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不恰当?
2009-05-13范晓燕
范晓燕
一次单元作文课结束了,课后,我认真地批阅孩子们的习作。当翻到一篇字迹歪歪扭扭的习作时,我不禁眉头一皱。再看内容:“天空不哭了,好像一片茫茫的大沙漠……”天空像沙漠,怎么可能呢?谁的习作?我生气极了,一看,又是他——刘政,这个平时上课爱捣乱的小家伙。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手中的笔,在那句话下面画了一道重重的红线,并在旁边写道:“比喻不恰当!”
作文讲评课上,我拿出刘政的作文,读完那些“比喻不恰当”的句子,然后生气地走到他的座位跟前,把本子扔给了他:“好好修改,明天上交!”只见他的脸红了,一直红到了脖子根,并撅着一张小嘴,耷拉着不服气的小脑袋,而我依旧师道尊严地继续上我的课。
第二天一大早,刘政把那篇修改过的习作交给了我。“天空像一面蓝得发亮的大镜子,真美丽。”读着他修改后的句子,我满意地点点头:“嗯,这样比喻还行。说说,昨天为什么要胡写?”“我……我没胡写。”他抬起头,一双明亮的眸子望着我,“那天早晨刚下过一场大雨,天空迷蒙蒙的。老师,您不知道,那时的天空真像一片茫茫的大沙漠……”他的声音越来越亮,说到动情处还不时地用小手比画着,那神情分明在告诉我,他已经喜欢上了那片沙漠般的天空。
孩子回班里上课去了,而我的心情却无法平静下来。“天空好像一片茫茫的大沙漠”,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多么富有个性的语言啊!可是,我的一次严厉而又偏激的批评,浇灭了孩子思维的火花,扼杀了孩子诗人般的心灵。
反思平日的教学,我仍旧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多元感受,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却不曾想过,一个薄薄的作业本是学生个性化的劳动成果,一篇不成文的日记里跳动着孩子们可爱的童心。为什么我们教师不能透过孩子们那些在成人眼里看来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谬的答案,去感受他们那稚嫩、纯真、如水晶般透明的心灵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手中的笔多一些情感,用我们的真情去点击孩子们心灵的鼠标,用我们的赏识去圈点孩子们的骄傲呢?
想到这里,我重新拿起笔,划去了“比喻不恰当”那鲜红的批语,然后快步走进教室。当我站在讲台上,真诚地告诉大家,上次作文最有创意、最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是“天空好像一片茫茫的大沙漠”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刘政的脸又红了,红得像花儿一样灿烂。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发自内心地感慨:如果我们用心赏识孩子,赏识孩子作文中个性化的创新,学生一定会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