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探源お
2018-08-30黄河清
摘 要: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基督教,还有西方的科学,如地理学、天文学等。他创制了不少名词,如“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成為中日两国相关学科中的标准术语。
关键词: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
中图分类号:N04;K90;P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3.014
Traceability of “jingxian(ziwuxian)”“weixian” “jingdu” and “weidu”//HUANG Heqing
Abstract: European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the Jesuits in the 17th century. The terms “jingxian”,“ziwuxian”(meridian),“weixian”(parallel),“jingdu”(longitude),“weidu”(latitude)were coined in Chinese by Matteo Ricci's Kunyu Wanguo Quantu(World Map, 1602)and Hungai Tongxian Tushuo(Astronomy, 1607),and afterward the terms became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standard terms of the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Keywords:meridian,parallel,longitude,latitude
收稿日期:2017-09-17
作者简介:黄河清(1958—),男,绍兴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业余研究近现代汉语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词语。通信方式:huang.1958000@163.com。
汉语中的“经”和“纬”,一纵一横。在古代“经”和“纬”有两种意义:(1)织物上的纵线和横线,如《正字通·糸部》:“凡织纵曰经,横曰纬。”(2)地理上的南北和东西,如《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贾公彦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1] 根据这两种意义,后来产生了两组词语:从第一种意义产生了纺织上的“经线”“纬线”等词,从第二种意义产生了地理学或天文学上的“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词。本文要讨论的是后者,这四个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①?是怎样传播的?我们在讨论“经线”时还会对“子午线”这个名称做一些探源。
一 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指在天球或地球及其他天体表面所假定的连接南北两极而跟赤道垂直的线。“纬线”是指在天球或地球及其他天体表面所假定的跟赤道平行的线。这两个词最早见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该图右端的总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其经纬线,本宜每度画之,今且惟每十度为一方,以免杂乱。依是可分置各国于其所。东西纬线数天下之长,自昼夜平线为中而起,上数至北极,下数至南极。南北经线数天下之宽,自福岛起为一十度,至三百六十度复相接焉。试如察得南京离中线以上三十二度,离福岛以东一百廿八度,则安之于其所也。”[2]
这里利玛窦先使用了一个总括性的词语“经纬线”,然后分头论述,先说纬线,后说经线,“纬线”和“经线”两个词就这样出现了。
那么,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多使用拉丁语,那是不是从拉丁语翻译过来的?在拉丁语中,纬线是parallela linea,经线是meridies。前者相当于英语的parallel lines(平行线),其构词理据(motivation)很明显,因为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的。后者的原义是正午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midday、noon。meridies之所以有这样的构词理据,是因为太阳是在正午通过经线的。那么再来看利玛窦创制的这两个词:“纬线”和“经线”。这两个词的构词理据分别是“东西向的线”和“南北向的线”,这与拉丁语parallela linea和meridies的构词理据是不相同的。所以“纬线”和“经线”不像是从拉丁语翻译过来的,更像是根据parallela linea和meridies所表达的概念,用汉语材料重新创制的。