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5-07张长江

关键词:教学管理校本新课程

张长江

编者按: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样,学校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的创新需求也日益凸现出来。本期“视点”,我们从众多的来稿中选出一些与之相关的佳作刊登,以飨读者。

一、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矛盾重重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包括高考改革)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教学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现行教学管理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与教师转型困难间的矛盾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对教师的类型要求由“权威型、稳定型、单一型”转向“反思型、创新型、综合型” 。同时,由于教材体系的变化和教学目标、内容、结构、要求、知识呈现方式等的变化,许多教师感到难以把握,以往在教育中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与新课程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冲突。面对教育理念与教材体系的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

(二)新课程的选择性与现实教学管理间的矛盾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通过有效地减少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从而相应地增加选修的课程容量。依据课程方案,学生有权在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想学的模块。这给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的角度,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学校究竟能开出多少选修课程。如果学校开不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那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就一个学生而言,理论上如果他有一个模块修习没有合格,还可以重修。事实上,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恐很难做到。

再次,我国教育区域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许多地方的学校班额过大,师资及设施也跟不上要求,有的根本无力顾及新课程方案,能把高考所要考的科目和模块开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很难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最后,“走班选课制”,理论上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出现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这增加了学校对班级的行政管理和对学科教学的质量管理的难度。

(三)新课程目标与社会认同心理、教材体系、教师的专业水平间的矛盾

首先,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它关系着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仍改变不了其选拔性的主要特征,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心理还是高考升学率的高低。

其次,新课程标准缺乏广泛深入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检验。新课程结构变化大,目前的教材体系编写显得不够完善,由于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高,但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差异却很大,教育发展不平衡。因而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而言,其目标要求显得过高。

再次,新课程目标与教师目前的实际专业水平有差距。部分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还达不到其教学的要求,这会严重制约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受制约间的矛盾

一方面,学校受物力、财力诸硬件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处于“应为”却“难为”的境地。另一方面,当前与课程标准相统一的辅助性教材较少,一些学校受师资、学校管理水平等要素的制约,难以满足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学校对建设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缺乏具体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导。许多学校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类型、规模、作用和运用机制也需进一步丰富、扩大、加强和调整,才能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

(五)综合素质评定受到公正性和严谨性的考验

新课程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用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学分认定,实行学分制管理,综合素质评定将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即“软挂钩”。理论上,这是完善评价体系、避免把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尺度的重要改革举措。但实际上,如果将其作为录取时的真正“重要参考”依据,那么学校以何种方式评价,如何记录,如何确保模块学分认定的科学、公正与规范,如何避免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将会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是作为高考改革作秀式的“参考”,难免会出现 “走过场”现象,这与改革的理想愿望相去甚远。

(六)学生面临痛苦的选择,学校与社会承担更多的负担

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规定:2009年高考,对所有考生实施分类测试考评,即不同院校可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考试科目,不同层次的考生可选择不同类别的考试、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并且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为有条件的科目实施多次考试(如:英语听力和技术每年有两次考试,其成绩两年有效)。同时,录取时,也是分类分批次地依次录取。

从理论上来说,这更加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扩大了考生、高校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这使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产生选择上的痛苦,对学业水平处于各类别边际部分的学生往往选择兼报。同时,更多的学生家长由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层次,往往会选择高一类或者出现脚踏两只船的兼报现象。对这些学生而言,不但没有减轻学习压力与负担,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对此,学校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和思想工作,而且往往效果不佳。再者,由于每年要组织多次高考科目考试,给社会事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相应也增加了学校的组考压力。

二、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使新课程的实施走向成功,本人认为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有效地创新校本培训

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要由行政领导向课程领导转变,由管理和制约教师向服务和促进教师的发展转变,这实际上是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学校要在尊重教师的专业自由和培养学生的精神自由两个基本点上,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以培育人的自由精神为基本导向的课程领导模式,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要强化和创新有效的校本培训。通过校本培训,有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使教师不断深化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的理解,提高对新知识学习和新学术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要让教师不断熟悉初中教材,要对学情有基本的把握,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可采用“分式—合作”“主导—参与”“参与—互动”等不同模式,加强同学科教师间经常性的“同课异构”研训活动,更好地把握高中新课程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唤起教师参与课改的主体意识

要营造良好的学校课改氛围,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严格的考评制度加以保障;要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关注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正确认识和消除职业倦怠现象,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面临的困难,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新课改,主动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要求。

(三)要强化课程意识,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要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现代课程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要经过教师着意开发,才能有所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使潜在的变成现实的,隐性的变成显性的,薄弱的变成强化的,这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

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将教师定位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竞争机制,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广泛参与,注重突出学校特色,建立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要进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重视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重视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以及学案的编制等。

(四)要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

在创新的基础上,更要不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学校要找准教学常规管理的“切入点”, 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眼力;找准“兴奋点”,不断保持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要重视集体备课。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集体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精确把握教学要求,抓住教学的重点,有效解决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要科学分类分班,减少因分类走班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2009年是实施课程改革后新高考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经验,选课走班教学会受到时间、场地设施、师资、学生学习精力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因而许多学校无法安排学生并行选择更多的模块。为此,各校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统筹安排,尽量减少因分类走班给教学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2009届高三毕业班尽量将必修、选修IA内容的学习和复习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由于IB选修课的安排会冲击现有教学秩序,建议在对选修模块的提供和课时的安排上,要力求避免对“3+综合”课程学习的影响。对以后的毕业生,建议在文理分班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现状和其对高考选择意向,科学分类分班,减少选课走班的人数和门类,尽量降低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不利影响。

(六)要家校合作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

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虽然是学校和教师,但同时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也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与家长沟通,如采用召开家长会、家访、致家长公开信、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主动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知识,让家长了解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也让其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发展潜质和特长,使其尊重并根据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正确学习,适时对孩子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学校也要以近年高考各类统计数据为基础,切实引导家长理性评估孩子,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家庭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合理选择报考门类,更好地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使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没有分歧的良性教育。

(七)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高中小班化教育

上海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发源地和试验地,现在上海的学校在变大,而学校里的课堂却在变小, “小班化教育”在上海已经很普遍。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其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使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精致。小班化教育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所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的充分关注程度,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也势必会引起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有时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办法。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改革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校本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