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中国税收政策的思与变
2009-05-04李明
李 明
摘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结构减税政策。在金融海啸尚未平息之时,对税收政策的变化进行反思或前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思考,为中国下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海啸税收政策思与变
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1929-1931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具有来势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一些明显的特征,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了这次危机专用的代名词。由于美国政府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加强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干预。减弱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者明确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着缺陷,主张国家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从这些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张。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凯恩斯及其继承人都把财政税收看作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并使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税收政策的变化与凯恩斯主义密不可分,税收制度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历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海啸快速席卷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指标开始下行;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外贸出口继续大幅下滑,国家的税收下降了17%。经济学家认为,由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迅速地演变成的金融危机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金融海啸,而且至今余震不断向世界各国蔓延。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到:“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
一、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人世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由于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由于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其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要大。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也正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投资和消费。其中对出口的影响最大。除了需求因素外,汇率对中国出口增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心增加,美联储连续降息,美元资产遭到抛售,导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加速贬值。综上所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出口部门。对投资和消费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或较为间接。
(二)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的通胀压力来源于原油、金属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尽管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受到包括投机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市场供需形势仍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又主要是由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决定的。因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了回落。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需增长的放慢,结果使部分出口产能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从另一方面抑制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因而总体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对缓解中国通胀压力、保持价格稳定是有好处的。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将使今明两年中国通胀率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
(三)对行业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内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影响。首先,对工业制品业的影响要大于初级产品行业。这表明外需放缓的主要部分是工业制成品,而对中国初级产品的需求则并未明显放缓。其次,工业中消费品行业所受的影响要大于资本品。再次,在消费品行业中服装鞋帽行受到的影响较大,纺织业则情况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与外贸相关的一些服务业也受到拖累,部分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冲击。
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运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干预、调控,更有必要运用税收的优惠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刺激经济发展,来防止出现新的经济萎缩现象。
二、中国应对金融海啸的税收政策变化分析
在我国,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为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财力支持,为国家宏观调控充当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政策是调节经济运行、引导企业发展的杠杆和手段。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涨”现象时,供给学派强调增加供给、减少税收的政策主张,里根政府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在施政期间先后实行了以下措施降低所得税率、简化税制:注意保护税收中性原则,减少对私人经济的干扰的税收政策。次年,美国经济戏剧性地开始强劲复苏,用实践证明了减税在宏观、微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大萧条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了帮扶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抑制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刺激经济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四万亿元投资方案、大规模结构性减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
减税政策通常是指通过调整税收的法规制度而带来的税负的降低,即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种、缩小征税范围(包括提高起征点和免征额、增加扣除项目及数额、增加税收减免优惠等)等来降低税负。结构性减税政策是结合税制调整,把一些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的微观税负(税率)适当降低,同时辅以开征一些新税种和调高一些辅助性税种的税率,但从总体上看,具有减税效应。尽管减税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税收的持续增长,但从短期来看政府确实存在减收的压力。所以,在实施大规模减税政策的同时,为缓解财政收支的压力,就需要采取辅助性的增税措施。这与减税并不矛盾,减税是各国税制改革的主旋律,增税是减税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减税,不论对商品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
来说,都会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减税让利政策,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对不同的税种进行减税,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但具有扩张效应是共同的。目前,我国税费总负担相当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法定税率同国外和周边国家比,都偏高。此外,我国最近几年税收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过高。有关资料统计,1998-2003年税收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平均为33%,而2003年高达39%。以上几点为我国大规模减税政策创造了空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政府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加强宏观调控和完善税制的需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利于促进投资改善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设备投资和产业升级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并调整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和增值税征收率,鼓励机器设备投资和小企业发展。对地震灾区实施税收优惠,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同时,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对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实施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就业水平
适时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继续实施促进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增值税、印花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对排气量低于一定标准的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适时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制度,
(三)实施利于鼓励进出口的税收政策,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在调低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同时,2008年下半年以来,先后7次提高了纺织、服装、电子、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适时下调了部分能源资源产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关税税率,调低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
(四)实施利于推动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企业自主创新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税额。适时提高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完善了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增值税优惠政策。较大幅度提高了大排量汽车、卷烟的消费税税额。出台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所得税优惠办法。
三、税收政策变化的反思与前瞻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具有出手快、出拳重、工具多、定位准、配合优、协调好等特点,在短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的来说,此次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之大、范同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此次结构性减税政策达到了降低纳税人负担,减轻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避免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或引发出更复杂的社会危机,促进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向前发展,维护人民生活安定的目的。通过这次结构性减税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中国税收政策要随环境和形势而变,依据内外经济环境变化,适时适宜地调整政策方向,发挥其更加积极的稳定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功能,这也是税收政策作为政府重要宏观手段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税收制度还不完善下,税收政策由于灵活多变。对培育内需,抵御外部需求不足,稳定增长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一些税收政策,如免征利息所得税,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也是暂时性的,不可过分迷信和过度依赖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巾火要借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大力实施的有利时机,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要求,积极实现我国现行税制的优化,消除税制设计上过分注重效率、强化聚财功能等缺陷,还原税收的公平、公正、中性特征,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注入体制机制-活力。
一个良好的税制应该是兼顾了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税制,这也是我们优化税制的目的。而这次经济危机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所以说,解决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则变得更为重要。就税收政策而言,中国政府还应该考虑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收政策,提升这些政策的法律级别,这就需要政府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出台资源税,环境税、能源税等。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用这些税收制度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最终启动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靠出口和政府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致力于将经济重点从出口转向国内消费,下一阶段税制改革应该考虑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问题,真正使结构性减税政策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如果消费上升,会抵制外部需求减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让国内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多年来,我国内需始终不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甚至还在下滑,储蓄率居高不下,其问题的症结在于居民预防性储蓄预期太高,要面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所带来的从财政向居民家庭和个人转嫁的负担。就财税政策而言,需完善社会保障税制,同时,应配合财政政策。还要大力改善民生福利、增加医疗卫生、退休、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以消除百姓扩大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所以,新一轮税制改革需强化税收调控功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制体系。(1)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制度体系和完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制度体系;(2)建立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体系:(3)建立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4)建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
四、结语
税收政策不能仅限于经济建设投资和救助出口产业。尤其需要注重社会收入分配公平,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这方面中国税收政策改善的空间很大。在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应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完善。利用经济增长下行和资源价格低位运行的时机,尽快推进实施资源税改革,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方案,研究开征物业税。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政策完善工作,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