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

2009-05-11王元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自主权利益办学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现有的自主招生体系中,政府、高校、学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着利益、代价和风险。在自主招生的三方利益博弈中,各方都通过行动和策略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使自主招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滋生不公平、腐败等各种问题。

[关键词]自主招生利益招生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6-03

[作者简介]王元伟,复旦大学高教所(上海200433)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提出及发展

自主招生是高校根据国家规定、市场需求,在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制定招生政策,自行决定考试的内容、科目组合,并接受社会监督的招生制度。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是由教育部自上而下推动的。2001年,教育部为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选拔、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批准东南大学等3所位于江苏的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03年,教育部给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5%的自主招生名额。2004年,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数目进一步扩大到28所,选拔方式也改为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方式。2005年,自主招生高校又增加了14所。2006年,试点高校增加到53所,招生人数比例也在最初5%的基础上有所放松,考生报名形式也从最初单一的中学推荐转变为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同时,部分省市也开展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2008年,全国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已扩大到68所。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显示,自主招生高校已增至76所,国家也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不再限制优质生源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上限。

二、自主招生制度给各方带来的利益

在现有自主招生体系中,政府、学校、学生三方是利益主体。他们在政策所确定的信息结构下共同承担着利益、代价和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利益是理论上的利益,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根本实现不了或实现的效果不好;风险是指狭义的风险,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可能发生的危险”,即参与自主招生行为可能蒙受的损失或损害。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

从利益角度看,自主招生首先是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标,其教育内容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的需要,考试成了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自主招生注重对考生素质的考查,这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推动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自主招生有助于多元化选拔人才。高校通过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规模,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了办学自主权,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和自身的办学特色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学生,这有助于国家多元化地选拔人才。同时,这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的办学潜力,充分调动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从而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目标,提高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效益。

从代价看,高校自主权力的扩大有可能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导致教育竞争的不公平。所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监督机制建设要先行。必须明确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范自主招生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明确、可追究至个人责任的硬性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这些都是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风险角度看,政策制定得再好,但当进入政策执行阶段并与现实某些因素相结合时,难免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人们对自主招生普遍有些担心,害怕自主招生最终变成有钱、有权者子女上大学的捷径。在长期缺乏自主和自律的情况下,高校很有可能发生招生腐败,这是政策风险。此外,政府还要承担政策失败所带来的社会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等社会风险。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政府把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其利益主要体现为“行政驱动力”的社会效益和管理利益,其中有代价,也有风险。但如果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保障更多优秀人才的受教育机会,总体利益仍大于相应代价和风险之和,所以政府应是自主招生政策的积极推动者。

2、高校

从高校的利益看,首先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招生工作既要确保学校的发展规模,又要保证生源的质量,自主招生这一改革使得高校在选才方面有了自主权。因此,可以说高校招生工作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其次,自主招生意味着优质生源的获得。在这一制度下,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选择招生地域、招生考试形式以及录取方式,提高选才、育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选拔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最后,有助于实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高校参与自主招生,有利于学校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特色,设置适宜本校发展的学科和专业,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专长和特色,发展特色学科,树立名牌专业。招生形式的灵活多样,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使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注重了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者独特的办学理念。

从高校所付出的代价看,首先是增加了招生的成本。高校招生考试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高校单独招考的重要特点是标准多元、灵活性大,这确实有利于选拔不同特长的人才。但是,这种考试成本较高,高校的出题、面试、考核、评价、组织、管理、监督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从风险看,主要是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恢复高校自主权和腐败的增加必然是一个共生的过程。在长期缺乏自主和自律的情况下,高校很有可能发生招生腐败。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健全的民主管理体制,社会监督机制也还不完善。在现有体制和诚信环境中,确实很难从根源上杜绝招生腐败。回顾以往几项重大改革,包括双轨制、录取体制改革、保送生、艺术类招生的改革,最终都躲不过教育腐败的侵蚀,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可以说,腐败正在侵蚀着社会的改革创新能力,同样也在阻碍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创新。同时,作为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受益者,高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政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是自主招生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获得办学效益、社会效益较大,相应代价较小,风险较小,利益大于代价和风险之和,所以高校是自主招生政策的积极响应者。

