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的哲学浅析

2009-05-05丁兆罡

关键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丁兆罡

摘 要:通过对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剖析,指出素质教育的哲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认识发 展理论。在此基础上,依照个体认识发展过程,逐层分析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素质教育的主旨,从而得出促进个体由必然走向自由是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哲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78-04

O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DING Zhao-gang

(Offic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ffair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quality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latter being Marxist theories on human's all-round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s. On this basis,the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purpor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personal cognitivedevelopment,and then concludes that education from necessity to freedom is the final goal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Key word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all-round development;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来临,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 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实现、综合国力提高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 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就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素质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1999年在全面总结过去经验 和吸取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措施上都对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素质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探源

讲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讲“素质”,依《辞海》解释“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论及人的素质可见其有两层含义:一 、生理学、心理学的概念,指人的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第二层面意思指人在某些方面的本 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即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整个人的客观实在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讲就是以内因(先天禀赋)为基 础,在外因(后天教育习练)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当然,人的素质构成决不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以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过程、社会过程 和历史过程综合运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劳动的前提,也是劳动的结果。正是在以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 的素质才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教育不过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传递历史经验和进行文化再生产功能,使人类个体从接受文化遗产发展 到创造新文化,并成为新的历史主体[2]。

然而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界并未达成共识,所作诠释不尽相同。当代著名教育家柳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 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3]。另外,一些教育家则从时代需 要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他们认为不同时代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研讨素质教育就必须倾听时代呼声体现时代精神。还有 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同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论的观点来看,素 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对主、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并以此认识和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 个体自身能动性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内在性的特点。

(一) 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其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社会关系,从而也不断地铸造自身,丰富着人的本质,使人们向着全面性发 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人的全 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注重全面性,突出全面性。首先,在对象上素质教育要面向全 体国民,不仅要包括青少年还应包括中老年受教育者。只有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教育才能持久地开展下去,国民整 体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由此可以看出个 体素质的提高要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素质,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这样素质教育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也才 能具有可持续性。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德、智、体全面开展,以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人的 认识和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拥有完备而且全面的知识,个体才能更好地对客观世界作出感知和判断,从而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理 性认识,进而提高全面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知识,个体的认识和思维都会受到影响,达不到和谐,个体就不能很 好地实现自身能动性。最后,素质教育在时间上也要注重全面性,要全面进行的终身素质教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储备是一个逐渐养成 的过程,同时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也有一个更新过程,因此,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提高个体的素质是不够的,必须做到终身教育,才能使个 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二) 主体性:人的思想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因此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带有很大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性,人类思想的精华正是在这种 个性和差异中体现出来。如果强行统一不注重个性发展,按一个模式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我国古代“以同裨 同,尽乃弃矣”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仅要强调全面性更要注重主体性,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 特长,根据他们的个性来塑造他们独特的品质,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自己对事物独立的评价,并逐渐养成正确、成熟的价值观 、真理观。

(三) 内在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在内因基础上才能起作用。因此 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注重内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在理解素质教育,往往把它理解为众多外在品质的叠加,甚至物化为某一种教 学科目,所以一说到素质教育,就是学钢琴、学书法。诚然,素质教育离不开这些教育内容,但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多学几项技能,多开 几门选修课,而不注重学生个体内在性的提高,那就是对素质教育一种肤浅的理解。素质教育是塑造人的品质的一种高层次教育,绝不是 简简单单传授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使外部的教育内容和精神理念内化为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一部分,这一过 程中个体的内在性是这一转化过程的关键,因此素质教育要在全面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内在性。“体”、“音”、“美”及其他选修课等是进行素 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素质教育决不能停留于此,而要通过这些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使受教 育者的内在品质得到提高和升华。如果片面强调学科知识“量”的积累而不注重主体“质”(内在性)的提高,培养出来的或许就是一些用科学 知识危害人类的高科技罪犯,现实生活中网络病毒制造者,利用高技术手段诈骗偷盗者比比皆是。严峻的形式要求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时 不但要提升知识更要注重主体内在性的教育,即受教育者内在品质的提升,使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真理观,从而 成为一个能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人,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谈得上取得成果。

