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再思考

2009-04-29

科学与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模式

刘 召 孙 振

摘要:本文以“和谐”为视角,紧密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探讨了“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战略思考以及构建路径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和谐学生管理“四位一体”模式

随着高校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战略部署,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结合构建和谐高校的具体实践,探讨和谐学生管理及其体系构建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和谐”,在古希腊语中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谐”,也是“和”的意思(《尔雅》)。从字面上理解,和谐有“融洽、调和”、“配合的匀称”等义(《现代汉语词典》)。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的,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体的优化和以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它表现为管理过程中各主客体、媒介、环境、制度与机制等要素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以及互动的一种良好治理状态。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是和谐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与发展,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融洽状态。从体系架构上看,和谐学生管理是一项“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四位”包括管理理念、师生关系、校园环境以及机制制度等四个方面内涵,这四个方面既是相互独立,功能独特的个体子系统,同时又相互联系、协调互动,共同服务于“一体”,即整个学生管理体系。

其一,基本前提——管理理念的和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所秉承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要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强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了解学生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点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逐步实现民主交流、平等沟通、相互理解、和谐统一;此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学生管理的和谐理念还应包含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民主、法治、合作、透明、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价值理念,也应在和谐学生管理中有所体现。

其二,核心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广大师生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主体,他们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呈现出一种生动而又复杂多变的图景。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则是体现了高校师生关系中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合作协同且稳定有序的一面,反映了高校人际关系的一种良性互动。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是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的坚实基础,也是营造与培养高素质人才学习环境的基本前提,还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和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三,重要保证——校园环境的和谐。学生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高校校园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硬环境,也有以精神形态体现的软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校风学风的奋发向上,师生面貌的积极高昂,以及校园生态的绿色健康等都是其具体特征的鲜明体现。和谐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管理者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导引各项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下顺利地开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需要,是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

其四,关键环节——管理机制的和谐。为了管理好一所大学,没有一套科学而严谨的规章制度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机制也是难以想象的。和谐的管理机制,首先应当是各种健全完善的机制,凡事都要“有法可依”,因此,必须紧密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适时调整有关内容与条款,以增强其活力与适应性,和谐的管理机制还应当是行之有效的机制,为此必须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强化监督、抓好落实,确保各种规章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各种工作机制的有效协同和良好运转;此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管理机构与工作队伍建设。

2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

首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形势也正在发生众多新的复杂的变化。如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大,大学扩招增大了学生就业压力,学生就业方式多样化;部分高校固定的学制在向弹性学制转化;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日渐增多,学校采取的资助形式和解决措施不断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公寓管理难度加大;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曲折中前行,民族危机、地区冲突以及恐怖主义等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等等。新问题与新变化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传统的管理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心理发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也是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应有之义。与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一样,和谐校园建设也是一项包含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人的发展以及制度机制等诸多内涵、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毋庸讳言,作为高校的主人翁,高校学生是高校出台各项方针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归宿;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构件,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基础工程,在构建和谐高校师生、生生关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两者在许多领域是交叉、融合并相互影响的,比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高校的核心内容,而同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再比如,机制制度、校园文化等要素,在构建和谐高校与和谐学生管理体系中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这种多领域,多层面的交叉融

合,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各部门、各层次的利益协调、制度机制整合以及发挥管理合力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所大学能否和谐稳定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再次,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总体局面是好的,但也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是;1、工作队伍建设上,表现为少数学生管理者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淡漠,工作主观、随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治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精,预警与应急能力滞后;管理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公寓社区与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渠道单一,缺乏互动;2、管理机制制度上表现为,管理机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因循守旧、体制陈腐。缺乏灵活性、创新性;目光短浅,缺乏全局性、战略性;部门之间各自为营,缺乏协调性、治理性;3、工作方式方法上,表现为理论灌输与说理教育多,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少;外部管理多,自我管理少,单向传递多,上下互动少。文件规定多,活动载体少,优秀生关注多,弱势生(贫困生,孤残生、单亲家庭学生等)关注少等。这些不和谐因素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若处理不当,势必危及高校工作大局。

3“全景”式规划:“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四位一体”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得构建需要“全景”式规划:它既需要理念变革,又要有制度创新。既要促进人的和谐,又要实现事与物的协调;既要应对当前问题,又要有战略思考,既能着眼于局部实践,又应能把握宏观大局。

3.1以人为本,树立全方位的和谐管理理念

1、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变管理为“服务”,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2、树立公平意识。学生管理部门在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矛盾的化解、资源的分配以及利益的协调等学生敏感的问题,如果学生管理人员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抵制,以致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树立治理意识。现代治理理念,倡导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合作、互信、放权与自我管理,力求形成管理合力。高校学生管理借鉴治理理论,必须改变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管理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公寓社区自治、社团自治以及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4、树立危机意识。和谐学生管理,涉及要素多、领域广,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多变,与诸多层面,任何一个不和谐的细节的忽视都有可能给整个大局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因此,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与预警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以做到见微知著和防微杜渐。

3.2统筹兼顾,完善和谐学生管理的工作机制

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部门广,需要统筹兼顾、不断完善并优化管理工作机制,发挥管理合力。一是加强学生管理的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权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二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管理队伍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如在职进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合作等),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基本业务水平;加强学生管理队伍执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其在信息沟通、利益协调、矛盾化解、以及危机应对等各方面的能力-三是依法治校,推进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凡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大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在管理和处理违纪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公平公正并严格符合法定程序。四是适当放权、探索多元治理渠道。继续完善现行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体制,强化班级的基层管理职能,使问题发现于基层、解决于萌芽状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重点发挥学生干部、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保持与学生社团、公寓自治团体等非正式群体的合作,以实现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多元治理局面,四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以利益协调、矛盾化解、预警预防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为重点强化机制建设,促进机制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合力发挥。

3.3双向互动。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要做到和谐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否则任何一方处于被动,都有可能导致不利因素的产生,阻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教师,一是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强化师德师风观念并积极表现在行动上;二是必须转变观念,以自由、平等、亲和、对话等新型价值观取代变片面强调“师尊学卑”的传统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和谐理念;三是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想,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可信赖的朋友。作为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并理解老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积极响应,主动配合,有问题或者建议及时主动跟老师交流、向老师反馈,在互动中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学校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推动器,要竭尽全力为师生交往提供宽松的平台。比如可充分利用会议、文件、校园网络等宣传手段加强对全校师生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举办富有趣味的各种互动活动,为师生交流沟通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教师在教学以外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进行量化,并实行考核与薪酬挂钩,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软硬兼施”,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21世纪的大学能否可持续发展,校园环境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主要应做到: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校园“硬”环境。大力开展以场馆、道路、绿化、园景等为重点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做好空气、噪声、废水排放以及垃圾处理等的监测与治理工作,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2、关注人文、突出特色,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以塑造良好校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培育民主法治、团结友爱、公平正义以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提升师生文化修养;3、积极引导,加快高校社团建设。广大高校社团因其具有灵活性、基层性等特点,且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排头兵。建设新型和谐社团,首先应从政策、资源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依法推进社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引导、科学管理,促使社团规范、健康发展·4、突出实效,强化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一是要继续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潜性教育作用,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抓好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媒体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三是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突出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模式
“ECPI”四位一体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