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在紧接上引这段文字之后,利玛窦又使用了“纬线”和“经线”这两个名称,在这里,利玛窦对它们在地理学上的意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经线”和“纬线”这两个名称不但用于地理学,也用于天文学。在天文学中,这两个词用来指天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最早的用例也见于利玛窦的著作。这本著作就是《浑盖通宪图说》(1607)。它是根据日耳曼克拉维乌斯(Christoph Clavius,1538—1612)的一本实用天文学著作,由利玛窦口译、李之藻笔述而成的[3] 311。该书第十三节《经星位置图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若星在南方者,去极为远,则于午中逆天右转数起,至其离赤道度,亦对酉中作弦,取其子午交处,量至盘心,移归经线。此法经线则一,而纬线有左右之殊。”[3] 377 这里的“经线”和“纬线”,指的就是天球上的经线和纬线。这样的用例,在《浑盖通宪图说》中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需要一提的是,经线还叫“子午线”。这一名称也来自利玛窦的著作。它的出现是这样的:我们先是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见到“子午环”一词。在该图的右下角,有一幅叫“天地仪”的示图,天地仪其实就是天球仪。在该图的左下侧,有几行说明文字,开头几句是:“天地仪,以见日月运行、寒暑大意,精铜为之。外一环名子午环,取准南北二向。两头各用一枢,在南者借作南极,在北者借作北极。匀分三百六十度,随地而移,如北极出地一度,则南极入地一度也。”[2]
这里的“子午环”是指天球仪中表示子午圈的一个构件。在天球地平坐标系中,子午圈是通过北天极和南天极的经圈。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子午”代表的也是南北的意思。(关于为何“子午”表示南北,详见后面的论述。)几年后,事情有了发展。利玛窦和李之藻在《浑盖通宪图说》中,先是将《坤舆万国全图》中使用过的“子午环”改为“子午规”,后来又将“子午规”简称为“子午”。在这之后,该书便出现了“子午线”一词——该书第二节《周天分度图说》中有这样两句话:“法:于仪之中,作一句线,为卯酉线;一股线,为子午线。外周规分为四停,每停九十度,共三百六十度,刻之外盘之阴。”[3]333
这是该书第一次出现“子午线”的例子②。中国古代常用地支表示方位,12个地支分别表示12个方位,其中第1个方位是子,第4个方位是卯,第7个方位是午,第10个方位是酉,它们分别表示正北、正东、正南、正西,所以有“北子南午,东卯西酉”之说。因此“卯酉线”就是东西向的线,“子午线”就是南北向的线。
不过,《浑盖通宪图说》在《周天分度图说》之后的论述中,东西向的线不叫“卯酉线”了。如第八节《定方位图说》:“就此规心再横一线,与子午线为十字形左右长出。此线横截地中,即借之为地平线。”[3]348第十三节《经星位置图说》:“凡星在北方者,去极为近。法自赤道午中,顺天左旋,数至本星所离赤道之数为齿介,望黄赤相交酉中,作一虚弦,名纬度线,而专取其与子午線交处为准。”[3]377
在这两例中,东西向的横线已不是“卯酉线”,而是“地平线”(指地平圈)和“纬度线”了。但纵向的线仍然叫“子午线”,没有变化。“子午线”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它必须通过南北两极,而南北两极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子”和“午”是固定的,所以“子午线”这个名称也是固定的,不需要变化。就这样,慢慢地“子午线”这个名称被保留下来了。“子午线”被保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汉语中原先就有类似的词语,如子午道(汉平帝元始五年开辟的关中到汉中的通道)、子午谷(陕西到四川的一条交通要道),所以“子午线”符合汉语传统的表达法,它和子午道、子午谷一样,都是表示南北向的线。
“子午线”和“经线”一样,应该不是拉丁语meridies的汉译,而是利玛窦和李之藻创制的汉语本族词。
不过,《浑盖通宪图说》在使用“子午线”之后,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又见到了“午线”这个词。例如该书第四《地盘长短平规图说》:“就子午线之中,右行寻廿三度半为齿介,从此斜画一线,贯子午而右,到酉中而止,取其与午线遇处。”[3]336 以及第五《定天定图说》:“自此赤道南轴斜望酉中,经过午线,再画一弦,取其交午线处,即为所求天顶。”[3]338 这里的“午线”应该看作“子午线”的简称。
