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导向

2009-04-29姜百臣等

科学与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消费消费者

姜百臣等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论和需求引导论回顾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创新含量高的手机产品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设计了手机用户(消费者)对手机产品及功能(技术创新含量高)的选择偏好6大评价指标,使用5级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调查的结果显示消费者对高技术创新型的手机产品有着较高的刚性的需求,在可支配的能力范围内,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体现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功能,结论是当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得盈利时,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偏好便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求对技术创新就会产生拉动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就是一种不断地挖掘和发现潜在市场需求,研究和开发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其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收益的过程。

关键字:偏好技术创新消费需求需求拉动指标

1引言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随后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并运用于其经济分析之中,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概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取潜在的利润的过程。他指出这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入新技术;③开辟新的市场l④获得原材料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由于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变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开始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开始从事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对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而技术创新的动因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

究竟什么原因会引致企业的技术创新,哪些因素能够促进动技术创新呢?从熊彼特对于技术创新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他是把基础创新看成是一种生产函数,他体现了人们对创新过程的早期认识,即“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论。这种观点认为研究与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过程,具体来说,创新的演进过程是从研究与开发开始,经过生产、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而被消费者接受。市场是技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次新技术都能获得利益,如果只有“技术推动”,那为什么总是有卖不去的新产品、无钱支撑的专利,荒废的技术或是被淡忘的发明呢?为什么不是每项技术投入生产后,消费者便蜂拥而至呢?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技术创新的大量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有超过60%的技术创新是来自于需求所致。因此与技术推动不同的另一种想法便应运而生,称为“需求拉动(Demand-Pull)”的学说。需求拉动的创新又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来自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而推出新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寻求。在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中,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是决定创新活动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结合上述二种创新模型的分析,技术创新过程可用Hamel&Prahalad(1994)提出的如下模型来统一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二种典型的技术创新过程,现实中技术和市场并非截然对立的,更为常见的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方式和模型,即技术和市场相互作用共同引发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即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需求拉动的创新在后发技术中发生较多,而技术推动的创新在新出现的技术中更为常见。因为,需求拉动的创新常常是对现有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是渐进性的,而技术推动的创新可能是新的技术、工艺和新产品的突破性的创新,是激进的。

中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技术推动,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技术创新的分类、体系、机制和对策。这与我国传统的宏观调控较严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市场制度和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长期忽视消费需求、内需不足所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较低,科研与市场结合度较低。而依赖技术引进和出口导向使得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低端环节,核心技术的创新远远不够,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背景下,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和产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也面临严重的挑战。扩大内需、面向市场是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共同目标,迫切需要研究市场需求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要求。本文从消费者对技术创新含量较高的产品的选择偏好的研究出发,通过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偏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理论假设,从消费动因的新角度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机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技术推动理论

技术推动创新模型始于熊彼特,发展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该模型认为技术的创新是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具体来说,创新的演进过程是从研究与开发开始,经过生产、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而被消费者接受,是技术推动了创新,创新带动了市场需求,可由下图表明。

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中,推算出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索洛残差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经济学家F.Freeman系统地探讨过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探讨了在稀土元素矿产的开采和利用中的技术创新及其所派生出的许多民用、军用技术。

我国众多学者都探讨过技术对创新的推动模型,例如,柳卸林(2000)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思想的生产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2.2需求拉动理论

需求拉动创新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来自干市场需求或生产需求的拉动,企业是受到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或是生产上对于新原料、新工艺的需求才会着手于技术的创新。可由下图表明。

D·马奎斯所做的抽样调查发现,社会需求引致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内在推动引致的数倍,由技术内在推动引发的技术创新,没有市场拉动型创新那样明确的目标,因而动力度不及拉力(市场需求)。美国

麻省理工的冯·希普尔教授和他的学生对几年中的产品创新案例进行研究4并撰文指出,创新源在行业中是有差别的,有些创新源9 O%为制造商,有些领域如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中约77%的创新源是产品用户(需求)本身,制造商创新仅占23%。麻省理工学业的范德-沃夫的研究表明:在以氮气和氧气为原料的设备创新中,用户创新占42%,制造商创新占17%,供应商创新占33%。日本学者斋藤优在他的《技术开发论》中研究了“N—R关系分析”理论。这一理论是以两个公理为前提的:一个是“需求是发明之母”,一个是“任何产出都要求相应的资源投入”。显然,后者涉及到的是创新能力,前者所涉及的就是创新目的。在斋藤看来,作为创新目的的需求,“是从个人需求到社会需求,再进一步到市场需求不断扩展的。”其中,市场需求的更新。只不过是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满足状况发生变化的一种反映。我国学者陈昌署(1999)著书提及,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激发的。我国学者陈文化与彭福扬(1999)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技术成果物化为产品或工艺、服务并首次实现其综合效益的动态过程”。我国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2001)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的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此外,有个别学者更进一步从消费的角度尝试性地探讨了技术创新问题。例如,关士续(2001)从消费动因的角度尝试分析技术创新,他指出,“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吸收、创造、掌握、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响应与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和重创市场需求,从而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这种结合的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以获得更大效益的创造性行为”,“且不管消费者是出于”自发“的或者”受动。的状态,我们总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研究一下创新。消费创新是就社会层面而言导致技术创新发生的终极动因。肖峰(200 3)也认为“一定意义上,技术创新是用户的消费创新,消费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消费需求的更新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消费状况如何构成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内生变量”。然而,这些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论分析,需要有实证研究的支撑和检验。

