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讨论的作用与方法的思考
2009-05-11何梦君
何梦君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数学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有所体现,但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讨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既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我们发现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
2课堂讨论的有效度底
课堂讨论中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走过场,在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课堂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着眼于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讨论,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
(2)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之中,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这时小组讨论走过场现象更严重,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进入全班交流,草草收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很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课堂讨论的组织率低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使讨论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进入到讨论气氛中,讨论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二、讨论的功效
1能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新过程,与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课堂里,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原因首先是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好玩、乐于交往,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其次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自由探索性。教育实验表明,当人们通过民主和自由意志而不是被迫地去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时,他们就会对工作或活动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兴趣。
2提高思维的批判能力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对别人的意见和观点进行评析,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为要完整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应用它们时,常常会产生错误或出现漏洞,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识别、剖析、纠正,从而达到全面地理解问题。
3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强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中心议题,展开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这个讨论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学习心得,品尝互相交流的乐趣。
4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目前的独生子女群体正经历着“以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渴望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同伴的认可。而课堂讨论活动则充分地把个别化与人际化有机地融洽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学生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争,既满足了自己要影响别人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间相互关心的需要。
三、课堂有效讨论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恩辩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决不能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当作“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2时间性原则
讨论是要花时间的。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为了体现讨论的过程,往往是一蹴而就。或者是课前进行了彩排,回答的模式和内容,往往大同小异。还有的教师为了多留一些时间给新授内容,而把讨论的时间安排地极短,通常是匆匆地“讨论讨论”就转到下一个环节,殊不知,讨论不应该是走过场。为了有个讨论而去讨论,还不如不讨论。
讨论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并且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的讨论要根据内容,估计好讨论的时间,确定好讨论所采用的方式。教师一旦设计讨论环节,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就一定要把时间估计足,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条件。
3互动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必要时也应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参与讨论,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便于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参与讨论的过程,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不仅能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去大胆猜想,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所在,但不十分清晰,这时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继续思考,从而攻克疑难问题。
4在故意出错处展开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处,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点。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来纠正,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教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教师。获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5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
解题策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和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