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教学法开展地理教学
2009-05-14范世荣
范世荣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科学的认识观、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笔者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地理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优化设疑立问,呈现问题
问题是进行课堂教与学的纽带,教师课前备课所设计的问题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疑问和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是能否顺利导人新课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要求,灵活处理教材,才能设计出有引导性、深浅适中、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预习环节。如笔者在组织初一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的教学时,设计了下列预习提纲:(1)什么叫经线和纬线?怎样区分经线和纬线?(2)怎样判读经度和纬度?东西南北四个半球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3)怎样运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坐标位置?在出示上述预习思考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走进文本,让学生进行预习,自学思考。这样,避免了学生出现无目的、杂乱无章的预习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依照教师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完成该环节大概需用时10分钟。
二、创设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在学生带着问题完成预习环节之后,就可以进入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教学环节。教师可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发现、疑问等记下来,在组内互相分享、交流、讨论,共享预习成果。教师则在组中穿梭,启发点拨,以活跃交流和讨论的气氛。在这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等交流形式,也可让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感悟或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听完各小组代表的交流情况之后,应及时就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共性疑难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如笔者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代表在交流中都提到“经线、经度、东西半球”的内容要比“纬线、纬度带、南北半球”的内容更难理解,对该内容有较多疑问。此时,笔者并不急于启发,而是先让小组内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本组成员释疑解问,对小组成员无法解答的疑问笔者才进行稍微启发,然后用图表比较的形式,对学生合作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经过教师用图表比较归纳后,共性疑难问题得以解决,为下一步的课堂练习做好了铺垫。完成该教学环节需用时约15分钟。
三、设问练习,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和归宿,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探究问题,都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所做的辅垫。学生在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探究之后,便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所学到知识进行练习。这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检验其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训练题并非是教师的专利。在学生完成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学获取的知识设计一些练习,用来考其他的学生甚至老师。例如,教学《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1)经线和纬线有什么区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2)0°。纬线和0°经线的作用分别是什么?(3)利用地图怎样寻找到玉林的经纬度呢?(4)划分东西半球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设计训练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设计的问题,学生可以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实践能力。完成该教学环节需用时约15分钟。
四、简结转新。提出新问题
在课堂最后剩余的几分钟时间内,教师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拉线结网,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主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教学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引领过渡。如教学《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提出了以下新问题,为下节课学习“地球的自转”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1)什么是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各是什么?(2)地球自转给经度不同的地方带来什么影响?(3)经度与地方时、区时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实践证明,按上述四个步骤开展地理教学,以问题为教学主线,师生围绕问题进行教学互动,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待与日俱增,成绩大幅度提升。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