筹集大量资金,且不顾年迈体衰,四处奔波。顺治七年(1650 年) ,钱谦益致书桂林留守瞿式耜,痛陈天下局势;五月,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顺治十一年(1654 年)已是70岁高龄时,他仍然资助姚去卓组建军队,再次去金华游说反清。他的种种抗清壮举没有像史可法、郑成功、张煌言等人一样在史书上留下美名。由于他投降清朝之后又进行抗清运动,清朝统治者对他也非常嫉恨,乾隆皇帝表现尤为明显。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 六月谕曰:“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朝时身跻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游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12在皇帝眼中他是“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在读书人心中他是“终为有文无行之人”。如果钱谦益没有生活在改朝换代之际,他虽然在官场郁郁不得志,但仍是众人眼中的“一代伟人,操海内文章之柄。”可惜他生不逢时,明臣背明、清臣抗清的举动使他遭受上至皇帝下到一般世人的非议。
总其一生来看,作为文坛宗主、东林党魁,他誉满天下;做为明臣降清、清臣复明他骂名千载,这就是毁誉参半的钱谦益。这个盖棺定论对牧斋本人,尤其是他生前对自己的期待来说,是悲哀的;而对于后世人来说,却留下了永远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钱谦益.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钱谦益.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计六奇.明季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李天根.爝火录[M].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7]文秉.烈皇小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