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读写有效链接的现状思考及对策

2009-05-13华伟中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习作文本课文

华伟中

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目前如何处理好读写关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习作知识和训练,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激活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成了我们的理想追求。而如何使这个主体运动达到最优化,且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其主要途径就是把阅读和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但反观现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读写链接常处于掉链状态,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对当前读写链接的冷静思考

(一)对读写链接课堂实践的操作简单化

如今阅读教学课堂中,那种为写而写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读得仓促、肤浅。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领会要义,不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不能深入品读作品的精美的语言,甚至于有的课堂根本抛弃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只是带领学生了解一点写的技法,就开始学习写作。这样的阅读自然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二是仿写皮毛,指导不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读写有效链接的课堂,让学生仿写的仅仅是表面的技法,并且仅仅是仿写而已,为什么写,怎样写,指导并不到位,学生大多照葫芦画瓢,很难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且缺少教师系统地指导,写的内容零乱,缺少系统性,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帮助不大。

(二)对课程教材资源的低效利用

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沟通、读写互促”上的特点非常突出,应该说都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课堂在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做得差强人意。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会无故抛弃课后安排的小练笔,错过了学生从课文中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的最佳时机。更有甚者随意改变教材中专门设计的习作练习题,另起炉灶,人为地阻塞了单元文化主题与学生语言实践之间有机整合的通道,把习作从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中分割了出来,丧失了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机会,这对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积累知识、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极为不利。

(三)对读写的人为割裂

人们对新课程“大量识字提前阅读”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给学生的习作带来质的飞跃,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经过六年之后逐渐“浮出水面”:宽广的阅读面并未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1.教师把阅读和写作分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分别进行教学。这样割裂的做法,是对阅读和习作之间关系的严重误解,并且严重阻塞了学生习作向课文学习的通道,助长了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2.在传统的习作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规定时间,规定字数,让学生来完成。结果往往很难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真情流露的文章。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图式,或者说学生头脑中缺乏与习作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特别是具体课文)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重“人文”轻“语言”);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过多,冲淡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读写有效链接,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引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读写链接失效的重要原因。

二、实现读写有效链接的策略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多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写从读中吸取养分,习作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在此意义上,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读的路线为写的路线服务,才能建立起读写之间的有效链接。

(一)读写有效链接的教学设计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有效链接”目标,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立足内容 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一般来讲,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同时也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语文形式的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且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手法、篇章结构等)。教学设计“着眼于语言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

2.立足内容 关注文本的布局特点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中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布局谋篇(构段)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式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②承接式(连接式):写出连续动作或连续事件发展的经过;③因果式:有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④并列式:同时写出事物的不同方面。

3.立足内容 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呢?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主要靠增加读写实践,但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阅读课和习作讲评课中,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常识教学,就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少走弯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征,从中年级开始应该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的作文常识有: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斜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待清楚;表现人物品质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景、状物应该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同时还应结合阅读和习作实践,使学生感悟、掌握作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习作前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拟定习作提纲;如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等。

(二)读写有效链接的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有效链接”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1.巧选妙取 借为己用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命题目),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

{2}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到写作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3}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2.依章循法 仿写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1}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学生刚开始习作时,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3}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写作过渡。

3.盘活教材 读写互动

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篇篇课文是读写有效链接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读写有效链接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练习来确定。

{1}读前先写,赏文对比

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有效链接方式。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有效链接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精批细改。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3}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有效链接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4}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是一个阅读训练要点,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是训练语言表达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4.学以致用 迁移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假设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1}变换文体练习写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这种练笔方式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写既有内容(有素材)又有依托(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

{2}发挥想象补充写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

{3}填补空白扩展写 文章的某些情节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或略去不写,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艺术空白,并对此加以补充,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习作是一贯的,阅读中能得习作之法,阅读程度提高了,习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但是,我们只有以强化学生的习作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包括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内化语言与发展习作能力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习作材料和习作方法,也才能使习作与阅读有效链接相互滋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习作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