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的基石

人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这一点去区分,那么人文知识就是主客合一的带 有主体性的具有个性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科学知识就是主客二分的不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价值中立的工具性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两种知 识相互区别相互渗透。任何一种知识的缺乏都会影响个体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可以说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个体素质大厦的基础,没有人 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掌握,个体良好素质的建立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特别是步入二十世纪, 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改造着世界为人类创造着无比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福祉,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崇拜,许多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智全能的救世主,认为只要有了科学技术一切难题包括人的精神 、价值问题及一些社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技术知识成了教育的唯一内容,这种教育情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 出,以至出现了“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但任何思想与社会活动都要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经过几十年的检验最终证 明单一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是错误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虽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可以给人们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有效解决 问题的工具理性,但这些仅仅只能从感观上满足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生理满足,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 下物质匮乏人们精神需求不高的情况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就会 越来越多,对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有关高层次的社会需要问题的解决,诸如正确观念建立、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科学技术显 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个体只有全面接受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才可能实现个性完善、人格完美;与此同时接受全面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教育还是提高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基础,缺少任何一部分知识人类的“实践——认识”过程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便不能够顺利进行 下去,至于个体素质提高就更谈不上了。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体现

单纯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所提供的仅仅是数学符号的逻辑组合和篇章词语的编汇 ,对于个体来说,这些仅仅是感性的东西。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他的名篇 《师说》中讲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宗旨即“传道、授业、解惑”,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仅仅是“业”,是载“道”的工具,而教育之本是传道,他 还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在韩愈看来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 传授“道”——即蕴含于知识中的“精神”,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说“道”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用认识论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外界感性知识在个 体心灵中内化的结果、升华的结晶;同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还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人 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凝练和传授。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由人文知识所传递的表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价值的理念。相对于我国来说,笔者认为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人文 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厚德”、“自由”、“和谐”。

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大学》中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心灵,陶冶个人情操 ,培养个人善良的美德,这也正是我们21世纪素质教育中所强调人文精神中的首要精神——厚德,也就是个体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和道德行为,这是个体思想成熟,认识飞跃的标志,也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厚德精神不仅是个体素质提高的标志,而 且还是促进科学技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向标。科学家,工程师只有拥有“厚德”精神才能产生“仁爱”之心,才能把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 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才能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忘我奉献,科学技术也只有在“德”的匡正下,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

自由和民主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一直追求和向往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人类自身的自由作为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培养自由 精神,宏扬自由精神亦成为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和长期的封建社会集权制度的统治,使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 自由精神占有很少比例。这种相对缺乏自由精神的传统,使我国在封建社会后期的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相当缓慢,而在西方正是由于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带来的自由精神,使西方社会科技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由精神在科 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更要具备自由精神,只有具备自由精神,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 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开阔,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个体素质的提升才有可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和“和谐”是两个核心理念,特别是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因此,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时是少不了 和谐精神的。所谓和谐精神就是用综合协调的原则去处理个体自身成长和个体与外界客观世界关系。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 问题,诸如价值问题、社会关系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 坚持“和谐”理念,用综合平衡的方法来解决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各 种矛盾,使个体成长趋于合理、完善。

那么何谓科学精神呢?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说过这样一段话“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 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但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5]。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指从科学知识中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是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的 理性精神;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简言之,就是:“求真”、“务实”、“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取向,是高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和创新,人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个体才能形成 平等、自主、公平、竞争的观念;才能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才能培养个体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为 真理献身的精神。

总之,在个体利用已有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指导,不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个体 就像在大海航行中没有罗盘的船只——迟早会迷失方向,走向覆灭。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我们 必须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有成功地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成效,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伟业才能实现。

四、真理观价值观的拥有——素质教育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都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使人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 造世界;另一方面认清人自身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处理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前者就是接受和追求知识,而后者就是树立观 念,即价值观和真理观的确立,这两方面对人类自身成长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是人类完满智慧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高素质人才 的培养是少不了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的。同时,在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缺 少了价值观和真理观参与,这个运动过程就会偏离方向,甚至中止。因此,作为主体对客体影响的价值观和客体对主体作用的真理观是个 体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达到主客统一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个体认识的深化、行为的进步、素质的完美每一步都是少不了真理观和价值观 的参与。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和真理观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真理观,另一方 面,科学价值观与真理观的形成又是人类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条件和标志。但在其现实性上,价值观和真理观仍然属于“知”的一面,是个体 潜在的能动性。这种潜在的能动性,只有纳入现实的“行”即实践中的人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自身能动性。这种“行”或者说是实践就是 个体对“真”、“善”、“美”的判断追求和创造。

那么什么是“真”、“善”、“美”呢?从主体和客体关系上来讲,“真”就是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同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高度统一,它包括对 真理的认识价值和真理的实践价值。“善”是主体对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理性,它包括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 综合价值,是主体通过价值观对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关系判断的结果。而“美”是一种境界,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结果 ,也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结果,是客体与主体的高度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 目标。

个体正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最高价值、主体必然性的最高价值及两者统一的主体自由的最高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完成了对真、善、美的认 识、判断和创造,使自身获得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这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 王冲庆.关于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58-61.

[3]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8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5.

[5] 竺可桢,沈文雅.看风云舒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140.[责任编辑:范君]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