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经济的核心范畴——虚拟价格
2009-04-29马淮
马 淮
[关键词] 虚拟价格;虚拟经济;货币资本
[摘 要] 虚拟经济的核心概念是虚拟价格。虚拟价格是预期收入资本化形成的价格,是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的手段。不论在虚拟价格的国内运动阶段还是国际运动阶段,虚拟价格总是要由实体经济领域形成的未来收益支撑。虚拟经济永远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形成的虚拟价格泡沫必然破灭。
[中图分类号] F014.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10-0075-07
概念是对某一矛盾本质的规定,核心概念则是对系统中主要矛盾的本质性规定,是系统中所有概念的灵魂,规定着整个体系的性质。虚拟经济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具有不同的核心概念,这就表现在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实体经济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虚拟经济的核心概念则是虚拟价格。虚拟经济运动就表现为以虚拟价格为核心的货币资本的独立运动过程。
一、虚拟价格的本质
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1]这个系统的典型特征是,它不像实体经济那样依赖于社会物质系统,通过对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整个社会带来价值量的增长,相反,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可以脱离物质基础的,它可以直接从流通领域获取增值,人们占有财富的多寡与物质形态无关而与其价格总额直接相关。由运动特征决定,实体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依托社会物质系统进行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引导预期、坚定信心,拉动虚拟价格,引致货币流入,进行价值再分配。在虚拟经济中,价值生产变成间接和次要的,价格和货币处于系统的中心点。
所谓虚拟价格,就是预期收入资本化形成的价格,是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的手段。
“预期收入资本化”是虚拟价格形成的技术公式。虚拟经济是预期的未来价格体系在现时的镜像。在虚拟经济中,资本、价格和增值之间的运动关系与实体经济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品价格的确定不像实体经济中资本品的价格确定那样,是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相反,大多数虚拟资本品本身是既无使用价值也无价值的,比如证券、期货、期权证书,它们作为纸质凭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全不是因为它们是“纸”而具有经济意义,只是因为是未来能够获得收益的一种凭证,因此才会被买卖,并具有了价格。由此可以看出,虚拟资本品的价格基础不在于它们的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反,虚拟资本品的价格确定要完全脱离它的物质基础的束缚,它的价格恰如马克思所说“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2](P123)虚拟价格的表现是“虚幻的”,它的形成完全是观念中“资本化”的结果,也即在一定关系下,人们对本来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象,可以凭借想象赋予它资本的身份,以及一定的价格。
虚拟价格的确定公式可以表达为:P=R/i,其中,P代表虚拟资产的价格,R代表虚拟资本品的预期收益,i代表折现率。在一定的折现率基础上,虚拟资本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越高,则虚拟价格越高。
虚拟经济中虚拟价格的形成是技术过程,而虚拟价格运动的目的,则是为了帮助“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后者是虚拟价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经济中,资本主要是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形式发挥职能,直到现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直接“以钱赚钱”。事实上,资本采取哪种形式对资本本身而言没有实质性差别,盈利才是资本的本质。当高利润率来自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部门时,资本主要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形式出现,但当实体经济利润率持续下降时,资本就会摆脱它的实体形态,而以货币资本形态构造虚拟经济,“无中生有”地进行单个资本的扩张。当然,这种“无中生有”也不是无端地幻化出更多货币的影子,它吸引来的是真实的货币,通过改变既存货币的分布格局,将存量货币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虽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一方依靠虚拟价格运动增加的货币不过是另一方持有货币数量的减少,虚拟经济的膨胀并不会带来社会真实财富量的增加①;但是,对于利用虚拟经济增值的单个资本所有者,却会实实在在地表现为货币量的增加,并实现该个主体真实财富的增加。
恩格斯曾说过: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对于总资本而言,脱离生产过程的价值创造是不可思议的“狂想病”,但对于个体资本而言,摆脱生产的缓慢进程、通过价值转移实现自身财富量的增加却是现实的。实体经济依靠生产过程,通过资本积聚推进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虚拟经济则在一旁搭建了一条财富的再分配渠道,这条财富再分配渠道不是通过暴力维系的,它的运作完全是市场化的,是用虚拟价格这个经济手段构筑的。虚拟经济的本质不过是以虚拟价格为核心,以资本化为手段,利用货币资本配置资源形成实际财富转移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虚拟价格的特征
1.基于预期和信心。
