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农村作文教学的风景中

2009-05-13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乡土课题习作

2007年6月,我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的探究与实践。

一、进入课题研究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为保障课题研究正常有效地进行,我们安排每月一次课题例会,在例会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结合课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以进一步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对于课题,我们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请进来,走出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自承课题以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首先从经费上保证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立桑果子文学社,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一个习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为了保证研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将“走出去,请进来”,跨地区的校际习作教学研讨活动视为常态。每学期都有教师参加县内外的教研活动,经常邀请课题组浙江指导中心专家、杭州师范大学专家、《作文教学研究》副主编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与论文写作指导。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专业素养的提高。现在,这些措施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我们学校的屠小松老师在县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沈国英老师被评为德清县教坛新秀。

(二)以教研组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我校作文教学的效率

教研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研究课等活动,集中了集体智慧,提高了研究质量。

(1)定时间 我们语文教研组将每周四定为课题研究日,下午基本上就是举行“研讨课”、“课题论坛”的时间。无论风霜雨雪,从未有人无故缺席或迟到。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教研课,而且共同参与磨课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参与讨论的机会和时间。

(2)定主题 根据学校核心课题和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研究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讨。如:如何引导低段孩子把话说完整,如何巧妙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积累等。

(3)多形式 教研组研究的形式灵活,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如:同堂异构形式,同类课文教学研讨形式,名师课堂赏析活动等。力求在多样的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4)定标准 根据新课程标准习作教学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标准:一二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如背三字经、背唐诗宋词、讲故事比赛等等;三四年级重在培养他们的自信,鼓励写真话、真事,有感受就写下来,不论篇幅的长短,多记多看多写,每周评比一次,经常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开设谈天说地课等;五六年级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读书要撰写读书笔记,还要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并进行大胆的创作,举行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向报社、杂志社投稿。

(三)与语文专业媒体挂钩,拓宽了教师和学生展示的空间

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我们学校给学生在学校杂志《百味教学》上设立了优秀习作栏目,并且学校的“桑果子”文学社定期出版“桑果子”文学专刊,刊登学生的佳作。随着我们作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生不再满足于学校的刊物,开始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于各类报刊。同时,在杭州师范大学专家王瑾教授的帮助下,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多篇作文教学论文、随笔和指导性文章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作文周刊》等刊物上,在中央教科所的课题论文评比中,学校的屠小松和郭洪明两位老师的论文被评为一等奖,另有13人分获二、三等奖。与语文专业媒体的挂钩,拓宽了学生和教师展示的空间,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

(四)找准与乡土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凸显我校作文特色

在两年多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努力寻找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地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探究,打开作文思路,创新作文形式,丰富习作的素材,体验写作的乐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乡土文化,进行乡土题材作文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家乡的无限风光及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语言素养。

1.在感受民俗风情中练笔

最能体现民族性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民俗。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节日庆典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仪式规矩,体现着普通大众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品性,正是这些涉及人们生活角角落落的不成文的规则,一遍又一遍强化着人们的民族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再者,“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域对这种规则的解释和演绎又不尽相同,因此便有了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上个学期,我校开展了一次以“我是家乡民俗解说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获了《踏腌菜》《清明扫墓》等极具特色的原生态作文。我们的活动也结合了学校的少先队特色活动,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今年,我县的少代会上重点讨论了我们关于“关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2.在聆听民间故事中练笔

我们禹越镇流传着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虽然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但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精华。孩子们就是在这些民间故事里,感性地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不同风格的讲述中,奠定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了这方面的挖掘,其中《送灶王》《芽麦圆子的动人传说》等学生习作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因为学生对这一类作文喜闻乐见,所以根本不存在“怕作文”的现象。

3.在体验特产制作中练笔

我镇地处杭嘉湖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我们这里种桑养蚕,所以蚕桑文化积淀深厚。采桑果、摘桑叶、■绵兜等,无一不是很好的写作题材。还有当地的“芽麦圆子”、“甏里菜”、“烘豆茶”等也是鲜活的作文材料。《芽麦圆子》发表于2008年《少年智力开发报》第8期、《印寿桃糕》发表于08年《小学生作文选刊》第7&8期、《摊锅糍》发表于2008年《优秀作文选评》第11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作文就自然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在因地制宜实践中练笔

虽然我校附近既无名山大川,又无名人遗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校以丰富的本土资源为依托,多次组织过参观米世奶牛场、湖墩蚕桑基地等活动。学校桑果子文学社成立以后,也先后开展了走近农民工、参观龟鳖养殖基地、参观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等活动。其实,乡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很好的习作题材。学生去体验、探究和调查,感受本土文化,解决了困扰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了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民工真辛苦》《高速公路过我家》《捉鳖总动员》等优秀习作先后发表于《百家作文指导》《今日德清》等报刊。

由于找准了作文教学与乡土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课堂,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我们学生的作文大量发表于各大报刊杂志,《作文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生作文选刊》还给我们学校出了学生作文的专刊,这引起了德清电视台的关注。德清电视台以新闻的形式播报了我校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与鼓励,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学校的课题成果《桑果青青》作文集已交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向全国发行。

二、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1.将语文学科中的习作教学与学生的主体价值相结合,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

2.将学校小空间的知能行学习与社会大舞台的实践展示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将习作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作文报》《作文教学研究》等平台,给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平台,提高研究的热情。

课题研究将近两年,两年中我们扎扎实实地走过,也喜获了点滴的成绩,尽管与兄弟学校相比是很平常的。但是我们想:每一次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一种蜕变。我们将继续努力,多学习一些先进经验,争取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乡土课题习作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乡土分外妖娆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习作展示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