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
2009-05-11戴达祺
戴达祺
为了实实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文化素质、个性特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积极而有成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桐乡七中一直努力探索适合城郊结合部初中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轻负担”应该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也能够承受的课业负担;而教学“高质量”是学生学业“轻负担”的前提,它应是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近几年来,桐乡七中结合学校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轻负担,高质量”列为学校重要课题进行探索,谋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一所原本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的城郊结合部初中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办学特色。
一、提高教师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在课改中真正落实减负,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我校从学习培训入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快速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几年来,我校定期举行全校性的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扎扎实实推进校本教研,目的在于使全校教师真心实意地加入到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来。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学习与培训中,学校要求全体七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做到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机械重复地接受知识。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而真正让教学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得以体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理顺学校教学管理思路。在课改中,我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校长室以年级组为抓手,定期分批召开教师会、学生会与家长会,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定一个明确目标,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家校联系,形成合力。教务处、教科室则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抓手,派出教研组长参加嘉沪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听专家报告、作读书笔记,派出骨干教师去采荷中学、后六中学学习参观,培训的教师能通过外学内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校内开课磨课,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眼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继续落实教学“五认真”,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做到教学资源互通有无。政教处负责学生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质量意识
(一)“轻负高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校领导班子如人的大脑和心脏,是学校教育教学健康高效运行的发动机。因此,我们切实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我们每个成员都深感责任重大,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耽误学校的发展。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班子内部团结互助,分工不分家,以主人翁态度和服务意识去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为发展而学,为发展而教”这条教学生命线,勇挑重担,不怕麻烦,虚心倾听教师的各种建议,时时处处作师生的表率,坚持早到校,晚离校,以校为家。就是这样一套班子,在复杂事情面前,淡泊名利,宁愿牺牲个人利益,在教师中形成了较高的威望。我们在具体的管理中还渗透人性化,用“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七中共命运”的理念统领学校管理工作,并以此凝聚人心。做事将心比心,谁家没有事,有事登个记,我考虑你的实际,你想着我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人性化的宽松环境中,教育这一良心工作得以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我校全体教师能真正做到敬业爱岗,奉献爱生,具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教学就不愁得不到发展了。
(二)“轻负高效”需要有力的制度管理来保障
人性化的管理并不排斥学校的制度管理。我校注重向管理要质量,以制度来管理,以法治校。近三年来,我校办学目标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群体”。我们以教学规范为抓手,“轻负高效”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我校每年补充修改《七中教师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并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考核办法》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指向标,考核每一位教师的指标多达20多个,考核指标既重视结果,更关注教育过程,做到“捆绑式”和“立体式”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捆绑式”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校不主张单科独进,而是把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融入到整个年级的集体之中,如:当教师的学科优秀率指标超过市平均一倍时,学校不再奖励,这也和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捆绑式”的考核制度纠正了学生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的偏课现象,也有效地遏制了教师为单纯追求自己的学科成绩,牺牲其他学科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使教师的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时间和空间,负担得以减轻。“立体式”的考核是指根据学科组、年级组、政教处、教务处、学生评教、考核组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我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大量优秀生源流失,发展和实现教学增量面临巨大挑战,但学校教师不怨天尤人,不埋怨环境、更不嫌弃学生,始终热情而扎实地工作,大面积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育局领导提出的“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成为现实。为了有效降低E等学生的占有率,学校还及时地修订了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把降低E等学生的占有率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指标中,重视E等学生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因为每减少一个E等学生,对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多了一份安定,对家庭而言多了一份快乐与幸福。
