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文学氛围营造的方法初探

2009-05-11商文娟

关键词:语文课营造文学

商文娟

有这样一个调查,某中学就学生对文学、语文和语文课的兴趣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文学感兴趣的有74人,占72%,不感兴趣的有6人,占5%;对语文感兴趣的有47人,占46%,不感兴趣的有18人,占17%;对语文课感兴趣的有16人,占15%,而不感兴趣的是47人,占46%。从对三者的兴趣程度比较,语文课是最不受欢迎的。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惊讶!什么是“文学”,按《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照这样来看我们语文的教材大部分都是“文学”,那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把它当成“文学”来看、来喜欢呢?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这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呢?是什么在其中起到了离间的作用?是观念?是语文教师?还是语文课堂?我想,语文课是一个关键。或许它的枯燥、呆板让学生对它毫无兴趣可言,又或许那种肢解文本、淹没文本文学性的教法让学生大倒胃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就应该在语文的阵地语文课上好好地下功夫。我们要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着文学一样的魅力,要让学生喜欢文学一样地喜欢语文课。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课堂上营造文学气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文学的殿堂,让我们的学生从语文的课堂中真正感受到文学的气息、文学的魅力,从而从心底喜欢上语文课。

那么,什么是“营造课堂文学氛围”呢?所谓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学氛围,指教师在准确、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灵魂底蕴、艺术表现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讲解,表情神态,动作活动,美术音乐等,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地于课堂上营造出一种该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消化作品。

那么,营造课堂的文学氛围有哪些方法呢?

一、从教室的布置来营造文学氛围

在有文学味道的教室里,学生多多少少可以得到一点熏陶,“耳濡目染”这个词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我曾经这样做了三年。从学生进入高一开始,每天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两句诗,写明出处与作者,每天让学生记下来。古人早就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还在教室的后面开辟了“学习园地”和“我手写我心”两个窗口。前者是用来展示美文的,有学生写的,也有摘录的,让学生细细观摩,慢慢品味;后者是用来写学生自己的感想,条件是和书有关就可以了,即使是对语文课本的抱怨也没关系,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行,这样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他们所喜欢的书目。一个月专门设一节课对学生提到的书与感悟进行探讨。班中还订了《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意林》等杂志,放在书报栏内,让他们自由选择。还有每节课上课以前,让学生演讲。刚开始是上台来读一篇文章,不拘题材,时间3分钟左右,读完了说说选这篇文章的一个理由;后来是脱稿演讲,演讲内容为谈读名著的感受,或向同学介绍小说;最后即兴演讲,让全班同学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放入演讲箱中,每一位轮到演讲的同学在课前10分钟抽签,然后课上演讲,难度有点高,内容上只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行。如此3年下来,我自认为还是相当有效果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养成学生读、写、听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力和兴趣。我一直希望,让书成为他们首选的朋友和终身的伴侣,在书的滋养下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从课文教授上营造文学氛围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色就在于它具有文学性。有的课文即便不是文学作品的,也含有文学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必须突出其文学性,再现文学感染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学教之无“文”,那么“行而不远”就是它的归宿。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不同的文学作品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文学氛围。

一般来说,对诗歌、散文这一类题材,我们可采取朗读或借助想象、联想的方法来营造出文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想上好一首诗或者是一篇散文,教师必须学会朗读,引导学生学会声情并茂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语言的张力与丰富的意蕴,读出文本的语气、语感、语趣,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么一段:“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小屋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一行文字语言流畅,语句生动,节奏感强,产生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山上有了小屋的风致,也切实地体会到了文学语言的魅力。至于诗歌,它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有着深远的意境和含蓄而又精炼的语言。教师只有通过一些激情的言语或生动的肢体语言,才能带学生进入到诗的世界。我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最后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联系了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联系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描写李白的句子“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朗诵,用形象的肢体语言,用满怀的激情把李白的狂放、孤傲、无奈又不服输的性格表现出来。学生读着诗句,想着其遭遇,似乎在这一刻,他们超越了时空,与李白在对话了。在这样充满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课堂氛围中,在充满感情的讲解中,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而是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了。

对于戏剧小说这类题材,我用得最多的是播放影视资源和课堂表演等方法。直观的教学能给学生一个从视觉到情感的刺激与享受,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在让学生看完文本后,我放了电视剧“进府”这一部分。然后问学生,看了文本后你心目中的主人公与剧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差距?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种差距?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后来还放了“黛玉葬花”这一唯美的画面,学生看了,都为黛玉的多情多才不幸而唏嘘不已。至此,班中兴起了“红楼热”。戏剧作品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选演员。学生的创造力其实是挺强的,只要教师找准切入口,他们就会积极地走进作品。

讲解小说作品时创造课堂高潮其实也很重要,因为其情节本身就比较曲折,而一个有创造性的问题就能把学生带到思考的领域、文学的天地。比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当时我们集中的点都在路瓦栽夫人身上,很多学生在探讨为什么她有这样遭遇的时候,认为她的“虚荣”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这个时候,我突发性地的问了一句:“那么,路瓦栽先生虚荣吗?”这一问学生始料未及。然后纷纷起立,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甚至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论点加重砝码。支持“女人是虚荣的”这个观点的举出《乱世佳人》这本名著,以其主人公斯佳丽的“虚荣”来佐证。认为“男人也是虚荣的”同学从文本中找到了细节,路瓦栽先生拿到宴会的入场券时的兴高采烈,在其夫人大出风头时的沉默支持,等等。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证其观点。

文言文学生不太喜欢,因为时代距离感很强,语言又有些难度。要在这类文章上营造出文学氛围有些难度。我所采用的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讲故事。讲什么?讲作者生平,讲文本中主人公的奇闻逸事,讲成语故事。如我们在讲齐桓公的时候,讲到“老马识途”的故事;讲庄子的时候,讲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智慧;讲张溥的时候,讲到他的“七录斋”命名的原因。我的讲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其实文言文中有精彩。读进去了能感受到的文化底蕴比现代文更甚。我以这样的方式去打破沉闷的文言教学,同时这也能拓展课堂的天地。

比之文言文,说明文的教学更不易。说明文有的实用性比较强,有的科学性很强。我采用的方法是课内外结合,注意实践观察。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或是引用一些古典神话典故,或是放一些《探索奥秘》中的片段,以增加学生对文本的了解与兴趣。

其实上述几种方法在许多文体中都可以综合使用,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总之,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学氛围,目的就是开启学生心扉,深入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精髓。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散发自身的魅力,改变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现象。■

猜你喜欢

语文课营造文学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我们需要文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