虚拟价格不是基于资本品的内在价值形成的价格,它的定价方式是资本化定价,玃=R/i。其中,无论是虚拟资产的预期收益R,还是折现率i,都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很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预期收益水平,它不是对现期收入的衡量,而是表示预期的也即未来一段时间的收入水平。由于关于未来经济状况的信息严重不足,人们很难对预期收益进行准确的判断。虽然西方经济学者们不断地调整预期方法,先后推出静态预期模型、适应性预期模型、理性预期模型,并将心理学理论引入经济学范式中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但直到今天,预期收入水平的准确判定依然是一个经济学的“歌德巴赫猜想”。于是,在现实操作中,经济学者不得不寄希望于“总体理性”的存在,预期被构筑在了总体性的市场信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增长有信心,那么经济学就认为预期收益水平会上升;如果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前景表示悲观,那么经济学就认为预期收益水平会下降。于是,经济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内涵,“预期”被改头换面成为“市场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虚拟经济萎缩时,经济学者总是大谈提振信心,提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原因。
2.投机性。
正是由于预期收益水平难以测量,由市场信心所形成的对未来预期的主观判断一般情况下总是与真实的未来收益水平存在差距,由此才形成了投机的空间。从公式上可以看出,我们将由真实未来收益水平决定的虚拟价格称为理论虚拟价格:
理论虚拟价格(P)=预期收益(R)/折现率(i)
但在预期收益为由市场信心所形成的预期收益判断所替代的情况下,公式发生了改变:
市场虚拟价格(Pp)=由市场信心决定的预期收益判断(Rp)/折现率(i)
预期收益判断Rp是心理判断的结果,它是根据市场信心变动的。虚拟价格从由真实的预期收益决定变成由主观心理判断决定,实际上是对价格的再一次虚拟化,市场虚拟价格不仅与虚拟资本品的内在价值量无关,甚至与该资本品的实际获利能力也不再一一对应。当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恰好和实际经济发展吻合时,Rp可以等于实际预期收益水平R,但通常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预期收益判断Rp与实际预期收益水平R是不等的,Rp与R的差距取决于市场信心偏向的方向和强度。Rp与R折现后的差距,构成市场虚拟价格与理论虚拟价格之间的差距,也即Pp-P,这一差距便是虚拟经济中投机的空间。
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投机是指为了再出售(或再购买)而不是为了使用而暂时买进(或暂时售出)商品,以期从价格变化中获利的经济行为,因为从价格变化中获利必须把握好买卖时机,因此称之为“投机”,投机的做法多为贱买贵卖、快进快出。如果预期收益水平是可以准确判断的,那么虚拟价格就会是一个确定的价格而不会发生频繁的价格变动,针对虚拟资产的投机也就无从发生。在虚拟经济中,市场主体购买来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产后,他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长期持有,他可以按照未来真实的预期收益水平获取收益,这属于投资行为;第二种做法是投机,即短期持有虚拟资产,利用虚拟价格的短期波动交易获利,当售卖时的市场虚拟价格水平(Rp2)大于购买时的市场虚拟价格水平(Rp1)时(Rp2和Rp1都可以与P不相等),市场主体就可以通过投机盈利。
3.波动性。
由于市场中虚拟价格的决定不仅远远脱离其成本运行的价值关系,而且可以脱离其实际的未来收益水平,直接由市场信心这一主观心理因素决定,因此虚拟价格的运动会显现出极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市场信心增强,则虚拟价格在折现率的作用下发散性地增大;市场信心下降,则虚拟价格发散性地缩小,二者同向运动。
市场信心的衡量指标是购买虚拟资本品的货币增量,也就是说,市场信心的变化总是表现为虚拟经济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市场信心增强,意味着有更多的货币流入虚拟经济;相反,市场信心减弱,也即货币开始流出虚拟经济,当市场信心减弱到极端即市场信心出现崩溃时,货币会从虚拟经济领域大逃亡,奔涌而出。
由于市场信心要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看上去与虚拟资本品的盈利无关的因素,在复杂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却可以对虚拟价格形成决定性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蝴蝶效应”特征,某一偶然因素的出现,却会在虚拟经济领域导致一场大地震。
4.泡沫性。
当预期收益判断Rp远远大于虚拟资本品的实际预期收益水平,从而使市场虚拟价格Pp与理论虚拟价格P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前者远大于后者时,我们就说虚拟经济存在泡沫。虚拟经济泡沫并非是虚拟价格与虚拟资本品的现期价格严重不符,而是指虚拟价格与虚拟资本品根据未来真实收益水平形成的资本化价格严重不符。换句话说,虚拟经济泡沫的来源不在于虚拟经济与现期实体经济的脱离,而是虚拟经济与未来实体经济的脱离。
利用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虚拟经济往往通过引导群体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催发“跟风效应”,积聚泡沫。所谓“跟风效应”,是指个体在信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效仿其他主体行为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虚拟经济中,跟风效应是必然和普遍的。因为虚拟市场中,大部分主体不但对虚拟资本品的未来收益水平无法预测,甚至对虚拟资本品的实际构成和现期运作水平都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投机判断是难以做到的,于是,类似经济学服从“群体理性”的假设一样,个体投机者也会盲目地服从其他投机者的判断,而且,越是享有信息量少的主体越会倾向于“跟风”。当市场中有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盲目并错误地提升信心时,市场虚拟价格Pp就会被一再地提高,当它超过理论虚拟价格P时,泡沫开始形成。Pp超过P越多,泡沫越大。
但无论泡沫多大,Pp的最终命运总是回归P。随着时间的发展,当虚拟资本品的真实未来收益愈加清晰地呈现时,之前毫无根据的市场信心就会崩溃,这时,市场虚拟价格Pp会迅速地跌回理论虚拟价格P。之前的泡沫越大,市场震荡就会越明显,市场主体所遭受的风险就越大。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在虚拟经济中,泡沫总是难以避免的,而每一次泡沫的形成,又都是短暂的,泡沫总会破灭。于是,在虚拟价格的忽升和骤降中,虚拟经济的脉动得到记录。
三、虚拟价格发展的两个阶段
根据虚拟价格的作用范围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可以把虚拟价格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拟价格发展的国内阶段。
