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歌

2009-05-04杨光路

辽河 2009年3期
关键词:乡亲们

杨光路

暮春里,我又听到家乡那让人如痴如醉的夯歌了。

家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后面依傍着徒骇河,那儿槐树满堤,风景秀丽,尤其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整个村庄都被浓郁的花香包围了起来。春暖了,花开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乡亲们打石夯、唱夯歌,忙得热火朝天。儿时的记忆里。那淳淳眷眷的乡情亲情,被勤劳朴实的乡亲们用岁月的刻刀,全都镌写在了那圆溜溜的石夯上了。

家乡的石夯,是用拦腰截断的碌碡做成,上面用铁丝绑上一根一人来高的木杆子,底座的四周拴着拉绳。就这么个极简单、极粗糙的笨重玩意儿,却成了乡亲们建造家园的宝贝疙瘩。多少年来,村里人修房盖屋,就是用这石夯筑造地基的。打夯是力气活,人手要多。因而,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办得了的。从我记事儿的时候起,村里人就有了打夯助工的风俗了。你助百家工,百家帮你忙——打夯。也就成了家乡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

小时候很好事,每当听见谁家打夯,饭也顾不得吃,拖块干粮撒腿就跑,边吃边跑,边跑边吃,风风火火地赶去看热闹。我们还一路跑着一路咋呼:“大小孩呀,出来玩呀,看打夯啊,不要钱儿啊……”于是,满街的娃娃兵们从这里那里聚集而来,一起循着那“咿呀嗨呦”的夯歌蜂拥奔去。

造屋的人家已经扒得豁然洞开,废墟一片。整个宅基上都填了新土,挖了砌墙的底槽,像电影里头的战壕。底槽都是暄腾腾的,在上面砌墙造屋就必须把它筑牢。这就需要打夯。你看。一圈的大脚丫子围着石夯,身子弯成了弓,像一群即将搏斗的公鸡,个个精神抖擞;伴随着嘹亮的夯歌,石夯“嘭——嘭——嘭——”砸下去,掷地有声,震天动地,一步一步往前挪,恰似一台别开生面的集体舞蹈。

那么大的一个石头磙子,拽上去、摔下来,又拽上去、再摔下来,活路原始而笨重。尽管打夯是个粗活、重活和累活,但也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七个拉夯绳的围在四周,加上扶夯的正好八个人,他们都和自己对面的人结成双、配成对。扶夯人对面那个拉绳人,人们都叫他“拽小辫儿”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相互牵制相互均衡的格局。打夯要用力均匀,谁都不能偷懒耍滑,不然石夯就会往谁那边跑,甚至还会伤及人身安全。只有用力齐整了。石夯落地才会四平八稳,砸下的夯印也才会平实有力,不出马蹄形。

打夯全凭扶夯人。四周拉力的均衡程度,基本上是在扶夯人的手里操纵着,石夯起落一旦失衡,他就凭借丰富的经验,把手里的夯杆儿变成一根划船的小桨,拨云破雾,调正方向。可见扶夯人的重要性了。可以打两个比方,如果把打夯比作一场集体舞会,那么扶夯人就是领舞的人;如果把打夯比作一次航行,那么扶夯人就是当之无愧的掌舵手。四爷爷是我们村里公认的扶夯老把式。那时候他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依然那么硬朗。腿脚比小青年都利索。他腰板挺得直,砸下的夯印不重叠、不隔离,一个挨着一个,不偏不倚,夯夯都中要害。而且,他的打夯号子叫得也格外响亮,让人听了提神来劲,扶夯很见功夫。你瞧,他站在石夯旁,先往手心里啐口唾沫,搓一搓,右手握住夯把;那七个拉绳的,围着夯,双腿叉开,撅着腚,弓着腰,绳头挽在手腕上,随着一声起夯的号响挺身而拽,石夯一蹦老高,瞒过了头顶,继而又骤然落地……就这么一起一落,砸下一夯又一夯。夯把在四爷爷的手掌筒里如同玩杂耍似的,哧溜溜窜上去,又哧溜溜滑下来……一袋烟的工夫,打夯的人便是满头大汗,腰酸腿疼了。

