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研训文化,携手共同成长

2009-05-07何建红

关键词:两区研训校区

何建红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衢州市柯城区实行了城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学校的管理模式。2008年,柯城区的“名校托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并向初中学校、幼儿园、特殊学校延伸。在衢州市柯城区实行“一校两区,均衡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作为柯城区重点学校的兴华中学于2008年8月正式接管了相距15公里的农村薄弱学校——华墅初中。为此,我们对一校两区管理模式下的特色校本研训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我们的思考

(一)基于一校两区的校本研训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促进两校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的突破口是提高农村校区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基于一校两区的校本研训最根本的策略是什么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城乡共享。

(三)立足我校实际的研训优势在哪里

以学术民主与团队精神为核心的研训文化是一代代兴华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研训文化,在2006年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中并入我校的原新世纪学校和分流的原巨化中学初中部的教师,快速地与我校的教育教学融合。以一组数据为例: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校共有7位老师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及以上的好成绩,其中有4位老师来自原新世纪学校,1位来自原巨化中学。所以说,内涵丰富的研训文化是我校最大的研训优势。

(四)基于一校两区,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研训途径

一类是为华墅校区量身定制研训活动以促进兴华本部对华墅校区的辐射;另一类是将华墅校区纳入本部的研训活动以促进两校区的文化融合。

(五)基于一校两区的校本研训可以得到哪些支持

管理支持:我们没有采用常见的由总校校长委任分校校长进行管理的模式,而是实行了同一所学校两个校区,完全统一于校长办学理念与管理策略的立体化管理。即以各教研组为点,各职能处室为线,各年级为面,点、线、面的管理均在两校区间打通,分校的各项工作均纳入本部的管理范围。

交通支持:学校配备专车随时接送教师往返于两校区之间。

网络支持:学校同样为新校区的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借助便捷的校园网络,两校区教师可以非常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

二、我们的尝试

(一)落实四个抓手

本学期,兴华本部派出了2名教育教学骨干到华墅校区任教,同时,从华墅校区抽调了4名教师到本部任教。这有效地促进两校区的教育教学融合。然而,这仅仅是一校两区校本研训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我们的校本研训借助四个抓手得以全方位展开。

1. 教学开放活动

以“资源共享、相约周三”为主题的教学开放活动定于每周三,本部所有学科的所有课堂全部对两校区教师开放。教学示范、师徒授(学)艺、同伴切磋借助这一平台成为常态。

2. 学科专业指导活动

以“携手周末、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学科专业指导活动定于每月第三周的周五,兴华本部由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组成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深入华墅校区,通过专题讲座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堂会诊发现其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并及时诊治。

3. 师徒结对活动

在两校区立体化管理模式下,跨校区的师徒结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两校区学科组长的结对、优秀班主任与新班主任的结对、同学科专家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结对等等,并通过《兴华中学师徒结对量化考核条例》对师徒双方进行过程及成效的捆绑式考核。

4. 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

将读书界定为“学习、实践、思考”一直是我校读书会青年教师的共识,也是青年教师成长必须遵循的轨迹。本届读书会43名成员中,华墅教师就占了11位,他们在读书会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与同事即时交流、与名师共同研讨、与专家深入对话。如在校各类“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前,教师们上校园网学习推荐文章《课堂教学着力点》,教科室在两天前将“名师”开课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青年教师据教学内容先行教学设计,再有针对地听课,活动后及时撰写听课反思并发布在博客上。

(二)突出三个重点

我们认为,传承兴华研训文化的核心群体是学科组长、班主任、青年教师。

1. 学科组长

【研训案例】2008年11月,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金华五中举行,我校派本部及分校的两位学科组长携分校的一名青年教师前往观摩学习。活动前夕,由本部学科组长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听课指导;听课之后,三位老师进行听课交流并由青年教师整理听课反思;活动之后,由分校组长执笔撰写观摩学习心得,本部组长补充修改。

