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09-05-11杨东增
杨东增
现代诗歌(本文把“新诗”和“外国诗歌”统称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有了明显的量增加,且内容不同,风格迥异,这意味着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取向、社会地位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切实回归。但是,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诗歌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代诗歌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读诗的眼力和资本,既要有文本,又要有教师,还要有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的心向。长期以来,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例不大,篇幅不多;加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重点,教师钻之研之,学生听之记之;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自然成为教学次点,教师省之略之,学生避之远之。
(一) 教师底气不足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素养,关系到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的疏离与隔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不争现象。
一是缺少知识储备。不少语文教师,学生时代受现代诗歌熏陶少,即使读过大学,也只知晓诗歌发展的大概轮廓,只读了少量的诗歌作品,专长者甚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个人的喜好,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与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教师处在相当单一的状态中,缺少对新鲜文化的吸收,文学素养比较匮乏。
二是缺乏教学能力。教师缺少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深入感悟,只能简单照搬教参“指点”,照抄别人教案。教学中,有的更多重视了诗歌意象、思想等内容方面的理性分析,忽略了诗歌的音乐特征,忽视了性灵的启发;有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看似注意了朗读,可是范读、朗读的内涵却不够丰富,很少联系诗歌的内核。
(二)学生信心不足
由于现代诗歌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很小,日常教学中,诗歌往往受到其他文体挤压,不被师生重视。教学中,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朗读上,轮流读、个人读、小组读,看似方法多样,热热闹闹,但指导缺失,学生厌倦;分析时,一些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感性的认知,破坏了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想象美,使学生兴趣索然;语言上,教师忽视了品析,导致文体泛化和语言品评缺失。学生觉得现代诗歌“语句散漫”,“难以读懂”,徘徊、远离、拒绝,诚然成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诗性的光辉始终照不到学生的心灵。
(三)课外活动忽视
“春风不度玉门关”。确实如此,不少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各类比赛层出不穷,唯独谈不上“构筑诗意空间,营造诗意氛围”。
(四)作文训练排挤
平时作文训练,教师几乎从不安排诗歌写作,即使上完一首诗歌,也不太安排一定的仿写,哪怕一些简单的诗句。其中有教师对现代诗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有教师写作水平不高、指导力不从心的原因。司空见惯的是,每次语文检测,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可见现代诗歌写作遭遇排挤之惨烈。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对策思考
现代诗歌能够直接、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现代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召力。教师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真正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主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写作境界。
(一)使学生沐浴诗兴光辉
培养亲近诗歌并能够欣赏诗歌的学生,是语文教师无可推卸的责任之一。诗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将来更有诗意地生活。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平时要多逛书店,多看一些诗歌理论专著,多读一些中外诗作,提高理论素养,增进教学技艺。特别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诗歌版块较多、内容丰富,搜索便捷。如果语文教师做到“读诗、写诗、教诗”,以自身的阅读与写作为例子,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怎样揣摩与品味,怎样构思与修改,进而产生模仿的冲动,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领学生迈入诗歌殿堂
中学生是现代诗歌最理想的阅读和鉴赏群体。诗歌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主要的是引导人们精神消费。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教学,既不能照搬古诗的教法,也不能像教其他文体那样走程式化老路。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进行探索,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迈入诗歌殿堂呢?
1. 引领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走进诗人,走进诗歌,就会受到诗歌的精神熏陶。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必须从朗读切入,才能直接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我们说诵读诗歌,就是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模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要在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上、朗读的梯度上、朗读方式上指导学生先读会“纸上之诗”,读懂“作者心中之诗”,读出“自己心中之诗”。让他们美美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意境、感情,在美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的美。
比如《理想》一诗,前面六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要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两节写理想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三节写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就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展现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气。这样下来,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摄人心魄的旋律。
2. 在意象捕捉中引领,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绘画美
诗人阿红说过:“诗的思想,是从诗人心灵的裂口流出来的,是从诗的画镜里流出来的,是从血肉凝成的诗的意象里流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诗歌简约的用语限制了诗歌艺术直接展现的空间,却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联想空间。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对意象进行分析的同时,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如《秋天》展现的三个画面,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泊图以及牧女思恋图。第一幅安静、闲适;第二幅清冷、悠远;第三幅空阔、寥落,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浓浓的“秋天”韵味,诗人造境可谓是颇具匠心。《农家丰收图》里这样写道:“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间的瓜果。”一派静谧中,有节奏的伐木声一路飘出幽谷,震得树枝上亮晶晶的露珠纷纷坠落;忙碌的收割季节刚刚完毕,镰刀收了起来,瓜果也熟透了,人们开始用背篓来装肥硕的瓜果。这组镜头,有空间和时间转换。空间转换:幽谷→农家院落;时间转换:收割稻子的时节→采摘瓜果的时节。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这几幅画面谐和、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而不是孤立的、彼此互不关联的。
3. 在语言品味中引领,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在山的那边》),“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却指群山。因为“铁青”既和山的颜色相符,又传神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恍惚之中”(《华南虎》)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有,“我”就会真真切切听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诗人这里说“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三)推动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十几首诗,这样的接触量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因此,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推动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
1. 鼓励学生仿写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诗化”语言表达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仿写,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
2. 鼓励学生上网
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收集一些现代诗歌,尤其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并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积极性。
3. 鼓励学生结社
诗社是学生诗歌交流、创作的活动中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快乐园地。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诗社,提倡学生写点现代诗。
4. 开设诗歌欣赏课
可以是进行单一诗歌的分析学习,也可以是专题多诗的欣赏。如上完《秋天》后,笔者把郑敏、刘大白、于赓虞、徐志摩、戴望舒、李季、郭小川等人描绘秋天的诗句选编在一起,印发给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比较性阅读。
5. 开展现代诗歌的相关活动
如举办朗诵会、创作比赛、讲座、诗歌教学展示等活动,努力营造诗歌教学氛围,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价值和地位的回归,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只希望学生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诗情,在未来的岁月中诗意生活。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学生对现代诗歌兴趣的日渐浓厚和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诗歌教学园地一定会成为一方引人注目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