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组织结构之维的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建设

2009-05-11张德良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省属综合性学术

[摘要]明确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二维定位,是基于学术组织结构之维思考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前提。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学术组织结构应当包括四个层次,并以团队学术组织创新、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作为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省属高校办学定位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0-03

[作者简介]张德良,北华大学高教所研究员(吉林吉林132013)

学术组织创新是现代大学转型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和团队建设,积极探索组织模式创新,大力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中的中坚力量,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从学术组织结构维度思考团队建设,以实现大学组织模式的创新。

一、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二维定位

大学定位,一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定位,即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分类定位;二是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下的定位,即某类大学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科学的总体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之维的定位

关于大学的分类,综合专家学者不同方法论的分类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分类说。一是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说。这个分类中处于硕士级与学士级的学院及大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国际通行分类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它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为5A和5B,5A是理论型的,5B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分为5A1和5A2两类,5A1是为研究准备的,5A2一般是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教学型或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三是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的社会需求与高校责任互动分类说。他从社会需求与大学的社会责任思考把大学层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为主型大学。四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的大学由“类”和“型”组成分类说。他将高等学校的类型归纳为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大小,将现有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型。五是教育部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陆亭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结构体系分类说。他提出:“对于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可按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层次结构架构,可按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架构,也可以按两极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架构。”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世界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大学”的三种类型。

从以上五种分类说中,我们可以找到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定位:它更多地体现和追求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承担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培养数以千万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在大学金字塔分类排列中居中间层次。

(二)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自身发展之维的定位

从定义的角度看,限制和修饰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这一词语的定语有三:一是“教学型”,即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研究生教育为辅;二是“省属”,即省级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和制约;三是“综合性”,即以多学科、多专业种类为办学优势,其办学理念坚持学术并举,崇术为上。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较其研究型大学相比有其明显的劣势:国家投入少,缺少办学资源优势;办学时间短,缺乏文化底蕴优势。那么,要想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赢得自身的发展优势,必须进行战略运筹。一是打造自身特色,拓展发展空间。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同类及其他类大学不可模仿的优势。二是确定自己的发展优势。哈佛商学院肯尼思·安德鲁斯指出,战略分析就是明确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强项与弱项,把自身独特的能力转变为竞争优势。三是实行“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组织战略发展模式,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学术组织结构,尤其是要创新团队组织建设。

二、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组织结构假设

从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出发,我们必须从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系统地思考创新团队建设问题。

(一)金字塔型四层次团队学术组织结构

1、教学型团队。在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中,这支团队居金字塔塔基地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教学型团队以系、教研室一线教学人员为主体,具有实体型团队的属性,团队成员覆盖了全校所有教学的点和面。

2、教学为主型团队。教学为主型团队居金字塔中教学型团队层次之上,他们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支团队人员构成具有实体型和虚拟型两种结构特点,既要以学院下属系、教研室为主组成实体型团队组织,同时又要根据需要跨院、系、教研室组成虚拟型团队组织。一般以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年限在4-8年,具有讲师职称及研究生学位,是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生力军。

3、教学科研并重型团队。这支团队居金字塔中教学为主型团队层次之上,团队成员构成以虚拟型为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学位以上人员为主体,是围绕一个共同问题、项目、课题等I临时组成的团队,成员随着任务完成情况随时调整。任务完成后团队组织随之解体,成员回归各自岗位。这支团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跨度大于教学为主型团队组织。由于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教学工作是主体,主要任务是本科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工作仍是其履行的主要职责。

4、科研为主型团队。这个层次团队居金字塔顶尖层次,具有虚拟型和实体型两类。一般来说,虚拟型团队主要以学科带头人(主要为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及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跨院、系、教研室,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组成的团队组织,其职责为围绕国家、省等重点项目联合攻关。实体型团队的编制相对固定,是具有科层组织意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室),主要围绕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实体型团队成员虽然主要承担科研任务,但也必须兼任一定标准量的教学工作。在此类大学中,不存在脱离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这也是与研究型大学的显著区别。

(二)团队组织结构的关联性与团队成员的动态性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各层次团队不仅特点不同,而且组织结构间具有关联性,各团队组织成员间具有动态性。首先,教

学工作贯穿着四个团队层次结构,这体现了“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四个团队层次形成一个“重叠群体”阵容。利克特认为,组织是由相互关联、发生重叠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而这些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由同时处在几个群体处的个人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说,团队组织系统中每个团队,虽然都有明确的边界,但其在运行中与上下层次团队及同一层次团队在边界上可能又是重叠的。从学科上讲,一个团队研究的问题的整体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研究的问题的局部;一个层次团队研究的问题可能是下一个层次团队研究同类及相关问题的延续,或是上一个团队层次研究同类或相关问题的基础。大学学科的相关性决定着承载着学科建设团队之间的相关性。

从团队主体层面研究,团队组织成员间又具有动态性。利克特把这些在各群体组织之间起联接作用的个人称为“联接针”或“联接针角色”。从水平方面看,“联接针角色”在若干平行团队之间起到协调作用。从垂直方面看,他们起着团队系统上下各层次之间的连接作用。在团队组织中,教师作为主体,教学与研究是他们共同的重要使命,因而要更加重视团队间成员间的兼容与共存。

三、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创新

大学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层组织的典型特征,属于“异质性”二元组织结构。它们“围绕知识体系和学术业务形成的学术结构与围绕资源管理的行政事务形成的行政结构构成大学组织结构的两个维度”。强有力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使得大学的学术权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是多年来高校一直诉求解决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必须寻求一个新的理念和思维,恢复大学组织应有的学术功能,那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变革。目前,在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发展中提出适应学术发展与创新的金字塔型四层次团队结构模式就是一次新的尝试,对新形势下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耦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正确定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功能领域,建立两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者群体或学术权力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二)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2002年6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这意在说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要发挥“集成效应”。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在同一个研究组或单位内,需要不同学科门类的人员集体协作来完成。就高等学校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面对新趋势,必须变革原有的学术组织形式。面对科技创新的基础组织呈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资源配置不合理、分散重复浪费的事实,必须以创造性行为和创新性思维组建适合于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团队组织,以实现原始性创新。多年来,高校也尝试组建了各类团队,但这些团队只是形式上团队,大部分由同类学科人员组成。其成果很少有创新成分。而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必须是一支“共同愿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团队组织,其终端显示是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创新。这种意义上的团队组织正是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有效平台。

(三)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战略选择

教育部2004年和2007年两次提出大学团队建设,虽然指向不同,但其“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交叉性和渗透性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已日益模糊,彼此交错、交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完成复杂工作的需要,这决定了高校创新活动必须由传统的单独作战方式向教师群体资源多元协调合作方式转变。高校教师资源虽是由教师个体要素组成的,但它的能力只有以资源的多元整合才能充分体现。为此,我们必须用整体的观念、团队的意识去认识教师这一资源群体。其次,汇聚学科队伍,推进人才团队建设战略的实施,契合了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性的发展优势。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优势是学科齐全,机遇是发展空间大,威胁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要注意发挥优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打造本类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是学术组织,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学术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团队作为学科汇聚的一种新的学术组织形式的功能指向就是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和科学研究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省属综合性学术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综合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趋势与应对
综合性图书
发展“强、大、优、秀”的省属中等职业教育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