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手拈来练笔点 随文练就生花笔

2009-05-13傅忠诚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教材

傅忠诚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好的练笔,从中可看出学生是在语境中学习课文,用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加透彻,因而能比较迅捷地加以表达,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阅读习作能力。

一、巧设生长点——领悟经典,模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仿句式练笔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师恩难忘》一文,“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才惊醒”,反映出田老师故事讲得精彩。课上可要求学生去读这一段话,而后联系实际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我在书房里看书看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与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历险寻宝,直到怒气冲冲的妈妈走进我的房间,把我的书拿了过去,我才如梦方醒。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2.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与《陶校长的演讲》四问结构类似,都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成才”的理解,模仿课文“四问”的写法,续写“第五问”。

3.仿篇章练笔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们爱你啊,中国》,我让学生以“家乡的特产,迷人的景色”为主题,模仿写《我们爱你啊,溧阳》。学生这样写道:

我们爱你——

天目湖的神奇山水

南山竹海的迷人风光

太公山、瓦屋山的清奇俊秀

天目湖、长荡湖的烟波浩渺

我们爱你

沙河桂茗的清香

平桥板栗的甜美

天目湖鱼头的美味可口

长荡湖绒毛蟹的丰富营养

4.仿立意练笔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表达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这一道理。

二、巧抓未尽点——充实空白,创造写

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1.抓人物刻画入手

俗话说,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是能显出“风韵”来的。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了“饱经沧桑”一词来进行教学: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有学生写道:“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了本课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物的刻画,除了外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动笔写“内心独白”。如去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而后问,面对刘皇叔的三次邀请,如此厚待,如果你就是诸葛亮,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

人物的刻画,还可以去刻画人物的语言。如《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一番话,他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这里没有具体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一段话,并用上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

2.抓事件叙述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有些内容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

有的学生写道:“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道:“女娲走了很多地方,一块五彩石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有的学生写道:“女娲到过很多地方,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她喝水时,一块蓝石头出现在清清的溪水里。女娲宝贝似的拿起它放在怀里。”……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女娲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同时他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释放。

3.抓景色描写入手

布白是文学作品艺术化处理的一种策略,文章布白处给了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布白之处进行读写创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一位教师上《可爱的草塘》一课,配乐朗诵把听课的师生都带入了那一碧千里、风光奇特的北大荒,而后默立不语和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畅想回味。当学生回过神来,问:“同学们,听了这精彩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问题?能写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写下:我仿佛来到茫茫的草海边,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把我迷住了,浪花翠绿翠绿的,一阵风吹来,草浪像一群快乐的孩子在奔跑,在欢笑。有的说:我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清凌凌的,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天上的飞鸟、岸边的芦苇……教学“空白”中的景色描写,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如《黄山奇山》最后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和《看冰灯》中冰雕动物园里的一些冰雕都只是一句带过,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把景物写具体。

三、巧引拓展点——发散思维,补充写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

1.画面想象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如《万里长城》中有这么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王崧舟老师在这里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抓住“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了长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参观者?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有学生写一位白发苍苍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妈妈登上了长城;还有学生写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坐着缆车,登上了长城。正是在这种想象画面练笔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不管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会由衷、真诚地赞叹万里长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一种气魄叫雄伟,有一种形象叫庄重,有一种品格叫坚强,有一种精神叫刚毅。

2.角度变换练笔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如果你家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从学生的习作可见,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无独有偶,一次课题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麋鹿》,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也设计了一个变换叙述角度的小练笔,要求学生以《我是一只快乐的麋鹿》为题,介绍自己生活的环境与传奇经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多元开放练笔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提倡开放性。教材文本中,有着作者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使语言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将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他还吹竽吗?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于是拜请高师,刻苦学习吹竽,终于学业有成,还成了一位著名吹竽手。另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下岗后,实行转岗,学习烹饪技术,成为一名高级厨师,在一家大宾馆就业。还有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后,整天无所事事,流浪成一名乞丐,沿街乞讨,好不凄凉……学生争相发言,个个都想一吐为快,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于是纷纷埋头写作——《南郭先生后传》,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迥异而富有个性的。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四、巧用情趣点——交融情感,理解写

语文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情”来观照文本,寻找出为深化文本 “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

1.于理解深入而练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从课堂上组织的讨论中可见一斑。老师如设计一个精当的练笔,就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联系课文最后一个段落,“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让学生续写。一学生如是写道: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另一学生这样写道: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2.于认知冲突而练

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写中净化了情感,升华了思想。

现在有些公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别出匠心地把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隐去,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解读文本,进行课堂小练笔。一次在西湖之秋小语会上,钱锋老师执教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潸然泪下,学生们泪流满面,杨明明老师评价的时候让人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是含着泪听完这节课的”。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笔者以为钱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笔有着重要的作用。《秋天的怀念》多次写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可失去双腿的我一次次拒绝了母亲,终于有一次我答应了母亲。这时候钱老师让学生放飞想象,动笔写写。许多学生勾画了一幅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菊花飘香中,母亲推着我缓缓行进,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有一个学生写道:母亲因为劳累病到了,在开满菊花的日子里,她却无法实现她的心愿。钱老师评价:你写得和原文有点接近。而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原文,在音乐声中深情地读道: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看着三轮车远去,我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伟大的母爱啊!孩子们哭了,听课的老师哭了。若单纯地把全文发给学生,学习课文去体会母爱,绝不会达到这种效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都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母亲完成心愿,带儿子去看菊花,然而……

正是这种认识冲突的小练笔,让大家流着泪听完这节课,让孩子们流着泪上完这节课,久久难以磨灭。

3.于主题升华而练

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进行内容的延伸,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这一练笔,正是基于对文章独特的解读,才使得学生在写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小练笔应该承载的是语文综合训练的角色,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