3、学生

学生的利益首先意味着更多的就学机会。自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考定终身”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是对现行高考弊端的一个破解。其次,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并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注重了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高校的这种招生选拔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自主招生选拔中对考生个性特长、人格品质、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的关注,对学生成长经历的重视,都会对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它将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生承担的代价主要是考试成本的问题。自主招生要求学生到报考院校参加面试,往返的食宿路费等经济、心理负担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承受得起的,过高的费用实际上抑制了低收入阶层子女从高等教育获益的可能性。

学生承担的风险主要是自主招生考试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就目前自主招生的规模来说,学生除了对付全国统一高考外,还要对付所谓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加之还有来自家长、学校包括学生自身的压力。以后随着自主招生的规模扩大,每所高校都自行组织测试、面试,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考生也必将疲于应考而无暇自顾。

三、自主招生政策现存的问题

自主招生在政府、高校和学生三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局势中,各方都通过行动和策略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使自主招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各种问题。

1、公平问题

由于全国重点高校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其办学经费得到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一些全国重点大学,把招生指标向当地严重倾斜。招生指标的分配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报考某一所大学的难度差异。一些院校则将有限的名额下发给了各重点中学,入学门槛过高,普通中学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难以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虽然自主招生范围已开始从地方向全国扩散,从重点中学向一般高中扩散,对象也扩大到所有的考生,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设自主招生的具体门槛,但是地域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一些贫困学生考虑到自身经济条件便有可能放弃报考机会。即便都能参加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那些知识面比较宽阔的城市考生可能更容易中选。而农村考生知识面较窄,在综合素质上与城市考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难免在自主招生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2、招生腐败问题

教育部在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也对招生的公平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试点学校的招生标准、考核办法、考核后入选名单以及最后录取结果都必须公示。由于我国高校现阶段并非纯粹的学术机构,行政单位色彩仍十分浓厚。因此,便给腐败的产生留下了空间。在现有体制和诚信环境中,很难从根源上杜绝招生腐败。近年来频频曝光的招生腐败问题,也使人们对高校防止腐败的能力产生怀疑。中学推荐中仍存在“推良不推优”的现象,少数学校因为人情关系的压力,提供虚假材料欺骗高校,导致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有人甚至担心再现“文革”中的“推荐选拔”制度,导致弄虚作假、指名选送、授意录取等现象的盛行,造成学生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的滑坡等。

3、自主招生政策本身的危机

高校推行的自主招生,其名额只占录取人数的一小部分,却耗费了学校巨大的人力、财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数据显示,某校自主招生招收的学生有70%以上超过了招生学校当年在计划投放地的正常分数线。也就是说,这7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也能考进这所学校,而其余30%的学生是在线下选拔出来的。既然现行统一考试制度能够保证高校招到一流的学生,学校还有什么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巨大的资源去自主招生呢?

4、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自主招生使一部分学生的就学机会增加。但是,这样的结果则意味着一部分学生就学机会的减少,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既然机会减少,那么只有更高的成绩才能保证入学的机会。所以,他们会更加专注于应试。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有效地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却反而强化了应试教育。另一方面,这种机会的增加使一些所谓优秀的学生先行吃了一颗“定心丸”

有些学生报名参加自主招生不是为了到该校读书,而只是给自己报考更好的学校留条后路。如果高考成绩突出便会断然放弃,投奔更理想的大学。这不但浪费了其他学生参加高校自主选录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自主选拔录取高校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当然,指出问题不是为了否定,而是希冀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设计及实施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主招生制度向本原回归。政府部门在坚持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要为自主招生的高校提供合理、恰当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试点高校也要加强高校自主招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加强高校招生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建设,加强高校诚信招生意识的培养,规范招生程序,制定各自自主招生的规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大招生录取工作的透明度,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自主权利益办学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爱上阅读
I Love You, Dear China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析高校扩大院系自主权后的院系管理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2012年越南高等教育法》解析越南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