3研究的假设及分析方法

在进入20世纪末以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方式和环境。技术创新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核心要素,打破了传统企业成长的模式,企业成长的速度,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大大加快。市场转变为消费者导向,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异常激烈,没有哪个企业能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正如微软在美国境外还是有众多的竞争者一样,在这种较高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更关注于市场的需求,挖掘市场需求。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必须经由市场的实现,才能获利,完成价值的增值,所以,企业的行为变为需求导向,需要及时挖掘潜在市场,预测把握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中寻求开发新产品的可能性。企业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并且,随时跟随这种偏好的改变而调整其生产服务行为;尤其是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会更多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偏好的影响。因此,研究消费者对技术创新型产品的选择偏好就是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换言之,如果企业所研发的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购买行为、偏好的变化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及其技术创新的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检验的基本假设。

为了从实证上对上述理论分析和假设进行研究和检验,本文以创新性极高的手机产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手机用户(消费者)对手机产品及功能(技术创新含量高)的选择偏好。手机行业属于高技术型,企业研发活动频繁,手机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属于高竞争性市场,面临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手机消费市场在国内是类似干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由几个大品牌的手机制造商所占据,而且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为了要保持其竞争优势和持续的竞争力,必须时刻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关注消费者行为,预测其潜在需求变化,进而改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和服务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本文选择中国信息产业最发达、市场经济也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省作为重点调查区域。采用类似于产品顾客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和抽样调查方法,但是问卷的设计更贴近于对某些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具体功能的使用情况、关注程度、购买行为和选择意愿。在具体功能中着重于挑选高技术含量的手机功能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设计消费者在购买创新产品时对其评价指标(偏好),中的6个指标,使用5级评分量化标准、按重要性排序及其它多项选择的问卷与统计方法进行描述与分析。

4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指标的设定

4.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问卷调查区域主要在广东省广州市,挑选广州的原因是广州是手机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根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EMR)的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这四个城市中,广州的手机用户数量是最多的,超过了五成。因此,广州手机消费者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广州的手机款式也是与市场同步或领先与市场进行更新的,可见,广州的消费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手机资讯,对广州手机消费的调查,也就可以更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调查时间集中在2008年7月至2008年9月间。问卷发放的方式是街头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电子邮箱邮寄调查二种,共发放350份,其中,街头调查100%有效回收,电子邮箱问卷约70%有效回收,共计获得296份有效问卷。街头调查主要发生在手机销售点附近,并且,通过手机销售商的销售人员协助,对正在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而电子邮箱问卷的发放主要是利用与手机有关的QQ讨论群进行,这样可以扩大调查的范围,又可以节省调查的成本。面对面的调查对象是15岁以上45岁以下的人群,选择这个年龄区间的原因是,根据近年来各种手机消费的调查统计表明,该年龄组为主要的手机消费群体。虽然通过电子邮箱获得的问卷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年龄,但是,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其年龄也是绝大多数落在这个范围之间。

4.2调查指标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描述消费者在购买技术含量高型产品的需求偏好,本文挑选出六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

指标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分析。这些指标旨在说明消费者在选购创新型或技术含量高的手机产品时的行为偏好和主观意愿,试图判断消费者在购买时如何关注产品及其特性,找出影响其购买的主要因素和条件。具体介绍如下:

4.2.1手机消费的支付愿望偏好。消费者的支付愿望可以看成是消费需求的量化标准。用以判断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其支付愿望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具有刚性;还可以判断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其支付愿望之间关联程度。

4.2.2更换手机的选择偏好。消费者在购买一款手机产品时所关注的相关信息。消费者在购买高新技术手机产品时,体现技术创新的功能特性是不是他们的优先关注,即选择偏好。

