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
2009-05-04王有春
王有春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大门,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铸就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广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也积累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广东的经济实力有条件做到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广东的地位和现状要求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再创广东经验和新的辉煌。
关键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广东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过去了30年,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的30年。纪念这次历史丰碑性会议的召开,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中国30年奋进与崛起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不动摇,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又好又快地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我国30年的巨大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3个大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批判“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取得基本的胜利;恢复国民经济和整顿工作虽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华国锋等同志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使党的工作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引发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讨论为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我们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必须谈到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另一次重要会议,即1978年11月8日-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历时36天,是少有的一次“长会”。本来没有打算开这么长时间,但与会代表要求冲破“左”的思想束缚,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的大是大非问题,特别是“文革”的问题。陈云同志在会上带头解放思想,提出要肯定1976年天安门事件是“伟大的群众运动”,要肯定彭德怀同志对革命的贡献,要为陶铸、薄一波等同志平反,要揭发批判康生。陈云同志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大家又提出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关于“右倾翻案风”问题,代表们认为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成绩很大,根本不是什么“右倾翻案风”。由于要讨论的问题很多,所以,政治局常委决定延长会期,继续开下去。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邓小平发表了一篇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实际上相当于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由于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和初步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人们的认识趋向一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充分准备,所以,三中全会开得很顺利,时间也不长,只开了5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这一贡献中,邓小平起了关键的作用,陈云等也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当年曾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
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的发展变化之大,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但又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记得在1983年某高校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有人讲: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我国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也许很快会被取消。当时不少人听了都感到惊异,可是没过几年,粮票果然没有用了,成为人们的收藏品。1984年,笔者参加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研讨班,有专家在研讨中讲:我国工资要实行改革,将来一般干部的月工资可以达到240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遥远的事情,可是没过多久,我国职工的月工资就突破了这个数字。这两件小事表明,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确实变化得很快,发展得很快。我们的体制转换了,我们的国力增强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提高了,而且是大大提高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9.8%以上。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24.661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6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4位,是1978年的74.19倍(未计物价上涨因素)。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比2006增加1万亿元以上。我国的钢产量早在1996年就突破了1亿吨大关,2007年达到4.8924亿吨,居世界首位。还有煤炭、水泥、服装、电视机、粮食、棉花、油菜籽、肉类等工农业产品也都居世界首位。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7766元,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都超过了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正在出现。
我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1994年,党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较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个很大进步,但从改革的角度讲,这种提法还是很不够的,还明显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到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指引下,我国的体制改革向前跨出了根本的一步,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活力,我们的市场空前地繁荣起来,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短缺经济”早已消失了。现在不论我们走到哪个城市、哪个乡镇,商店和集贸市场上的商品都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人说,现在已不是短缺的问题,而是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过剩”。虽然“过剩”会造成浪费,但老百姓还是觉得“过剩”总比“短缺”好。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当然不止是经济方面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发展进步。限于篇幅,这里仅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作一些阐述。
我国在政治方面的变化与进步,首先
表现在党和国家对于民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鉴于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观点鲜明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调要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应当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把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2年,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共十二大报告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民主和社会主义关系理论的认识。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以其超人的理智告诫人们,要确保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切实统一,必须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在邓小平看来,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结构。从制度上把握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并据此寻求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邓小平政治思维的鲜明特点。他主张,对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民主的不足,邓小平主张要通过改革与完善民主制度来解决,应该做到“民主制度一年比~年健全,民主生活一年比一年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再三强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性,先后做出许多重要决定或具体安排。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列一个部分论述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文献中当属第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部分中,报告使用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又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法,虽然与邓小平的表述一脉相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它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形象而直接地强调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意味着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体现出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本经验和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充分认知。民主价值的高企,显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强化;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得到提升。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表述,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导思想和巨大推动力。
其次,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的程度得到了提升。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曾几何时,人民代表大会被讥为“橡皮图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权力机关,并日渐成为中国走向宪政的核心机关。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三是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法治已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现行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了法治的进程:进行了以司法公正为目标的司法改革;坚持依法行政,促进依法行政的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当前,我国正在不可逆转地迈向法治的目标。五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做到了有法可依。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理念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每一个不抱政治偏见的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成就,它为我国走向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政治保证。
二、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奇迹的广东面临新的发展抉择
在我国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东人站在了潮头之上。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广东30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应当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奇迹。2007年的GDP达到了3060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继超过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了台湾,预计再过10年可以赶上韩国。按照广东省新一届政府的发展规划,2012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9‰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界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然而,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也潜伏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广东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粗放型发展将广东推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的临界点,并成为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的省份。长期以来,广东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靠牺牲大量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现象。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我们知道,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包括原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环境与生态的科学保护,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充分程度,对人民生活和民主权利的重视等。因此,要把“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目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切实将社会全面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先行一步,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广东早在2004年就开始调整了经济增长的指标,确定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样做有利于抑制全省各地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追求经济高指标的倾向,有利于大家都充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然,经济增长指标的调低并不等于就能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指标越低越好。应当说,在一定时期内调低经济增长指标,只是实现协调发展、率先发展的手段,协调发展并不是减缓发展,而是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而且完全可以实现质量与速度相统一的发展。
过去30年,广东创造了经济建设上的奇迹;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还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上再创新的辉煌。不言而喻,再创辉煌要靠已有的基础和实力,但同时也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说,是满足现状,小富即安,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广东进一步发展的迫切性和任重道远,树立全国大局的意识、科学发展的意识、排头兵的意识?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倡导的广东思想再解放的大讨论,从2007年底开始至今,已取得了显著思想成果。2008年6月19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出台了《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展现了广东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明确了广东发展的世界坐标、全国定位、努力方向,反映了广东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广东在未来发展中闯出一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新路。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使广东不仅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而且有了富有内涵的新标识:“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这些发展符号是基于广东省情提炼出来的,凝聚了广东人民的智慧,体现出了广东特色。
先行先试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敢闯敢冒,也是广东精神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走在前面,还要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争创广东发展的新优势,继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为此,必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思路举措,促进区域协调,推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建设宜居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打造人力资源大省,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的社会氛围。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开创广东更加美好的未来。
广东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具备了很强的经济实力,这为广东争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在全国的排头兵作用应当继续发挥,经济增长有条件保持较高速度。因此,今后广东必须以更大的投入搞好教育、文化建设,要在人口素质的提升上下大功夫,推进教育、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要切实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过大差距,解决多年经济增长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要推进改革的深化,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进行体制创新,从而使广东的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进入更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