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2009-05-08曹庆敏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曹庆敏

【摘 要】 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及为丰富,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道德等关系上。其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层次上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在心理层次上以平等和民主为基础,在道德层次上师生双方相应的履行道德义务感逐渐加强。

【关键词】 师生交往;师生关系;人格形成;教学相长

建立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前者通常被视之为指导者,后者为学习者。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生的反应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提问和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促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师生关系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在高校师生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可分为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组织关系是指师生关系以组织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心理关系则是以认知、情感等交往为表现形式。归纳它的不同层面,将其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三种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它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也并不会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偏爱,或某些学生对个别教师的喜爱而产生师生间的工作关系。相反,这一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任务、职责,注定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种授受关系。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是传授者,而学生是接受者。这种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控制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这种先赋性的传授者角色是社会赋予的,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社会规定,是不言自明的。同时又具有稳定性,不论何时何代,亦不论哪个国家,要想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首先必须维持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这是由高校师生从事不同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高校师生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沟通的双方都必须关注对方的信息和对方的反应;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备课和作业不再是师生各自的专利,学生在课前也要认真预习、备课,教师也要完成学生“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平等讨论问题,共同研究课题;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也要关注学生的新观点新方法给予教师的启迪。

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包括高校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对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认知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发展高校师生间的认知是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师应力求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在学生心目造成消极不良的印象,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修养,用以奠定对学生认知的正确思想基础。由于师生之间的认知又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也必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公正的认知可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之,教师对学生的偏见必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看法,因此,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高校师生间情感关系是高校教师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高等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某项教育教学任务,也可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在高校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而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教师与学生间真挚的感情,可以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进行创造性劳动;可以使教师无限忠诚于教育事业,也缩短了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好恶本身便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关系在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是一种道德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建立良好的师生间的道德关系是成功的教育过程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不协调的道德关系,通常教师应负主要责任。高校师生间没有利害冲突,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当然,高校师生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如由于师生经历、审美观、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差异,导致对人对事和对社会的态度的不同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要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言行来调节、淡化和冷处理。教师要注意启发疏导、正面教育,特别要防止矛盾激化。学生也应遵守自己的道德规范,才能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取得不断的进步。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它是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建立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也就难以维持。教育过程必须是在和谐轻松的情景中展开。高校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有助于师生间教育关系的发展。而道德关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中小学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教师的督促。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不同,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学生也不完全依赖教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大学生们因其生理和心理基本成熟,能够把社会和学校的任务,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依赖大大降低了。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与高校教师能处在一种较为平等、民主的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学术交流有助于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要求师生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互相尊重,既要欣赏对方,也应能正确看待各自的缺点。

总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像爱护财富一样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学.主编 谢安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8.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论述要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