打夯还要唱夯歌,这与江河上拉纤的船工号子如出一辙,主要起叫齐号、统一步调、收放一致的作用。夯歌一般由扶夯人起头领唱。四爷爷的夯歌不仅唱得嘹亮,而且也生动俏皮,让人特提精神气儿。关键的是,他还能即兴编歌词儿,现编现唱,而且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那天打夯的时候,有个叫杨春户的小青年也去助工,可他头天晚上因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儿,不问青红皂白,和媳妇干了一架,把人家打跑了,闹得村里沸沸扬扬,都笑话他是个专拿老婆撒气的“炕头王”。四爷爷就把他编到夯歌里,和风细雨地劝导他。他是这么唱的——

叫声爷们杨春户呀,

过日子不能没有数啊。

自己的老婆自己疼呀,

摸过来就揍打听不住啊。

闹了意见好好说呀,

以理服人才是正路啊。

两口子治气不养家呀,

和气生财都羡慕啊……

他唱完一句,拉夯绳的人就拖着长长的音调“嗨哟”和上一声。这歌声,是从那些大老爷们的粗喉硬嗓里钻出来的,听来雄浑激昂而又婉转悠扬,一股浓浓的淳朴乡情有如汩汩清泉,便在人们的心头荡漾漫溢开来。此情此景,你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现在想来,这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打夯号子,已经成了飘荡在老家上空的乡间绝唱。

饭时,主人家早已备好了酒菜,犒劳打夯助工的兄弟爷们。酒,是块儿八毛一斤的老散酒;菜也不是鸡鱼肉肘,只不过是几道添了点荤腥的炒青菜而已。吃席也不上什么讲究,不摆桌子,也不拉椅子凳子,而是把几张门板对接起来,用几块砖头架在地面上,四周再支起有凳子那么宽的长木板。大家蹲在长木板上,围坐一遭。没有了上下座,也就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是一样的身份——为了同一个“情”字的助工人。喝酒的时候也不是一人一杯,而是几人共用一个茶碗儿,倒满了酒,从一头挨下去。你啁上一口,再把盛酒的茶碗儿递给下一个人……轮完了一遭,打头的人就说:“来,吃菜。”于是,大家一呼百应,纷纷抄起筷子夹菜压酒。他们吃得哧哧溜溜,满嘴流油,香甜无比。

那时候,乡亲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出工打夯图的不是吃喝,也不在乎你贵贱穷富,重的是人缘,是情感,碰上难处都来拉你一把。村上有一户,因家里揭不开锅,儿子无奈之下去偷队里的棒槌,被队长逮着,吓破了胆子,因为害怕挨批挨斗,就偷偷搭在房梁上一根绳子,一命归了西。媳妇远嫁他乡去讨生路,只剩下老太太孤单单拉着一个不满十岁的孙女度日,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那年春上,老太太颠着小脚投亲靠友,连抓带借。要翻盖那三间破烂漏雨的小屋。打夯那天,人们自告奋勇前去助工,一下子就围上了百十号。老太太借来棒子面特意蒸了两锅窝窝头,准备中午管饭。谁知道到了吃饭的时候,助工的人们全都齐呼啦地走了。她们跑到门上去叫,死拉硬拽也没有去的。娘儿俩百感交集,守着那两锅热气腾腾的窝窝头泣不成声……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把笼罩在乡亲们头上的穷气吹得无影无踪,庄户人的日子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富裕起来之后,乡亲们铺排的头件大事就是翻修一座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因而村里的夯声更响亮了。外乡人说,打夯这活太累人,不如花钱包出去省心。可乡亲们却说,大伙和睦才去助工,一来节省,二来加深感情;包出去,情分就生了,就远了!

多么憨厚、质朴的乡情啊!这份情谊,就像古老的石夯筑打的地基一样,那么坚实,那么牢固,那么暖人心窝……

猜你喜欢

乡亲们
《猎人海力布》五问
慰问情意暖恩情心上存
大碗待客
赶场
在言语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理发
文山鸡菜
理发
老张回家记
做了一只金丝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