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2009-04-30孙玲
孙 玲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国留学工作始终坚持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紧密结合,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紧密互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突出成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今天的发言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一是从数字看趋势;二是从比较看特点;三是从贡献看成就。
一、从留学生数字的变化
看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这里有几组数字可以反映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进程。1872年~1978年,100多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13万人;1978年~ 1999年,20年间,出国留学人员共32万人;1999年~ 2007年,不到10年,出国留学人员共90万人。
自1978年~ 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1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8.8万人,单位公派14.6万人,自费留学97.8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万人,其中65.7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
1978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是860人,200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是14.45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168倍。
1996年,国家对公派出国留学进行改革,成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从此走上法制化轨道。1996年~2007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共派出38 308人,到期应回国29 889人,实际回国29 135人,总回归率为97.48%。
2007年度共录取国家公派留学人员12 402人,比2006年的8 242人增加51%,是1996年2 044人的6倍多,2007年度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一万人。
与此同时,留学回国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78年~ 2007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31万人。近几年留学回国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度留学回国人数为1.22万人,2004年度留学回国人数为2.51万人,2007年度留学回国人数为4.45万人,每三年增长约一倍。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国防、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几组数字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已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85%以上,主要原因是国家鼓励出国留学的政策更加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家庭的支付能力;独生子女一代的家长们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不惜代价。二是留学回国人数近年来显著增加,原因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回国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政府各项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的政策更加完善;国外的生存和就业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等。三是公派留学人员在总人数大大增加的同时呈现低龄化,读学位的人员比例也明显增加,主要是教育部实施了“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使每年国家公派出国攻读学位人员数量已超过5 000。与过去相比,公派留学生年龄轻、在外学习周期长的变化,对公派生的管理和回国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从在瑞典留学人员的比较中
看留学人员的特点
我曾在驻瑞典使馆任教育参赞7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瑞典留学约有5 000人。我在这里分别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两项对比,具体见表1和表2。
三、从留学人员的作用
看出国留学工作的巨大成就
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出国留学工作是改革开放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它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出国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
留学生在国外长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社会背景中,通过与国外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融,思路开阔、眼界开放。他们当中的一些优秀分子因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成为各级管理岗位上的领军人物。回想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和扩大派遣留学生的讲话,和他早年的留学经历是分不开的。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回国留学人员,走上了国家政府领导岗位,如科学院和工程院院长、科技部部长、卫生部部长。改革开放后担任教育部的部级领导中就有6位是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77.61%的校长为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开始按照国际学术界发展的主流趋势设计大学的发展道路”。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国外一流大学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归国学者走上领导岗位后,注重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发展北大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分离的现代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早在1998年时,清华大学的11位校级管理人员中就有7位为留学回国人员,院系一级的主要负责人中77%有留学经历。
2. 留学回国人员中涌现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近年来,一批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竞相回国,他们当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翘、经济学家钱颖一、数学家田刚、“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施一公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我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接受了正规的学术训练,接触和跟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他们当中涌现了一批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为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回国留学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占71.65%,长江学者占94%,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占72%。在留学回国人员中,先后有939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得国家级表彰。“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和“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标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留学人员的贡献密切相关。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飞船系统总指挥等均为留学归国人员。
3. 留学回国人员为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作出卓越贡献
第一,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了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去学习和合作研究,他们和近年来引进的大批学科带头人一起,成为高校朝着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中坚力量。原清华大学杨卫教授留学归来后,因在断裂力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青年科学家奖,现在已任浙江大学校长。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我国第一个自己研制的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产品化项目的总负责人康克军教授等都是当时该校45岁以下优秀的归国青年教师。清华大学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中,90%以上有出国留学经历,成为高水平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78%,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第二,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优势学科,已经形成了多个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统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譬如,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目前有半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占到58.8%,而7位学术带头人中90%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该所同时还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北京市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要的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各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省部级及各类横向研究项目50余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斯宾赛基金等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2项。又如,资源学院有半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占到50%,其中25位具有正高职务,70%的人员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仅2001~2006年期间,该学院先后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总额9 829万元,年均1 638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 069篇,其中SCI文章124篇,EI文章59篇,ISTP文章37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849篇;出版专著12部。近年来,获得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第三,瞄准世界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之一,留学回国人员带回了自己在国外完成的先进的教学科研成果、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把在国外的成果与本校的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清华大学李衍达教授曾就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开辟了地震勘探信号处理的研究新方向。曾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赵南明教授,原来的专业是核物理,回校后根据国际上生物学的发展动向转行研究生物物理,并重建了清华大学的生物系。
第四,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2000年一项对471位在高校工作的回国人员的调查中,73%认为自己在国外学到了新的研究方法并掌握了新的研究动态;93%认为出国对自己学术科研水平提高帮助很大或较大。例如,北京大学获各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发明奖等的奖项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3,该校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项目主持人有3/4为留学回国人员。
第五,大大繁荣了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高校中的留学回国人员非常重视开拓国际联系渠道,加强国际交流。在接受调查的471人中,64%认为自己在教学中采用了国际交流成果,54%回国后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30%帮助联系国际合作课题,47%介绍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学等。事实证明,留学回国人员在提高高校的国际交流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 归国留学人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领军人才
在归国留学人员中,还活跃着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我国创办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邓中翰博士打造出“星光中国芯”。施正荣博士在无锡创办的尚德公司,成为新能源产业的财富神话。百度、新浪、搜狐、盛大等许多“海归”创办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创造财富、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海归”已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5. 在外留学人员也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报效祖国
已在国外工作的海外学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各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目前因种种原因暂时不能回国,但他们有着永远也泯灭不了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他们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他们积极参与“春晖计划”短期回国学术休假项目,并以短期回国讲学、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等形式与国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许多海外学子为自己的母校或其他国内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之间牵线搭桥,促成了许多校际国际合作项目,不少早期留学海外的华人教授积极接收国内“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者,为提高国内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作出了直接贡献。
6. 留学人员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民间大使
留学人员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更多地了解了异国文化和传统,为其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造了环境,也为其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民间交流提供了可能。留学人员更多地掌握当地人民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交流语境,便于以民间大使的身份与异国民众沟通,增进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他们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争取理解和支持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2008年4月在一些国家中发生对奥运火炬传递的干扰和破坏活动时,广大留学人员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理智合法的方式,自发地表达了他们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留法学生李洹发表的长篇法文演讲。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辩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他就是来自中国西安的一名学生,目前就读于里尔第二大学高等商学院的一名硕士生。李洹同学曾登上法国电视二台,与该台驻北京记者就有关中国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他的语言和学识功底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得到了法国人民的理解,在留学生中引起了轰动。
事实证明,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国广大留学人员具有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崇高志向和强烈愿望,有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和聪明才智,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人力资源库中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生力军。我国留学工作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归功于邓小平同志30年前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得益于党和政府为落实这一指示而制定的一系列留学人员选派、管理、回国等方面的完整的政策和措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会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不同形式为国服务,为祖国的早日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