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种养” 灵动作文
2009-05-13许新燕
许新燕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是小学语文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祟,孩子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洞的属于别人的情感,鹦鹉学舌, 缺乏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更无个性可言。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从根本上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也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作文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丰富的生活,实现作文真正的生活化呢?我校的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给了我极大的启示,而另一个课题《农村小学种养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则让我眼前一亮。种养活动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入了活力,不也为作文教学打开了新的路子吗?学校附近有大规模苗木基地和特种养殖场,星星点点的单个种植,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家里都种有蔬菜桑苗,养有家禽家畜,这实在是一笔潜在的丰厚的教育资源。而四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就有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目标表述,这为自己挖掘作文教学资源增强了信心。
经过了解,我班的孩子对种养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平时在家愿意帮父母做些家务,喂鸡喂鸭。在学校时,总爱在花坛边流连,看看花,捉捉小昆虫。因此,在学校申报班级特色项目时,孩子们也选择了“种养”这一综合性的活动。如何利用班级这一特色催生作文之花呢?我思考着,在细细钻研教材后发现,其实种养活动与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拓宽课程资源,把作文的触角延伸到孩子们日常最熟悉的“种养”中,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依托“种养”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汲取作文的素材,培养孩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指导孩子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写下生活感悟,拓宽作文教学的新空间。
一、构建体系,循序渐进
为了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研究,我依据语文课的相关教学设置,并结合班级种养实践活动安排,制定了“种养”作文训练表:
二、依托种养,“灵动”作文
制定好作文训练计划目标后,我开始了有意义的尝试。接下去就自己的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观察体验,捕捉灵感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开放的种养课堂给了孩子们无尽的乐趣,而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目的观察指导,势必事半功倍。我让学生尝试盆栽蔬菜,饲养小动物,组织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捕捉小生命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然后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观察日记也写得有声有色。有写蚕宝宝三次蜕皮的,写大蒜苗是怎样从一颗蒜头里抽出绿绿的叶子,还有写青菜受到虫灾发生的变化,真是丰富。
而走入家乡,则是另一种观察体验的方式。学校附近的“开开苗木基地”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里面种有各种各样的苗木,还饲养了鸵鸟、天鹅、山羊等动物。孩子们特别爱去那里。我利用校本课带领学生来到了苗木基地和鸵鸟养殖场,进行观察指导。在共同的游览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显得更加敏锐,收获也更多。有的孩子在观察中发现树的叶子南面长得更茂密,有的孩子体验到了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的孩子发现鸵鸟竟然喜欢吃泥……回来后的那一次参观记,学生写得特别生动。
2.探寻“历史”,感受悠久
了解种养知识也是种养活动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家乡素有“榨菜之乡”、“蚕桑之乡”的美称,我们镇还是全国行道树第一镇。当学生知道这些美誉时,心中涌起了深深的自豪感,想知道自己所熟知的苗木、榨菜更多相关知识的欲望就更强了。于是我利用学校惟一的一台电脑给学生查找了一些资料,并让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帮助搜集,贴在知识园地里。然后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苗木种类、数量及其栽种条件,榨菜种植历史等,感受特色农业的悠久历史。孩子们像模像样地做着,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学生说得比较具体。有的同学介绍了近几年苗木种植的情况,有的同学特别介绍了榨菜的制作方法:“海宁斜桥榨菜的历史悠久,它的制作方法也令我们十分自豪。最初学习四川风脱水加工方法,后来,我们家乡人经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多雨气候特点的盐脱水加工方法,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斜桥榨菜风味。”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撰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资源报告、采访报告,虽然笔尖比较稚嫩,但是也大致写出了苗木在我镇兴起的历史和榨菜制作的发展史。
3.相牵大手,总结“秘诀”
在农村自留地里,家家种着许多蔬菜,而我们的家长,一个个都是种养能手。挖掘家长资源,让他们指导孩子的种养活动,可比老师来得容易。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次“找寻种养小秘诀”的活动,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讨教种养的小窍门。孩子们都很乐意,而且还自己进行了实践呢。最后,他们把所学到的种养小窍门写了下来,辅以自己实践的例证,让人读了倍感“科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个学生虽然在作文上较为逊色,可他却是劳动的一把好手,介绍起种养小窍门来头头是道,此时的习作也已经不再是令他头疼的难事了。那次,他写的文章交得最快,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我想,这样的习作才是真正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4.劳动叙述,表达乐趣
学生的习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来说,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喜怒哀乐皆是文章。学生自身的独特经历往往能够令他们的作文别具一格。种养活动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见,经常做,所以记下劳动的过程细细品味,也许乐趣会更足。我利用校园花坛,组织孩子们开展种植活动,翻土、种菜、浇水、施肥,孩子们干劲十足,身上脏了也不顾。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记写劳动经过,学生的感受特别深。当然,种养之后,我们也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青菜收获了,带着孩子们采摘下来,借用食堂的锅子炒熟,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格外开心,这不又衍生了新的习作话题吗?久而久之,学生自由习作的土壤就越积越肥,习作兴趣也会随之浓厚起来。
5.感悟生命,生发启示
种养活动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走进这些生命体,去感悟它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积极的力量。在学习课文《生命 生命》后,孩子们对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见此情景,我引导说:“其实大自然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信我们去看看!”当孩子们细细观察了自己种植的蔬菜、盆花后,一个个激动异常。于是仙人掌的顽强,宝石花的积极向上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一篇篇启示性的小作文应运而生,虽直白却饱含着孩子用心的体验。
6.课题研究,大胆尝试
写作就是探索。在组织学生开展种养实践活动中,还涉及了一些有目的的小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写课题报告可是一次新鲜而有挑战性的尝试。事实上,孩子们都挺会思考钻研的,如:家里所种植的宝石花、常春藤、玉树等植物一般都是种在土壤中的,有的同学就想到,随着水培植物的兴起,我们是否也能进行研究,使宝石花、常春藤、玉树等在水中生长,增加观赏性。在第一次指导时,我就让孩子们研究吊兰的生长环境,在小组合作中利用不同的环境研究对比出了吊兰的习性。这些直接的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虽然孩子们所写的课题研究报告读上去还是像观察日记,但其中那一个个闪耀着他们真情体验的句子,让我感到无比高兴。
7.产品推荐,激起自豪
在农村,种养是最“乡土”的活动,而结出来的累累硕果更激发了孩子们的自豪感。此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类似“产品介绍会”的情景,让孩子们将个人、家里、邻里所种的蔬菜、花卉介绍出来,向更多的人推荐。可以介绍著名的物产——榨菜,也可以介绍自种自吃的玉米、紫番薯。为了让自己写的东西吸引更多的人,孩子们写得特别详细,有的甚至打起了广告,配上了插图。这样的活动,不仅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也在毫无写作负担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习作,可谓一举多得。
三、重视评价,多元激励
作文教学,评价是关键。“种养”作文同样要突出写作评价,在实践中,我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以评促进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1.评价指标多维化
借鉴多元化作文评价表,制定了种养作文评价表:
(注:一次作文活动评价一次,满星为15颗星,评为“写作状元”;12颗星以上评为“写作高手”;10颗星以上评为“写作能手”)
2.评价方式多样化
开展同题擂台赛,鼓励写同一题材内容,在和小伙伴的比较中获得进步。
开展小组作文赛,以种养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评比。
优秀作品的展示,定期进行观察日记、心得体会等的讲评,在教室中张贴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种养,在语言和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在种养滋润下的作文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命的气息。就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模式,还习作一片灵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