这一阶段从虚拟经济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其主要特征是,虚拟价格依附于一国国内的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扩张幅度都受到国内实体经济增长的限制,虚拟资本品的种类有限,由股票、债券等构成的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主体市场。虽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虚拟价格运动,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相对独立的,各国经济的内在融合度较低,这就使得国际虚拟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虚拟经济具有明显的国内化特征,即当某一个国家虚拟价格过度上涨时,往往表现为该国内部货币的异常流动,即大批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牟利,境外资金的参与度较低;而当一国的虚拟泡沫破裂引起金融危机时,危机的国际扩散能力不强,金融危机往往被限定在一国的主权范畴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直接影响和冲击力较小,即使影响到其他国家,也往往是通过影响本国实体经济从而间接影响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方式发生作用,各国金融危机的直接传染性较差。而且,由于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的货币发行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黄金存量保持对应关系,流动性水平有限,市场信心高涨所能引致的货币数量有限,因此这一时期各国的虚拟经济泡沫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当虚拟泡沫破灭时,对总体经济的破坏性相对较小。
由于虚拟价格存在着国度性,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虚拟价格从而虚拟经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对一国个人财富的影响效应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上。当虚拟价格的运动被限制在某一国度空间内时,它的上涨或下降会很快影响到财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再分配,当虚拟价格急剧上升并迅速缩小后,部分市场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会在短期内被转移到另一部分人的手中,这种财富的迅速转移往往会导致市场正常秩序的混乱,乃至引起社会动荡;而且,由于虚拟价格的上涨是通过代表市场信心的货币大量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实现的,因此,虚拟经济的高涨在一国缺少国际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实体经济出现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盈利率水平,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以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理论界对虚拟经济的认识从总体上说是消极的,虚拟经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严加控制的。同时,由于一国国家财富仍来源于实体经济,各国国民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还集中在实体经济范畴,核心任务是论述如何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是从属的和次要的。
第二阶段:虚拟价格发展的国际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虚拟价格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为虚拟经济的国际化运动提供了技术基础。(2)经济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世界产业结构链条,它是虚拟价格国际化运动的内在根源。20世纪80年代,在利润率引导下,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科技的信息产业、军工产业和金融产业集中,承接被转移出的一部分重化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实体经济中心”,世界价值增值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提供。全球化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价值增值则越来越倚靠发展中国家,需要构筑庞大的虚拟经济从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增价值,这使虚拟价格运动对发达国家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需要颠倒过来的观念是,资金的流动不再主要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自然资源,而是在国际间支持高增长地区的发展和分享其高收┮妗!…富国经济主要是靠观念和资金支撑其价格的经济活动来发展,而穷国则靠成本支撑其价格的经济活动来支撑”。[3]可以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空心化或者说脱离生产性是其经济高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内在原因。(3)牙买加体系导致的货币虚拟化,为虚拟价格的国际运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如果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那么货币就不能随随便便创造出来,它的增加必须有社会投入的劳动量增加。这时证券所代表的虚假价值受货币量乃至真正价值量的制约,不能过度膨胀”。[4]只有货币摆脱使用价值的束缚,发展到纸币、信用货币阶段——货币量不受劳动价值的制约,由一定的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创造出来,虚拟经济市场上的虚拟价格才“可以借助信用货币数量的增加而迅速膨胀起来”。[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是货币虚拟化的标志,它彻底终结了金本位的时代,使世界货币的发行完全不受黄金存量的限制,货币供应量可以无限制增加。从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到今天,全球基础货币量数百倍地增加,1971年只有381亿美元,而今天已经超过了6.2万亿美元。[5]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为虚拟价格的国际化运动和过度波动提供了条件。(4)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它破除了虚拟价格国际运动的国界障碍,使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进入“无障碍”发展时期。