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学术量化考核的导向作用

2009-05-11郑春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科研成果学术

[摘要]大学学术考评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但学术量化考评作为一种手段,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而质的评价却有一定难度,由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在目前质的评价尚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应正确认识,学术量化考评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并尽量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给学术带来的虚假繁荣。

[关键词]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14-02

[作者简介]郑春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教所(广东广州510420)

一、大学科研评价

大学科学研究目前正跨入产、学、研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新阶段,如何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促进大学科研的发展,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科研业绩是大学科研的外在反映,是考核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立项项目、经费、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学位点、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重点学科和科研成果等具体工作,是科研业绩质量的核心体现,它能反映科研项目和研究人员的科研质量水平、层次、社会贡献度,具体表现为论文著作、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转让)和社会经济效益、专利登记等。目前科研成果的质量主要由是否获得政府奖励来体现,这是对科研成果的结论性评价。在众多类型的科研成果评奖中,政府颁发的科研奖项比较权威,并得到社会各部门的广泛认可。有学者认为,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奖依据和标准是与时俱进的,通过组织各学科、各行业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专家,根据学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过严格的程序评选与公示,因而政府评奖比较客观地显示了其公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权威性。笔者认为,科研成果质量除了由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奖励(一般为政府奖)体现外,还有其他一些判断标准,如论著的原创程度、被引用的频率、转载收录情况、所刊登的期刊类别或出版社的级别等,都是评价成果质量的主要依据。

二、现行科研量化评价制度

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促进本校科研、学科建设发展,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学术量化考评办法或规定,以引导教师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教师和有关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研。学术量化考评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但在看到学术量化考评的正向功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术量化考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一些负面影响。学术量化考评作为一种手段,大多侧重于容易操作的量化评价和考核,而“质”的评价却有一定难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在目前“质”的评价尚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学术量化考评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避免并警惕这些负面影响给学术带来的虚假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高校的科研考评办法或规定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不能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研究者的实际水平,更谈不上反映研究者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几乎完全依据行政机构的级别来衡量学术成果。也就是说,它把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学术刊物、学术奖励以及学术项目级别的评定,同时更把对于学术刊物、学术项目、学术奖励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刊物、奖励、项目的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的审核。具体而言:把直属中央的刊物看作是国家级刊物或所谓“权威核心刊物”,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可以获得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经济奖励,还可以用作评定职称的最有力依据;把各种学术项目同样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分别依据不同的级别给予数额不同的配套奖励,同样也把它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把学术奖励也依据颁奖者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等,并依次给予不同的再奖励。这种学术量化考评制度的弊端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危害是把大学教师引向对论文、奖励、项目的不懈追求,造成论文、奖励、项目日趋繁多,却没有带来学术的真正繁荣。第二,大学的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大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考核,主要是看所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与论文数量、专著数量,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不能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研究者的实际水平,更谈不上反映研究者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这种做法即使算不上舍本逐末,至少也是主次颠倒,它直接违反了一个简单的常识:在定性正确的基础上才有定量的精确。

总之,目前高校比较流行的学术量化考评办法表面上看来易于操作、相对客观,“量”的标准主要体现为多少论文、多少著作字数等,“质”的标准则主要体现为学术刊物、出版社的级别,但实际上这种“量”与“质”的标准都值得怀疑。因为“量”的标准并不完全正确,“质”的标准也不尽合理,学术量化考评实质上仍是一种简单的“量化评价”,它“侧重的是较为直观的量的评定,而较为抽象的质的方面则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或者虽有要求却难以贯彻。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做数量上的衡量,而无法评判出其他内容”。

三、改革现行科研评价方法的措施

由于科研“量化评价”存在着先天不足,它必将对学术界产生消极影响。科研“量化评价”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相当一批学人(甚至包括了有较深厚的学问根基、有较大的学术原创能力的少数学者)放弃了学术之内在品质,盲目地随波逐流,去适应这一套外在标准,把学术的内在精神求索转变成一个数量意义上的大量操作”。勿庸讳言,目前高校(甚至整个学术界)存在着学术活动的功利化和商品化倾向,片面追求成果数量、低水平重复研究、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学术掺假等不良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及学术量化考评的过分量化和体制化无疑是要负相当责任的。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术量化考评的过分量化和体制化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术量化考评的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学术量化的弊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术量化考评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其次,根据不同时期的科研状况对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做出动态调整。第三,提高质量导向意识,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重视“量”,更应强调“质”,在“量”的基础上追求“质”。第四,注重学术量化考评的度,避免学术过分量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量化考评的理想结果应该是淡化评价,直至无须考评,大学或科研管理部门只保证提供经费,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学术方面由研究人员自主进行。

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社会、学校要保障教学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提供足够的科研时间,使科研人员能安心从事科研活动,潜心思考。最后,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要靠科研人员自身,无论是学界泰斗,还是牛刀初试者,都能要求自己做到求真、创新,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到厚积薄发,追求有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而被实践证明大致正确的话。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科研成果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谈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课标水平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媒介审判”困境带来的思考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