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价观”导致作文教学的迷失
2009-05-13曾扬明
曾扬明
时下,各级各类的习作竞赛、质量检测,甚至少儿刊物优秀习作的选编,评价者(编者)在对待儿童作文时,脑海里无形中有一个“概念”,即立意是否新、是否扣题。这与平常的“放胆文”相违背,可称之为“小心文”。是什么指挥着评价者的意念呢?罪魁祸首应指向“道德评价观”,所谓的“道德评价观”指评价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习作内容要文从字顺且立意准确、富有新意。此意念对日常教学有指挥棒式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你看,每次质量检测完后,老师总是关心学生习作所写的内容,询问学生表达了什么,一旦了解到学生所写内容偏离时,就痛心疾首地感叹。这样的作文考试,无异于做了一学期思想的屠夫!我县组织的2008年六年级质量检测,该卷的作文是一则材料作文:
200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令人感动的有一个弱女子,她坚守一位医生的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但她十年不辍,无怨无悔,被她揭露的伪劣医疗器械有20多种,其中8种已被查处,她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陈晓兰,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
提示:小朋友,请您认真阅读这个材料,你一定会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是强大的;是有限的,也是无穷的……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感受写一件事,或以“力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在全县集中阅卷中,给出的评分标准是:1.凡是立意能扣紧“提示”内容的为“切合题意”(一等)。如只要有恒心,个人的力量也能办好事。2.凡是立意不能从“提示”中直接提出的,定为“基本符合题意”(二等)。如关心别人、爱心(提示中没有体现)。3.其他牵强附会的定为“不符合题意”(三等),没有主题的定为不合格(四等)。
按这一标准评卷后,学生的作文情况让人大跌眼镜:以我校抽样调查看,近15%的学生不能达到“切合题意”,大多是忘了扣“个人力量”这个提示语,很多学生是以“爱心”为主题进行立意的(其实,写“爱心”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评分标准不认可)。认真反思,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命题和评分标准上。给材料加提示语本是为了减少审题困难,而评分标准却要求学生既要扣材料,又要扣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就等于“好心帮了倒忙”,反而给审题增加了一个障碍,造成更多的学生“不切题”。
于是,教师在平常的习作指导中,让学生的作文切合题意成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是否“切合题意”已经成了作文得分高低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评价的启发下,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便从以前的鼓励自由表达、发散思维、提倡个性化作文,一下子倒退到阻止创新、力求稳妥的“极端应试”的作文教学之路上。在质量分析会上,不少语文教师违心地提出:为了确保学生不偏题,在写材料作文时,务必加强作文“入格”训练,要求学生围绕“习作提示”来写,宁可不新,也不可冒险。在这种“应需”实则应试的思维下,把学生的习作训练限制在“提示”中,以免偏离题意而吃亏,作文教与学都陷进了无趣的怪圈也就不足为奇了。随后的作文教学更趋保守和狭隘,“切题”更成了“压倒一切”的重点,被人为地放大,过度严格地让学生千人一面地只写“高立意”。作文教学与写作都成了一件如履薄冰的事情,惟恐出一点“乱子”,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学生作文规范得如流水线上组装出的产品……
这,不得不再提我校一次学生习作竞赛,题目为《难忘的一天》。一位学生写的是国庆节,他和爸爸去动物园看从非洲来的河马,河马的长相(大脑袋、宽嘴巴)、笨重的样子惹人喜爱。在评这篇习作时,有老师提出:文字通顺,但立意不高,写国庆,能和祖国的富强联想起来,因为如果没有祖国的强大,非洲河马怎么可能到中国来呢?最后因立意不新,落下了奖次。实际上,这位儿童的习作“发乎情性的自然”的抒写,实在不易。这本来是一篇很“真”、很动人的文章,可终究也还是没有挣脱出“立意”高的枷锁,儿童的言语表现没有得到养护。
仔细反思我们的习作测评,不得不提出习作评价要从“道德评价观”向“生本测评观”转变。
道德评价观重“立竿见影”,生本评价观重“培元固本”。潘新和先生有一段绝妙的论述: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错了,错就错在其他学科主要是面向外部世界的认知,语文不但要面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斗转星移,还要面对自我内部世界的纷繁万象,其根本是情感和思想的成长,是心灵的构建,其内外同致的滋养、融会、沉淀的复杂性和缓慢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可见,作文测评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测评为手段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测评要服务于学生,激发学生,启迪学生,而不能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中心(成人中心),不能为测试而测试,脱离学生的实际。
1.命题要有开放性与合理性
“对人的教育跟种树一样,应遵循树的成长规律,小心翼翼地养护它,尽量排除不利于它成长的因素。”(潘新和)儿童理解和写作能力有限,需降低难度,保护写作积极性。虽然我们在平常提倡“放胆文”,但一到考试就要成“小心文”,这无不限制教师平常的习作指导。故要改变习作的评价观,作文命题宜易不宜难,宜宽不宜严。命题应多贴近学生生活(自身的或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少一些偏难怪题;应多一些开放性,少一点束缚;评定中应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点求全责备。就如前文所例,让学生依“2007感动中国——陈晓兰”这则材料进行自主习作,可从多个角度产生立意,如“爱”“责任”“力量”“坚强”,为何提示只限“个人力量也是伟大”这一立意呢?事实证明,如果从严要求,恰恰是扼杀了学生创造的花蕾,打消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削足适履的命题导向违背了学生写作的规律,也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
2.测评要有人文性与科学性
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上没有一件事是小事。测评工作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必须科学周密,对教学、对学生确实负责。我们提倡“放胆文”就是为了学生能无所顾忌地率性为文,写出天性、个性之文,最大限度地张扬言语潜能和言语才情。实际评价中,语文老师很少针对言语个性进行具体区分和对学生的言语个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别。传统教学中的好习作,是指文从字顺、表达技巧或立意是适宜的,忽视了儿童的言语生命。此外,测试之所以成了失误的重灾区,除了能力水平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评价者缺少“教育无小事”那种严谨负责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勤于调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来出色地完成命题工作。惟其如此,方能使测评与教学良性互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3.儿童的言语个性要精心养护
不可否认,各种考试对日常教学有影响,尤其是对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但是,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作文教学,凡是一味追随考试动向的功利主义,学生的习作成绩恰恰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考试本身是要检测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我们日常教学的成效,这个基本点是不变的。但是,它的形式和内容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追形式而不守根本,显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因此,作文教学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教学的特点,循序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借测评来为教学服务,切不可让教学完全受制于测评。只追考点,不及其余,最终会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不全面、不扎实的后遗症。所谓的养护儿童的言语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对学生个性表达作“精神分析”。如学生写《老师》,写“老师如何如何的高尚”是儿童习作的共性,儿童的心灵被优秀习作标准窒蔽了。老师不像农技员,用自己的技术养花,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的群体,类似的个性表达,一般老师是没作“精神分析”的。所谓的“精神分析”就是对儿童的内心情感作不同的分析,有的人擅长叙事,有的人擅长议论,有的人擅长抒情,这样的个性体现就是儿童个人的言语天才。当然,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关键是老师对学生的文章内在潜质的感受力。
总之,要想让作文教学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就必须从测评和教学两个方面都做出应有的努力,共同构建语文教学的绿色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