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出于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金融开放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使货币资本跨国运动的障碍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虚拟价格发展结束了国内阶段,上升到国际阶段。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不仅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传统的金融产品可以作为虚拟价格的载体,任何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有价值或无价值之物,包括房地产按揭、石油期货及期权、谷物期货及期权、无形资产,甚至某些高技术产品等等,都可以凭借预期收益被资本化;而且,各种各样的虚拟价格载体在世界流动性的投资或投机需求下,又以各种虚拟资本品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他们不仅能够凭借其未来收益直接被证券化,而且这些已经被虚拟化的证券还可以被结构化成为金融衍生产品,即依托虚拟资本品进行再次的虚拟化创造,于是,预期收益可以生出更多的预期收┮妗…只要有足够的市场信心,虚拟经济就能够繁荣,庞大的虚拟泡沫被不断催生出来,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联动性、震荡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不论在虚拟价格的国内运动阶段还是国际运动阶段,虚拟价格总是要由实体经济领域所形成的未来收益支撑的,虚拟经济永远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形成的虚拟价格泡沫总是会破灭的。虚拟经济必然要受实体经济的束缚是虚拟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在虚拟价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却是不容易辨识的。因为,在虚拟价格国际化运动价段,当一国主要依靠转移其他国家的利润实现价值增值时,如果我们仍然把目光局限在一国国内,就会看不出这个新增价值的真实来源。实际上,世界总体的新增价值量是社会劳动投入的结果,社会劳动投入得多,世界的新增价值就多,反之则反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脱离生产过程的虚拟价格运动是不会创造出新价值的。如果某个个体国家仅仅依靠虚拟经济实现财富增加,那么这个个体国家的新增财富也只能来自对其他国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国际转移,是世界价值再分配的结果,而并不是说虚拟经济自身成了价值的来源。但是,如果脱离整个世界的货币运动封闭地看待此国GDP的增加,结论就可能发生相反的变化,似乎虚拟经济自身是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能够自身增值的,于是,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假象便出现了。例如认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了“分离现象”,探讨虚拟经济的自我增值能力,进而,更把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发展说成是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这是可笑的,如果各国产业结构都升级到了虚拟经济阶段,那么这个世界的价值增值就真的成了无源之水了。伴随着虚假的认识以及虚拟经济对于发达国家重要性的提高,国民经济学对虚拟经济的评价从之前的否定渐渐转为积极的赞誉,实体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始让位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金融相关领域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和发展虚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学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虚拟价格运动规律
第一规律:虚拟价格运动是脱离虚拟资本品的内在价值影响的。市场信心的调整,从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判断是虚拟价格涨跌的决定性因素。当虚拟价格上升时,市场需求量会随之增加。
实体经济中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运动可以受供求影响出现波动,但必然要受到其内在价值的约束。与实体经济的价格决定相区别,当虚拟资本品的价格上升时,它代表的并非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同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提升,而是表示该商品的预期收益水平相对于折现率的提高。这一转变使消费者对于虚拟资本品价格提高的态度与真实价格提高的态度发生变化。在实体经济中,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性价比关系在恶化,从而减少需求;而虚拟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则是在发出这样的信号:相对于一定的折现率,未来收益水平在上升,其结果会增加购买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使需求上升,这样,就出现了“虚拟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大”这种与实体经济价格运动背道而驰的现象。
第二规律: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虚拟价格不一定会呈现下降趋势。只有当社会总利润量减少时,虚拟价格的长期运动趋势才是下降的。
由于虚拟价格运动不受虚拟资本品内在价值的约束,因此,当社会生产力发生改变时,虚拟价格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在实体经济中,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时,商品价格会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虚拟价格中,这样一个趋势是不存在的。只要社会的总利润量在增加,虚拟价格就会提高,而不管社会总利润量的提高是由技术因素导致的,还是其他因素形成的。
