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 使课堂“活”起来
2009-04-29杨文辉
杨文辉
〔关键词〕 转变;教学行为;教学观念;
解放;束缚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17—01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见识的限制,学校教学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新课改理念在实践中往往会“走样”或“跑调”。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教师若能做到以下几点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行为,使课堂“活”起来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传统的“告诉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和情感体验的自主教学,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思考、阅读、操作、探索、想象、质疑、创新等教学活动获得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并指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活”起来。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活”起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前,教材被神化了,教材就是唯一,教学是教教材,教师深钻教材,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认为教材上的内容学会了知识就掌握了,这样教学严重地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课堂自然“活”不起来。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延伸教材,以教材内容为知识点、为圆心,尽可能拓展知识,补充教材内容,重组教材内容,同时还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教材生活化、具体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教材中走出来,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教材的内容激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统一,从而把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情感及能力充分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解放对学生的束缚,使课堂“活”起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坐端正听课,并要求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相符,这样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只有打破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利,让学生不用考虑答案是否很准确,是否答错会被教师训斥为“笨蛋”,能大胆地回答“老师,我认为应该……;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老师,我这样认为……;老师,我觉得……”也许教学的意外不断发生,但只要教师灵活处理,不刻板坚守教案的预设,课堂教学就会因为意外而精彩。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的视野广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生生互动有效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也“活”起来了。
总之,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才能不断有新的灵感、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