4.2.3产品具体功能的关注偏好。体现消费者在购买手机产品时对于蕴含高新技术产品具体功能的了解程度。

4.2.4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偏好。即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4.2.5技术升级时的消费偏好。用以描述当某一项手机模块功能在技术升级时消费者的认同程度,用来判断消费者是否认为当其购买使用的手机产品的技术程度越高时,越能够从消费中获得更大的快感。

4.2.6不同产品的对比偏好。在比较技术含量不同的产品时,影响消费者选择的诸多因素及排序。

4.3调查指标的细分与处理

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6类指标,问卷围绕每一个指标进行了细分并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对手机消费偏好的问卷研究多数使用多维度的描述性文字选择或使用李克特(Likert)5点尺度衡量方法,一般会考虑产品的属性,但是比较侧重于对产品的全方面描述。例如,关于“萤幕大小”、“重量”、“通话时间”、“按键辨识度”、“待机时间”、“外观造型”、“收讯品质”、“简讯储存空间”、“使用的舒适度”、“铃声多样性”、“价格”、“附加功能多元化”等等。或者将手机分成几个维度。例如,“产品核心性能”、“产品伴随性能”、“价格”、“服务与品牌”;再将维度细分成几个要素,例如,“待机时间”、“通话时间”、“中文输入”、“输入法”、“投诉处理”等等。这些指标几乎完全涵盖了一部手机的各方面属性,其目的是用于调查消费者对于手机整体消费的选择行为偏好,并且使用模糊多属性评分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的偏好。这种方法下最后的结果为消费者对调查产品的总体评价,也就是得出消费者对手机整体的总偏好的一个评分值,且较少或不涉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本研究虽然也借鉴使用此类评分方法,其中5分为满分,表示消费者最为认同的选项,1分为最不认同。但是,本文更侧重于研究消费者对手机某些高技术含量的功能的选择偏好,而不是笼统地针对手机整体而言;并且,进一步将手机的特定功能细化区分,避免单纯的笼统的文字描述,突出分析技术创新因素所带来的功能(即在问卷调查期间新推出的功能和已经对消费者形成较大影响的。并且仍不断改进更新的功能)。例如,本文选择了新推出的3 G和导航功能与产生已久且一直不断进化的手机摄像功能进行询问,并且在问题中突出科技含量程度的对比。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了消费者支付意愿指标,将支付意愿与其收入水平结合起来描述消费的行为偏好,并且,还通过把消费者对于某些手机功能的关注程度联系起来,进一步描述技术创新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这是本文区别于通常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的又一个独特之处。

5研究结论与实证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中体现出的6种主要指标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和实证结果。

5.1手机消费的支付愿望偏好

为了研究消费者对于手机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区别于一般生活消费品的消费情况。我们把接受调查者的收入与他们对新手机的支付意愿关联起来,通过调查数据做出线性回归分析。因变量为消费者的支付愿望,即愿意为新手机支付的价格(通过区间选项的平均值计算得出),自变量为消费者收入,其数据亦经过同样方法处理。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的收入对干手机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够显著,收入对其手机支付意愿的解释程度不高。这一方面说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消费接近于刚性。另一方面,存在价格因素以外的因素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为了更深入详细地了解消费者手机支付意愿,我们提出问题“假如您需要购买手机,您会愿意花费多少?”调查结果是:选择1000元以下的手机的人数仅有6%,选1000-1500元为21%,1500-2000元为30%,2000-2500元为29%,2500-3000元为13%。如果认为手机仅仅是必需品的话,那1000元的手机仅有6%的选择,这明显是难以解释的,因为1000元以下的手机已经具有所有移动型电话所应有的基本功能了。在手机行业报告中,音乐手机与智能手机在2008年4—6月的产业报告中平均价格分别约为2000元和2500元。再细观察具体手机产品,1500-2000元的手机一般具有现今主流的手机技术功能,例如摄像以及音乐功能,对于摄像手机而言200万像素的摄像手机的均价低于2000元。而2000-3000元的手机为中端机,在这一价格区间中,智能手机或含有GPS功能的手机也大多包含在内了。这三个体现手机高技术功能特性的区间范围共有72%的人选,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手机产品的高技术含量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更进一步,我们设定了问卷问题“在您选择的金额下,假设您现在额外获得500元可一起用于购买手机,您将用于升级手机的那个部分功能?”通过对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多数消费者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及功能,并愿意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及功能额外支付。