在《浑盖通宪图说》之后的19世纪,我们又见有人使用“午线”。例如,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华英字典·Part Ⅲ》(1822):“MERIDIAN LINE,午线。”[4] 那么,马礼逊为什么用“午线”来翻译meridian line?他这个“午线”是什么意思?我们分析有两个可能:1.马礼逊使用的这个“午线”是利玛窦名称的沿用,是“子午线”的简称。2. 马礼逊的这个“午线”虽然是利玛窦名称的沿用,但不是“子午线”的简称,因为马礼逊的“午线”不是指天球上的经线,而是指地球上的经线,它是meridian line的意译。因为“午”除了表示地支的第7位外,还用来指日中的时候,这正好与meridian的原义相一致。英语的meridian源自拉丁语meridianus,meridianus是“恰在正午”的意思[5]571。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上述两种情形兼而有之。对于马礼逊的这个“午线”,究竟怎样解释才符合事实,我们现在很难确定。不过我们看到,除了马礼逊,也有其他人将地球上的经线称作“午线”, 如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在《地理全志》[6],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在《中西闻见录》[7],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在《格致启蒙》[8] 中都将meridian line称作“午线”,没有称作“经线”。这是不是由于在他们看来,“午线”比“经线”更接近meridian line的原义?虽然这个问题比较难确定,但笔者还是偏向于做肯定的回答。不过,“午线”这个词后来使用的人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它最终没有流行。
《浑盖通宪图说》中的“子午线”是用来指天球上的经线,到了18世纪中期,这个词也用来指地球上的经线了,例如蒋友仁《地球图说·经纬线》(1761):“经线,即各地方之子午线也。太阳于某处经线之上分应之,则此处午正;于某处经线之下分应之,则此处子正。”[9]
“经线”“纬线”和“子午线”这三个词出现之后,并不能“一统天下”,事实上,后来还出现了一些别的名称。如将经线叫作“经圜”[10] 和“子午周”[11],将纬线叫作“纬圈”[12],等等。但是到最后,这些名称还是逐渐消亡了,而“经线”“纬线”和“子午线”留存下来,还成了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中的标准术语。不仅如此,这三个词还传到了日本,也成了日本相关学科中的标准术语。后来日本又在“子午线”的基础上,创制了“本初子午線”(ほんしょしごせん)这一词语,这是英语the first meridian的日译。“本初子午线”在20世纪初又传播到了中国,成为中国地理学中的一个标准术语。
二 经度和纬度
这里先来讨论“纬度”。纬度是指天球或地球及其他天体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纬度”一词最早也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在该图下方偏左的地方,有一个数表,叫《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这是一个用来计算纬度的数表,通过春分、秋分等节气正午太阳投影的角度,来查知太阳离赤道的角度,然后经过计算得到观测者所处地方的纬度。这里的“纬度”指的是地球上的纬度。另外,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左上方也见有“纬度”一词,这里有数行文字,内有这些话:“南北半球之图与大图异式而同一理。小图之圈线即大图之直线,所以分赤道南北、昼夜长短之各纬度者也。”[2]
这里的“纬度”跟前一例相同,指的也是地球上的纬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利玛窦除了使用“纬度”外,还用了“横度”一词,在该图下方偏右的地方,有一则题为《总论横度里分》的短文,标题的中“横度”就是指纬度,短文开头说:“南北直度则每度为地二百五十里矣。若东西横度,则惟赤道下一度为合此算。其余渐南渐北,远而渐狭,则横度有不及二百五十里者焉。”[2] 这里的横度指的显然是纬度。不过这个詞后来没有广泛使用。
“纬度”也用来指天球上的纬度,可见于《浑盖通宪图说》。该书首卷《黄道规界说》:“七政所经行者,命曰光道,亦曰黄道。黄道与赤道,如两环相叠然,半出赤道北,半出赤道南。以三百六十度计之,则南北所出经度,各一百八十度,而纬度之最远者,大约二十三度有半。”[3] 326-327 这里的“纬度”指的就是天球上的纬度。
现在再来讨论“经度”。经度是指天球或地球及其他天体表面东西距离的度数。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还没有“经度”这个词,图中的经度叫作“直度”,如上文《总论横度里分》的例子中就有这个词。而在《坤舆万国全图》之后,利玛窦就不大使用“直度”,改用“经度”了。如上文所引《浑盖通宪图说》中的《黄道规界说》,就有“经度”一词,不过指的是天球上的经度。而“经度”用来指地球上的经度,则要在《浑盖通宪图说》10多年之后才出现,如1623年艾儒略(Giulio Alenio,1582—1649)《职方外纪》卷之二:“厄勒祭亚在欧逻巴极南,地分四道,经度三十四至四十三,纬度四十四至五十五。”[13]
那么“纬度”“经度”这两个词和拉丁语有没有关系?在拉丁语中,纬度是latitudo,经度是longitudo。它们的词根分别是latus和longus,前者源自希腊语的πλατοζ(宽的),后者源自希腊语的μηκοζ(长的)。也就是说,latus和longus是“宽的”和“长的”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在拉丁语中,这类形容词加后缀tudo后,就变成了抽象名词。因此,latitudo和longitudo的原义或者叫构词理据分别是“宽度”(breadth)和“长度”(length)的意思[5] 517,536,947。那么,为什么用latitudo(宽度)和longitudo(长度)来指称纬线和经线呢?因为当地球投影在平面上时,世界地图呈现出类似长方形的一种形状,英语叫oblong map(长方形或长椭圆形地图),这种形状有宽有长,而latitudo用来计算oblong map的宽度,即纬度,longitudo用来计算oblong map的长度,即经度。那么,我们再来看汉语中的“纬度”和“经度”,这两个词的构词理据是什么?这有点难以确定,我们只能做些猜测,如“纬度”的构词理据可能是纬线离赤道的距离,“经度”的构词理据可能是经线离本初子午线的距离。如果这样,那么这两个词与拉丁语的latitudo和longitudo还是有些联系的。
