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取向及难点问题

2009-05-11戚文革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工学教育资源导向

[摘要]“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文化内涵、改革取向和微观运行方向,对于解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不对称、教育资源配置不优、体制和制度层面存在潜在危机等难点问题,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难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92-0091-03

[作者简介]戚文革,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21)

内涵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取向。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理念、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微观运行,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初级阶段,克服信息不对称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稀缺的主要矛盾和高职院校在教育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障碍,是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取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取向,有着国内外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内涵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大背景来看,这项改革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学习型国家构建,实现技能型人才充分就业和职业教育终身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态势来看,这项改革不仅代表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法规和发展范式,而且具有我国宏观调控层面的职业教育导向与职业院校微观层面认知文化、物质文化和规范文化不断演变的文化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核心,就是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就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即工作过程为导向)为改革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

2、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为突破口的改革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提到,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选择。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微观运行发展方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针对德国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双元制”弊端,提出了职业教育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本世纪初,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根据教育部2006年14号和16号文件精神,构建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纽带、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由认知社会职业环境、懂得行业职业现状和发展规律、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熟练职业岗位技能,并且具备职业创新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实现以人(学生)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推进学生由适应社会职业能力向参与建构工作世界能力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并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微观运行和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深化改革的行动导向。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订单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交替、两段式预分配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至今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因而创新高职院校的微观运行机制,构建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相对应的行动体系教学构架,是高职院校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发展取向的战略选择。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难点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影响

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观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高职院校的运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二是宏观社会导向与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信息不对称。这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高职院校客观上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内涵发展。而另一方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者——企业,客观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吻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共享与双赢。然而在企业没有真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公共属性与企业微观经济运行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影响了企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才供给层次单一、专业面窄、职业素质偏低和就业低移。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多领域、多层次、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群体,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备现代企业必备的职业精神、企业忠诚度、企业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人品老实厚道,心态平和,沟通能力强,有礼貌,有责任心,能吃苦,有一定潜质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已经成为社会盲目追

求高学历和使用低素质劳动者进行低水平生产两种现象并存的主要社会根源。

2、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现实问题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就是在大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包括教育主体、投资主体、社会资本、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生源和教学机构等有形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及职业教育法律与规范、教学环境、办学时空、现代企业文化、社会道德规范等无形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所谓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就是重组一切有利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教育资源,促使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公共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高效率配置和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能够解决政府财政支持不足、职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和技术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矛盾,有效缓解受教育贫困人群的职业教育需求,提高社会劳动群体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职业院校、国内外企业、金融机构、家庭、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甚至跨越国界的产业链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过程,是探索职业教育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实践和检验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职业准入制度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和谐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然而,在目前我国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国民和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理性认识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仍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3、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潜在危机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即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宏观层面主要指中央、地方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管理关系,是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明确各级政府统筹和决策的责权如何划分;决定谁来投资,如何疏通投资渠道,以及如何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它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组织管理制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中观层面是办学体制,即谁来办学,怎么办学问题。微观层面就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包括人事制度、干部编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质上就是解决高校如何有效运转的问题。从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看,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管理层面条块分割,即纵向“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与地方与市场横向的管理机制相分离;中观管理层面教育主体缺失,即我国目前以高职院校为单一运行主体导致的校企融合的“双元制”教育运行主体缺失;微观管理层面活力不足,地方政府调控机制薄弱,市场资源调节机制失灵,学校自主办学机制僵化,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自主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三、结论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克服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难点问题,改革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微观运行的传统文化、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是发展中大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我国又是经济发展多元结构的国家,不同地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然受到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变革进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中短期实施策略。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省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更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实事求是地稳步推进。具体地说,首先要改革不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制度,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打造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的文化基础;第二要充分利用地方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市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地方经济和实际发展的客观需要确立多元化发展战略;第三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划,逐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工、学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想状态过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国民终身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工学教育资源导向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犬只导向炮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