【研训解读】组长是学科的领军人物,他的品格修养、专业水平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两校区学科组长的结对,在常态的教研活动中培养分校组长的学科专业引领素养,同时传递着作为组长的责任意识与同伴互助的团队精神。这是一名称职的学科组长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2. 班主任

【研训案例】在七年级第一次家长会前夕,我们组织两校区的七年级班主任及80后的43名青年教师举行了“如何开好七年级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集体备课现场观摩活动。我们将20位班主任分为六个小组,活动分“各小组初备—第五组主备—其他组补充—青年教师与班主任互动—达成共识—青年教师到班级观摩家长会”五个阶段。

【研训解读】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风与校风休戚相关,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除了关注现任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同时也将所有青年教师纳入班主任的校本研训规划中。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班主任读书、班主任主题培训、班主任沙龙式研讨等活动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辐射作用,分校班主任与本部共享班主任团队的集体教育智慧,同时致力于提高两校区青年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与教育能力。

3. 青年教师

【研训案例】兴华本部的学科组每学期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课例研究活动,我们组织华墅校区的青年教师全程参与本部的课例研究活动。如每周五上午一、二节课是科学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分校的席长春等4位老师就连续4周参与本部的“如何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物质的溶解性》”的课例研究活动。这种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为教师们搭设了一个交流探讨、反思成长的平台。分校的青年教师也在这样面对面的研讨中快速成长,如席长春老师就在2008年11月份的柯城区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研训解读】华墅校区32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85%以上,青年教师的培养无疑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除了在课例研究中由两校区青年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外,在其他各种形式的校本研训活动中也均将青年教师列为研训主角,既给机会又压担子。而且,我们还以教代会通过的《兴华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目标与考核要求》作为明确的导向与细致的规范。

(三)体现三个特点

1. 专业成长与师德教育相结合

华墅初中的教师,由于长期接受的是以升学人数为标准的终极评价,总是将目光过多地关注于尖子生,片面地盯住尖子生的卷面成绩,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尖子生畸形发展,而且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健康心理。因此,我们也将师德教育渗透于校本研训中。如举行读书会《仰望星空——我的教育理想》演讲比赛;在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过程中开展“找一找榜样”“写一写自己”“问一问学生”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弘扬了两校区教师为师为学的师德风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2. 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兴华中学的教育指南。为此,我们借鉴教学研究的方式,组织两校区教师展开了多层次的教育研究。如以“菜刀事件”(华墅校区某学生试图用菜刀解决球赛口角,被教师及时劝阻)为案例开展诊断式研究,突破“学校教育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教育难点;就“班干部的老好人作风”开展“如何解读班干部心理,引导班干部工作”的网络教研,提高了教育的效度。

3.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校本研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制度化是一校两区的校本研训目标达成的保证,我们精心策划每次研训,根据两校区的具体情况设计了细致的方案,做到活动前有准备,活动中有侧重,活动后有延续。有序的活动计划与准备、后续阶段时空上的灵活机动保证了研训的实效。

三、我们的反思

在施行一校两区管理的这一个学期,兴华的品牌、理念、责任、作风、精神等文化已随着“兴华中学华墅校区”八个字渐渐潜入两校区182名教师心中。本土化的专业引领为华墅校区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专业引领的本土化又催生了更多的本土教育教学专家。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思考。

(一)如何将“传承研训文化”成长为“共建研训文化”

一校两区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农村学校不是被迫发展,而是借城区强校的力量自我发展。城区学校的研训文化在起始阶段无疑可以促进农村学校的研训走向规范,落到实处。但是,作为具有不同校情的学校,两所学校都必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合而不同的研训文化。如本部备课组人数多,集体备课应关注于集思广益前的独立思考;而分校备课组人数少,则应倡导独立思考后的相互研讨。

(二)如何将“携手共同成长”深化为“携手特色成长”

分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可以依托本部进行,但基于具体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却需要两校区各显特色。如本部需要教师在驾驭大班额课堂的基础上善于捕捉学生的差异资源开展教学;而分校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班化的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效能。

猜你喜欢

两区研训校区
打造新时代首都扩大开放“两区”新样板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