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历史故事,探求哲学原理

2009-05-07戴作桥

关键词:财主郑板桥能动性

戴作桥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人的教育”,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柏拉图看来好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情,他认为故事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道德教育影响最好的一课,在那个年龄深入于新的一切意见……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面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故事教学法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果把一些抽象深奥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欢愉的心境中学习,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在哲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这不仅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也可以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变为具体的事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观能动性”是哲学中很重要的知识点,课本对此的解释是:“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直白地把这一概念解释给学生,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所以,在解释含义之前,我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郑板桥治财主的故事。

有个财主十分霸道,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着财主,给驴鞠一躬,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冲着驴就鞠躬,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就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被惊得乱蹦起来,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财主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每次向我鞠躬行礼,我都受用不起。”

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郑板桥用什么办法惩治财主?”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后说:“动物没有与人一样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郑板桥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惩治了财主。”我非常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真是教起来得心应手,学起来轻松自如。

二、以例设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情境,诱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强加给学生。

在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举了发生在北宋年间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发生在北宋年间,有一个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过了一阵子,他听说母亲去世,已经下葬,就偷偷把母亲的棺柩盗了出来,合葬在他父亲的墓穴之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官府把他抓起来,按照“挖坟开棺的人应当处以绞刑”的法律规定,准备判处该人死刑。案子送到当时有名的司法官员苏采手中,苏采说:“儿子把母亲的尸骨取出来和父亲葬在一起,怎么能和盗挖他人坟墓、求取钱财相提并论呢。”他把案子上报皇帝,皇帝同意苏采的看法,否决了原来判处死刑的判决。

十多年后,北宋河中府又有人盗挖母亲棺柩,但他所挖的墓除葬有他母亲的尸体外,还有他母亲后夫的尸体。按照当时掘墓见尸的法律处分,应该判处死罪。当时的官吏同情他的一片孝心,特别向皇帝请示,后来只以减死罪一等论处。

到宋仁宗时,陕州有一个人的母亲在改嫁之后死了,后来他的父亲在死后下葬时,他因为母亲不能和父亲同葬而十分痛心,就跑去盗来母亲的遗体,和父亲埋葬在一个墓穴当中。当地官府将他捉拿归案后,准备按照“未殡葬而盗尸柩”的法律条款判他两年半的徒刑。后来,陕州通判张唐卿说,这个人只知道有孝而不知道有法,就将这个人释放了,并向朝廷作了汇报,受到朝廷的肯定,

这三个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故事讲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这三个人都犯了盗墓罪,为什么有的该判死刑的却减刑了,有的该判刑的却被释放了?三个案子各有什么不同?官吏对案子的处理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学生讨论热烈,我因势利导,道出本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这节课没有任何说教,以例析理,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课本上的论述。

三、以事导理

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论及对政治课的评价,这些坏字眼总是如影相随。要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关键。政治课教学要力求将课讲得轻快明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理论联系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典型事例,以例喻情,以事导理,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自然感悟深刻的道理。

例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哲学课中的重点。这一内容单从理论上讲解往往无法使人信服,所以需要用大量事例来说明。我列举了“苏东坡乱改菊花诗——狗尾续貂”的历史故事。

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苏轼见其书桌的砚台底下,压着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不妥,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后建议皇帝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当官。就这样,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刮了几天大风。看到满园十几株菊花花瓣全都被风刮落了,苏轼傻眼了,才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胜惭愧。

四、以情结尾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职高学生经历着种种诱惑和考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稚嫩单纯的心灵。一些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信仰在慢慢地丢失;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讲究吃喝,挥霍无度。社会的影响太大,教师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要用真情去感动学生,必定会帮他们找回迷失的信仰和理想。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真情和感动的桥梁,使学生在感动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抽象又敏感的话题。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职高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内容教学时所举的事例必须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方能使学生的道德有所提升。在讲述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危害后,在课的最后,我选取了司马光典地葬妻等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司马光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高尚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的宰相中,真正能冠以大公无私的,只有司马光一人。他对政敌能公私分开,对反对他的人从不挟私报复。司马光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简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在信中教导儿子:“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吃饭无非是为了果腹。经商做买卖的人收藏的是金银,读书人收藏的是书。”司马光的妻子死了,虽然位及宰相,司马光却无钱安葬妻子,最后卖了地,才把妻子安葬。司马光对人诚实,居洛阳,卖马。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司马光就不这样,而是反复叮嘱去卖马的人,这马一到夏天就要发病,你务必给买马的人讲清楚。司马光逝世的噩耗传出,“京师之民,罢市往吊,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更有“天下皆是,家家挂像,饭食必祝”,而“京师画其像,刻印粥之,四方皆遣购。画工有致富者”。

学生听完故事后,不胜唏嘘,领悟了在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安排,以情动情、以情激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五、巧设悬念,预示新课

一般说来,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热情会有所下降,课堂气氛也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组织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另一个章节的开头,因此,教师在课堂“收尾”时,如果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吊住学生胃口,既可活跃气氛,又可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以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教学“矛盾特殊性原理”之后,学生要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并不困难,但要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既很重要又很复杂。所以,我有意用历史故事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并作了相应的讲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张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为什么两张画像形态各异?这就是下节课要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原理也是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学生的情绪再一次被调动起来,这样既有趣地结合了新课,又巧妙地埋下伏笔,前后呼应,为旧课的“收尾”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

猜你喜欢

财主郑板桥能动性
财主的刁难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王勇智斗财主
目不识丁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