如果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这四个词的结构做一些分析的话,我们看到,纵向的以“经”来命名(经线、经度),横向的以“纬”来命名(纬线、纬度),这符合术语命名系统性的要求。但是像“直度”“横度”这些词则是另外一个命名系统,它们不是“经纬”系统,而是“直横”系统③。不过,利玛窦对于这个系统,似乎并不看好,或者他已经看到了一些问题,于是这个系统只走了一半他便放弃了。
和“经线”“纬线”“子午线”一样,“经度”“纬度”后来也成了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标准术语,而且也传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相关学科的标准术语。
注释
① 《汉语大词典》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子午线”等词条下没有提供书证,即没有这些词什么时候见诸文献的信息。(见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9卷,1992年,867,955,863页,以及该词典第4卷,1989年,166页。)
② 日本学者荒川清秀说,“子午线”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见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術用語の形成と伝播——地理学用語を中心に》,東京:白帝社,1997年,61,215页。)但笔者查了朱维铮主编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里面收有《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全部文字说明,如地图释文、图表释文,等等,只见有“子午环”,未见“子午线”。(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73—222页。) 后来,笔者又查了黄时鉴、龚缨晏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所附的《坤舆万国全图》全件印本,也只见到了“子午环”,未见“子午线”。(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笔者以为,这可能是荒川先生将“子午环”看成“子午线”了。因为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子午環”的“環”字不太清晰,不仔细分辨的话,确实有点像“線”字,所以在他搜集的《坤舆万国全图》名词表中,没有“子午环”,只有“子午线”。
③ 如果纵向的以“直”命名,则是“直线”“直度”,横向的以“横”命名,则是“横线”“横度”。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417-1418.
[2]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M]//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马礼逊.华英字典:第6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275.
[5] Onions C T.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517,536,947.
[6] 慕维廉.地理全志[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20册,12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1页阳面.
[7] 丁韪良,等.中西闻见录:第十八号[M].北京:施医院,1872: 507.
[8] 罗斯古,司都藿,等.格致启蒙[M].林乐知,译;郑昌棪,述.上海:江南制造局,1875: 18页阳面.
[9] 地球图说[M].蒋友仁,翻译,何国宗,钱大昕,润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
[10]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M].上海:明权社,1903:104.
[11] 陆尔奎,等.新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14.
[12]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J].上海:墨海书馆,1857,1(3): 2页阳面.
[13] 艾儒略.职方外纪[M].谢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