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贴上个性的标签

2009-05-08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立意创新能力材料

刘 霞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立意求新,材料求新,语言求新,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和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 作文;立意;材料;语言;创新能力

我一直在思考: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发展的潜质不同,为什么写出的作文,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只要是“一件小事”,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捡了钱包或扶老奶奶过马路。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自身的写作优势展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感知与启迪,从而达到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只忙于功课,社会阅历少,很少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因而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材料单一老化,观点陈旧,认识肤浅,人云亦云。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平时背诵一些别人的文章,考试的时候生拉硬扯,盲目搬套,这样的文章更谈不上“创新”二字。这些是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这个尴尬现状,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要想有话说,说的新颖,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立意求新

“意”是指记叙文的主题或中心,也是指议论文的中心观点。“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立意新是要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从而得出深刻、新颖的中心或观点。要做到学生立意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分析、认识,才有自己的特色。如狄倩文同学曾着力描写了一位在楼下捡破烂的老两口情景,用笔极为细腻,描写冷静而不无辛酸。上课的时候,我把这篇习作读给学生听,并提出:你是怎样看待老两口捡破烂这一事件的?有的学生说,老两口处于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也许他们没有孩子,也许孩子不孝顺,得出我们应该尊敬老人和孝敬老人的主题;有的学生说,老两口捡破烂,其实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则老人自食其力,一则废品回收再利用,这是件好事,由此得出,劳动不丢人,捡破烂使资源得到再利用及保护环境问题的主题。教师由学生习作,既引导学生如何多视角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又教育了学生如何做人。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得出的主题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课下留作业观察不同年龄人骑自行车的动作、神态,并写在日记本上,学生观察的很仔细。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挖掘本质的东西

社会是学生最好的教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感到困惑、茫然也感到兴奋。大千世界中的新奇事物,令他们很亢奋,神奇的网络世界,令他们着迷,样式各异的服装,令他们向往,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具有个性的人。在作文教学中,写作“时尚”话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把握自己》等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看他们的着装、言谈举止,从而分析出人的着装、言谈举止与人物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辨别美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从而也写出了个性的作文。

3、引导学生独辟蹊径捕捉生活中闪动的浪花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被人忽视,然而正是由于细节的差异,才造就了多彩的世界。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差异。看我们的现实生活,随手丢垃圾,虽然是小事,但从这一细小的生活细节,就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写作的素材,不一定是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用自己的眼光捕捉到的生活的浪花才是有个性且最美的。学生宋双平,笔触伸向了教室窗台上的塑料花,写了一篇《假花礼赞》;王馨梓通过713公交车上的一次争吵有感而发;狄倩文描写一个蜷缩在地下通道的小乞丐。这些习作都是不错的尝试。

4、引导学生逆向思维重新认识事物

如我们熟习的成语“东施效颦”,过去人们赋予它贬义。今天让学生思考东施为什么要模仿西施皱眉?启迪学生深入思维想象东施效颦的动机,分析得出东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美。如果我们以现代的思维重新审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的行为,重新认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当时的环境为南郭先生的充数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挖掘为充数者充数的土壤。面对勾践的卧薪尝胆,面对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上面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因此在本学期最后一次写作实践中我看到了《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样耳目一新的题目。

二、材料求新

生活是材料之源,要想材料新,首先必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及时捕捉。其次要多留心热点人物。

1、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的材料,即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决定事物命运的材料。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各具特色,原因就是用典型的材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捐门槛一事,通过这个材料,反映了祥林嫂迷信、急切的想洗清“罪恶”的心理性格特点,从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生存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塑造典型人物需要典型的材料,需要典型的环境。如要表现人的坚韧品格,可以选取人物在生活和工作的这一环境中的坚韧的表现,通过坚韧这个主题选取材料,从而刻画典型的人物。所以说,所谓的典型材料就是能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材料。比如2006年陕西高考理科状元阎欣,从她高中几年坚持跑步从未间断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意志坚强。

2、引导学生选取新颖的材料,即出现的新人新事

新颖的材料在于一个“新”字,是新近出现的人和事,这就需要学生除了多观察外,还要多听一听新闻广播,多读一些报纸,关心热点人物的事迹。新的材料时代感强,从而以材料新赢得读者。如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分主题进行整理,到写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

3、引导学生选取自己生活领域的材料

自己生活的环境,绝对是有别于他人的,认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注意他们的言行,了解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认真观察自己的同学,注意同学的爱好观察同学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性格;积累家庭成员及同学的生活素材,为表现他们的个性做准备。

三、语言求新

体现在语言上要富于个性,再现自己的语言风格。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同,所以对不同的语言风格的作品,好恶不同。为了在高考中展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喜欢文言文的同学,可能受文言文影响较深,语言比较简洁、含蓄,体现浓厚的文化层次,给读者语言老练的感觉。但是这种语言风格,不是练习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言教材,逐渐形成的。

2、喜欢诗歌的同学,可以在作品中注意诗歌的引用,由于诗歌语言凝炼、优美,给读者以文化涵养颇深的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体现出较深的学识,使读者备受青睐。

3、喜欢议论文的同学,大都是思维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语言表达严谨,层次分明,给读者以语言犀利思维敏捷的感觉。

4、喜欢散文的同学,既现实又浪漫,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然而现实的不如意,他们又会感慨万千,思维放得开又收的拢,语言犹如跳跃的音符,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总之,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教师怎样引领学生去挖掘,如何引导他们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波澜。学生具有了细致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的好习惯,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作文才能亮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左修忠.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湖南教育,2002.

[2] 常丽萍.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4.

[3] 王轶群.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科技,2005.

猜你喜欢

立意创新能力材料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爱的小瓢虫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材料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