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的模式探究

2009-05-11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团体

陈 艳

一、心理辅导融入高中生主题班会课的意义

学校德育呼唤改革和完善,素质教育也要求学校德育以一种新的姿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那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的主题班会的改革必然首当其冲。这几年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德育工作有了转机,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以行政名义要求班主任自考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从而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主题班会自然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给主题班会的开展带来了新视野,提供了新契机。

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用于主题班会的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仅仅是尝试阶段,具体的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究。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维普数据库,截至2007年10月1日),明确指出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用于主题班会开展的论文只有3篇,且都是理论上的分析,没有涉及实证的研究;一些零零散散的主题班会课教案则充满着心理辅导的色彩。这表明,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已经潜意识地接受并运用了一些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这种运用又相当的朴素,缺乏系统的研究。由此,探究如何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班会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方面,心理辅导融入主题班会能提高班会课的实效性,为主题班会课的发展另辟蹊径。 传统主题班会课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环境,心理辅导理念和技术的融入将会提高它的实效性,为主题班会课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另一方面,它也推动心育和德育的联结,构建和谐高效的学校辅导体系。一直以来,学校心育和德育存在重大的分歧,搞德育的不关注心育,搞心育的由于受学校编制的限制,挂在德育门下,却往往偏居一隅,“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使得两类辅导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班会课的开展一方面给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心理辅导以更广阔的发挥之地,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学校辅导体系。

二、心理辅导融入型主题班会的理论依据

(一)以人本主义为认知基础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人本主义者主张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根本属性。因此,人的本性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

高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他们急切需要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却也常常因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这样的同一性问题而焦虑。这种现象其实正好印证了他们自我完善的潜能,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将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传授,高中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创造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氛,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以团体辅导为行为指南

团体辅导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心理辅导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专业心理诊所以及一些大、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团体辅导有团体领导者,有的还设有协同领导者,团体成员根据辅导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8~12个人的团体比较理想。团体辅导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动力,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一般来讲,团体辅导会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是暖身活动,通过暖身活动,个体从其他状态转入到辅导状态,如果团体是第一次进行的,也可以通过活动来互相认识并建立团体规范。暖身活动进行之后就是团体的工作阶段,在工作阶段,由于团体成员已进一步了解,成员之间会倾诉一些内心深处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观念上的冲突,团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成分,这时候团体领导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维护团体平等、尊重、真诚的气氛,通过团体内成员的共同努力解决冲突,这也就是团体辅导的认知冲突阶段。团体经过冲突之后,出现了凝聚现象。团体成员的真实自我的袒露,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密切了关系,其尖锐真实的意见受到鼓励和欢迎,从而感到团体是安全、信任和可靠的,也使成员有了团体归属感,对团体的成员、领导者和目标有了认同感,这也就是所谓的凝聚整合阶段;团体经过凝聚阶段后,成员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对团体充满信心和希望,不但敢于更深入地探索自我,表达更真实的想法,更希望尝试行为改变和解决问题,通过认知重建,追求个人和团体目标的达到。最后是团体结束阶段,领导者加以总结并鼓励成员将在团体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的操作模式

人本主义的思想以及团体辅导的模式提供了我们构建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的操作蓝本,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尽量将班会课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笔者结合班会课开展的实践拟初步构建如图1所示的操作模式。

1. 课堂基调

心理辅导强调人的主体性,因此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建设一种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气氛,唯有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尊重才能得到保证;唯有在真诚的氛围中,学生的深层次感受才能得到表达;唯有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开展,辅导效果才能得到起码的保证。

2. 辅导动力

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借用团体辅导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团体动力打通认知上的偏差,让团体动力促进个人经验的互享。

3. 主要环节及相应的任务

(1)活动导入

对应于团体辅导中的暖身活动,设计这种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暖身,促使学生进入状态;二是导入,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出班会课的主题,从而避免主题的产生过于突兀。

(2)认知激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降到最低。

(3)催化分享

团体辅导注重团体动力,而心理辅导融入型主题班会也可以利用班级的团体动力,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因此,教师在班会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应用集体资源,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形成改变的良性机制。

(4)经验整合

教师做好引导和小结工作,学生的参与以及彼此间的分享与回馈,使学生把别人的以及在活动中获取的新经验与自身的经验加以整合,从而深化班会效果。

4. 应用巩固

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教师需要学生进行巩固课堂内容,辅导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家庭作业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认知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性作业,甚至可以是想象性作业,根据班会课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四、结语

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于班会课中,能有效改善班会课课堂气氛枯燥、学生互动不强以及“心灵交涉”不深等问题,但是,同任何教学模式与辅导模式一样,它不是万能的。心理辅导和班会课在辅导目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心理辅导是基于人本身的一种辅导,而班会课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因此,心理辅导和班会课不可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但是,心理辅导的一些理念和技术值得我们学习,用以服务我们的班会课。相信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实践。■

参考文献:

[1] 钟志农.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2] 温天山.高职生主题班会建设初探[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3] 戴小梅. 主题班会的作用及其设计初探[J]. 班主任. 2005(8).

[4] 宋凤宁、张琼. 新课程背景下班会课的现状与反思[J]. 广西教育. 2005(4)

[5] 梁东标. 团体辅导在学校中的应用[J]. 教育导刊,2002(21).

[6] 赵卫菊. 团体咨询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02(6).

[7] 徐萍. 从团体辅导看德育的实效性[J]. 天津教育,2001(6).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团体
“花样”班会课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