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教与学有效整合的探究

2009-05-07陈应春

关键词:玻璃管方形苹果

陈应春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教师致力于“讲清讲透”,而学生则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随着教师的思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无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2)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给学生以充裕的思考时间,就急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唯恐学生的回答浪费课堂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更不用说让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了。(3)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问,学生马上把头低下,唯恐老师叫到自己,点名叫到了也说没有问题可提。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也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将教与学进行有效整合呢?

一、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教师要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易起反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日食”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用一个历史故事引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公元前6世纪,在爱琴海东岸,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居住着米提亚和吕底亚两大部落。这两大部落发生了历时5年的战争。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正当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了黑夜。交战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宣布休战,重建太平盛世。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日食。

又如,在讲述约翰·墨累的实验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有人将三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中。当把铜管提上来时,人们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管全变成了雪花状的玻璃粉。

这是怎样造成的呢?学生大惑不解。这种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压力和压强”上来。

二、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有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疑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可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一旦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诱发下,进入探索境界。如在教学“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 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方,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3. 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4. 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让学生猜测现象。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5. 松开左手食指,水随即落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并学习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索新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为怀疑与思考紧密相连。在这一方面,日本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堂美术课上,日本教师教学生们怎样画苹果。教师刚画好苹果,一名学生就提出:“老师,你为什么不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呢?”这位教师微笑着问:“你准备画方形的苹果吗?”学生回答:“是的,因为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

学生要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而那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这一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三、重视实验、练习等实践活动

科学教学要重视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让他们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形成技能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科学教学中实验较多,如“粗盐精制”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下列问题的答案:(1)混合物的分离有哪些方法?(2)在粗盐精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分离方法?但学生仅仅掌握这些还不够,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还应该学会:(1)熟练物质溶解的操作;(2)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在这个实验的3个步骤中均要用到玻璃棒,所以还要掌握玻璃棒的3个作用:(1)搅拌,加快溶解;(2)引流;(3)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真正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能力。练习题的设置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立足于基础,着眼于发展。练习题还应适度体现层次性,体现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讨论题,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尤其可以用协作性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各有所长,养成协作的精神。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学生才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如学生初步认识水污染的问题,让他们就如何解决水污染提出自己的设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便使学生将来在面临相关的社会问题时,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猜你喜欢

玻璃管方形苹果
方形料仓堵料解决方法
捕捉方形泡泡
方形夹具在线切割切槽的应用
由托里拆利实验想到测量液体密度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玻璃管搬运机械手设计
变方形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阳光下的生命
玻璃管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