(三)“轻负高效”的关键还需要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深知,只有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益。所以我们做实做细教学管理,并充分发挥孝敬感恩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我们的规范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从学生角度,规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实施孝敬感恩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2006届毕业生,我校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423名考生中,1人获得桐乡市2006年初中学业考试第一名,4人进入桐乡市前10名,54人上桐高,147人上择优线,225人上普高,E等率仅为10%,初升高比例在98%以上)。这和学校几年来始终如一规范学生的两个习惯和孝敬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密切相关的。在刚接收这一届学生时,我们明显感觉到这届学生各方面不尽如人意。首先,有40多个本学区的小学尖子生到其他学校就读,没有了尖子生。其次,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差,亲情疏离,面对“缺乏竞争力和行为习惯差”的二流生源,学校提出:不怨学生和环境,教师必须毫不气馁,规范管理。立足于学生实际,我校狠抓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竞争力进行整体改造,以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我们还以孝敬感恩为切入点,有效实施孝敬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将孝敬感恩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自己心中的“孝”引领其言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各学科不失时机地渗透孝敬感恩教育,孩子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立志要努力学习,考得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为父母增添一份微笑,不让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习而操心。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们形成“我要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2008届学生感恩母校的答谢活动中,很多初三学生回顾在七中的求学经历时说:“没有母校悉心的呵护,就没有我们辉煌的今天。”发自肺腑的真情可见一斑。
我们的规范管理还体现在教师方面,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更是令人敬佩,科学教研组李老师说,“宁要精武门,也不要独孤求败”,组内和谐成为共识,教研组内教学方法的互相探讨、教育经验的交流互助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我校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常态,这种群体氛围的形成,与学校的规范管理分不开。不论在教师的学习会上,还是在质量分析会上,学校一再强调规范“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测试”的教学五认真。“过程胜于结果,一个扎实的过程成就一个完美的结果”早已为全体教师认可。细化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有设计,既备教材,也备学生,更备过程与方法,学校不定期抽查;细化上课,要求教师上课抓好课堂纪律,面向全体,不拖堂,学校运用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监控;在辅导和测试中,要求教师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目标集中在中下学生,通过面批,严控检测难度,用测试成绩的E等率指标评价试卷效度,鼓励成功教育,大面积提高成绩。
规范管理的第三方面是从学校层面规范办学行为,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天天关在教室内,锁在书本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将学生从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所以我校开足上好技能课,杜绝为保文化课成绩而牺牲技能课的现象,绝不把本应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间挪用去补习文化课。学校从不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认真执行体育艺术2+1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由选班,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思想,凸现个性。
三、“轻负高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我校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方向。这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的高位运行,不是靠大量训练、题海战术来维持,而是走教学的“节约化”之路。为落实减负,学校早在2002年制定《限制作业量、练习印刷量的措施》,学校明确规定各学科印刷量,印刷单必须经过教导处签字。印刷单的控制促使教师在课外多花时间去研究,去探索,精选试题,比如,我校科学备课组每次编印练习题,首先要青年教师做题,组内教师挑题,剪题,经过组内反复讨论,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如何分层、如何讲评等步骤,才能最终出炉。又比如,在我们初三年级由数学组实施的分层练习——一张试卷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业评价和检测,这一方法不久得以推广。学校还规定不允许教师为学生订任何教辅资料。对此,许多教辅材料的推销员都感到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学校都订了你们不订。我们的答案很简单:一是为了落实减负;二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把每门学科的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我们又规定,不得无限制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考虑到城西学生离校较远,放学时间太晚路上不安全,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比别的学校要早,即使在初三最紧张的时候,学校也规定下午4点40分前所有学生必须离校。
有人认为,作业量的控制、在校时间的控制、授课课时的控制,势必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压力?但我们认为,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唯一要做、能做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在课堂上下工夫,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而不是其他。我校在2003年新课程实验初期就做到全体教师(不仅仅是七年级实验教师)参与全员培训,我们在课改第一年还实行跨年级、跨学科上课、听课活动,打开教室大门,进行相互评教,保持同事间的互相指导:(1)全校跨年级上课,即初一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到初二、初三上公开课,初三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到初一、初二上公开课。(2)专家引领,把脉课堂,实施“高效廉价”的校本培训,拓展教师视野,激活教学手段,在教师的不断磨课、不断折腾中成长、成熟。(3)全校开展跨学科听课,只要有公开课,各学科教师都会去听课、评课。以此来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构建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群体。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还依托课改,督促教师业务学习,依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更新拓展教师的业务知识。每月督促教师阅读教育类的杂志、书籍,我们将教学与教研、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课堂展开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对组内公开课实行同课异构,集中进行研讨交流,做到畅所欲言,改变了以前评课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进行教学行为改进的全过程反思。积极参与课改讨论、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大大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基础,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我校有100余篇学科论文和案例在嘉兴市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15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交流,桐乡市级、嘉兴市级课题立项并结题共17项。在短短的几年内,我校教师的教研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轻负高效的素质教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逐渐明晰了这样一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以高质量促学校全面发展”轻负高效的办学思路,从而形成了“孝敬感恩铸校魂,轻负高效育英才”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也摸索到一些措施和具体做法。展望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困惑需要求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路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