5.2更换手机的选择偏好

在询问消费者更换手机的原因的问题中,选择“更强大的功能”与“更先进技术体现”的这两项的选项都超过50%,可以看出大多数消费者更希望购买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手机。其中选择“用起来更方便”的约为23.7%可以看出来消费者在更换手机时候也希望追求一种更高的满意感,希望新的手机能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而“消费者能力高”、“身份地位的象征”、“尝尝鲜”、“更换更高档的品牌”这几个选项分别仅有1.5%左右的消费者进行选择。因此对于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更加偏好于高科技或者强大功能的手机多于手机的其他特征如品牌、外观。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消费者手机的更换频率也很高,有51.6%的消费者已经更换3部或3部以上手机了,平均而言,66.7%的消费者都会在1-2年内更换手机。按照现今手机行业标准,手机的寿命基本可以长期使用若干年,而且几乎所有品牌都具有1年或1年以上的保修期,所以,消费者频繁更换手机的原因并不是手机的损坏,而主要是消费者对于体验新技术产品功能的需求偏好,更倾向于购买高新技术

产品。

5.3产品具体功能的关注偏好

通过对当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三项新功能“触摸屏幕功能”、“智能功能”与“GPS导航功能”的问卷调查,对消费者对于这三项功能的了解及感兴趣程度进行评分,我们发现,消费者对于这几项手机创新功能的总关注程度对于其支付愿望有较显著的影响。当关注程度提升1分时,消费者愿意多支出41元左右用于手机消费。

表1是各支付意愿区间的消费者对于上述3项功能的关注程度的评分情况,可以看出,愿意支付2500元以上购买手机的消费者对于上述三项新功能的关注程度的平均分高于2500元以下的任何区间的消费者。超过2500元的手机为高端手机,其功能体现了最新的手机技术,此区间的消费者更关注于手机的新功能特性,他们会主动了解新的屏幕功能、GPS功能等。企业应该不断挖掘这种潜在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研究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手机功能。

5.4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偏好

当消费者购买新手机时免不了要对众多的手机款式进行筛选,“当一个新手机推出时,您认为它应该”新“在哪里?”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9.8%的消费者认为新手机应该具备“领先的技术”,18.9%的消费者则认为应该具备“独特的功能”。两者相加后可知,约60%的消费者认为,新手机产品应该是具备技术创新的功能产品。对于最近才推出试用的3G手机功能的提问:“拥有3G功能的手机会令您有社会认同感吗?”超过70%的消费者给予4分以上(满分为5分)的评分,可见,新的技术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具有高的社会认同感的。

5.5技术升级时的消费偏好

调查得知,当同一功能在技术层面有了新的提高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更觉得愉快和满意,给予4分(满分为5分)以上的评分。这种市场需求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例如,手机从一开始黑白屏幕,到彩色屏幕,随后随后清晰度的不断提高,现在很多手机具备了DVD画质的视频播放功能。甚至还出现了新的功能,例如触屏技术。当IPHONE在全球热卖之后,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大研发自己的触屏技术,例如NOKIA公司最新推出的触屏手机,其目的就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手机摄像功能也是如此,手机第一次出现摄像的只有10万像素,随后30、100等到现在的500万像素,这些都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技术更新时的需求偏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消费者对于手机电视功能的关注度很低很少,60%的消费者都只给予了3分或以下的分数。虽然,手机电视技术已经推出了,但是,由于当前市场需求不高,就连奥运期间,手机电视也没有成为热推产品。因此,技术推动远不如需求拉动对技术创新及其价值实现有意义。

5.6不同产品的对比偏好

为了分析消费者对不同技术的不同产品的选择偏好,调查中以小灵通与大众化的具备基本移动通话功能的手机产品作为问卷对比。72.3%的消费者表示说不会考虑使用小灵通,原因是小灵通属于技术层面低的产品,技术功能不够丰富。相比而言,消费者更愿意使用手机。手机所具备的功能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这就要求小灵通以及手机行业要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

6结论

本文通过对上述六个体现消费偏好和技术创新的指标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目前的手机行业来说,消费者对高技术创新型的手机产品有着较高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较为强烈,具有刚性,受消费者收入影响相对较小。类似地,多数其它高科技型产品也具有相同特征,消费者会接受一个跨度较宽且较高的价格区间,例如,手机消费者愿意支付1 500—3 000元价格的消费者人数最多。在这种价格区域内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体现高新技术的功能,符合消费偏好的技术含量领先的产品是消费者主要的购买选择,产品品牌或者设计居于次要地位。消费者对新技术及新技术产品的熟悉程度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支付愿望,相应地,当同一项技术或功能不断提升改善时。消费者对此会感到更加愉快,愿意为此支付更多。这就要求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要不断地对消费者需求行为进行调查预测来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总之,当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得盈利时,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偏好便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求对技术创新就会产生拉动作用。企业的创新行为就是一种不断地挖掘和发现潜在市场需求,通过研究和开发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其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收益的过程。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消费消费者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40年消费流变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