第三规律:虚拟价格的运动,会通过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使实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虚拟价格的运动,是由市场信心决定的,而市场信心的衡量指标,是购买虚拟资本品的货币增量,即虚拟经济中流动性的变动,因此,虚拟价格的升降,从市场可测度层面看,就表现为货币量变动的结果。每当虚拟价格提升时,总有大量的货币进入虚拟经济领域,每当虚拟价格下降时,又有大量的货币流出虚拟经济领域。而且虚拟市场上的流动性越多,则虚拟价格的上升幅度越高。由于虚拟市场中流动性的运动目标是投资或投机获得增值,而非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因此流动性在进行一次交易后不会退出流通,它们不断地进入和退出,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使流入虚拟经济中的货币以乘数效应影响虚拟价格的攀升以及下跌。当虚拟经济中的货币量或者说流动性增加时,在社会总体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在减少。这种情况,将使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如果实体部门货币流出是暂时的,那么短时间内会使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使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下降,出现通货紧缩症状;但当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流出是长时间的、持续的,影响到厂商资本量从而生产供给水平时,就会由于总供给的减少而使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上升,于是,这时在虚拟价格上升的同时,实体经济价格也会上升,宏观价格变动就表现出通货膨胀特征。
第四规律: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共享。由于虚拟价格运动会对社会的货币流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将虚拟价格的浮动考虑在内。社会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力的影响作用也越大。
货币进入或退出虚拟经济领域会引起整个经济体内货币数量的重新分配。虚拟经济部门开始起着调节货币流动的功能,因此,虚拟资本品价格的暴涨和暴跌都会对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造成重大影响,并对政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干扰。在20世纪中期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货币需求之谜”,“即用传统的货币需求方程估测的结果大于实际的货币余额,从而出现了一个‘失踪的货币的扭曲”。[6]实际这种“货币失踪之谜”,无非说明了在当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并行的格局下,仅仅考虑实体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与货币数量的关系已经不够了,必须考虑虚拟经济对价格指数的影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三个因素——产品和服务、虚拟资本品、货币三方面共同运动的结果,单纯考虑实体经济和货币数量已经无法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把握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有学者指出,应该重新构造货币数量公式: M1V1=P1Q1+P2Q2,其中,M1为货币供应量,V1为货币流通速度,P1、Q1、P2、Q2分别为实体经济领域的商品价格和数量、虚拟经济部门证券的价格和数量①。这样,当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将虚拟价格因素考虑在内。
第五规律:虚拟价格的崩溃只是斩断了个体利用货币资本继续转移他人财富的通道,并不表示之前已经形成的增值消失。财富的转移已经形成。
虚拟经济中,当市场信心狂泻,流动性急剧外流时,虚拟价格会迅速下跌乃至出现崩溃,其结果会导致货币资本利用虚拟价格再分配利润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货币资本的盈利率水平会下降,当资本在权衡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后,有可能从货币资本形态再转化成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形态,之后,只有待货币资本的盈利率再次提高后,才能再转化回虚拟经济领域,由此说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存在着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虚拟价格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之前已经吸引来的财富会消失,货币资本利用虚拟价格转移来的货币已经进入了个体的资产表中,当这些货币被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就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个体财富的增加,所以,虚拟价格的崩溃并不等同于财富的蒸发,这也是虚拟价格不能被称为虚拟价值的原因。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虚拟价格作为价值分配的一种机制,泡沫的破灭改变的是价值分配格局,而不是财富和价值总量,即使泡沫破灭,新的价值分配格局已经形成。
当然,通过货币资本运动转移来的财富,首先是货币,在牙买加体系下,或者是作为世界货币存在的美元,或者是其他国家发行的纸币,它们代表一定的价值,但它们本身并非像黄金一样具有价值,这些纸币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具有贬值的风险,不能充作贮藏手段。因此,当通过虚拟价格运动实现个体持有纸币量增加时,还仅仅代表个体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增加,而并非是个体的实际价值量的增加。如果要实现后者,还必须利用实体经济,将纸币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品、生产品、新技术产品以及应用于促进个体自身发展等等可以实际扩大社会物质生产和价值增加的环节中去,以此使财富的增加从虚拟形式转化为实在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2008,(2).
[2] 马克思.资本论[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晓欣.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虚拟经济全球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2,(5).
[4] 张俊山.论虚拟经济中虚假价值的形成及运动规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 向松祚.美元霸权制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Z].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1/64507.html,2009-01-04.
[6] 王千.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指数、资产价格关系分析——从虚拟经济角度看“货币失踪之谜”[J].价格月刊,2007,(3).
[责任编辑 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