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京剧长靠武生
2009-04-29麻立哲
麻立哲
京剧武生是指在京剧舞台上扮演擅长武艺的男角色。分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勾脸武生,还有扮演猴戏的武生等几类。长靠武生因为演的是将官,所以穿长靠,(指背上插有四面靠旗的服装),头上戴盔,足穿厚底靴子,使用长柄武器,如枪、戟、长刀等,例如《界牌关》中的罗通使用长枪,《古城会》的关羽使长刀等;但也有少数长靠武生使用双锤、鞭等武器,如《火烧裴元庆》中的裴元庆就使用双锤。
优秀的长靠武生不仅基本功功底要扎实,各方面的功夫都要好。一抬腿,最好能达到90度,脚尖基本能达到脑门部位。如《挑滑车》中高宠的“起霸”:人物一上场亮相后就是“三次抬腿”,这是起霸中的基本动作,好的演员三次抬腿都能达到很高的要求,才能博得满场喝彩。长靠武生的圆场功要求也很高,跑起来身上的四面靠旗必须纹丝不动,如同“水上飘”。长靠武生因为要穿厚底靴,所以练圆场要下狠功夫,好演员整天都会把厚底靴穿在脚上,随时随地都要练习“压腿”和“跑圆场”。厚底靴有一定的重量,它的底部是由一层层的纸张轧制而成的,靴底有高有低,高的有3寸多,低的有2寸,一般武生采用的是2寸5左右。穿厚底靴在练腿和圆场的同时也是在练脚下的硬功夫,因为在开打过程中,长靠武生要用自己的双腿和双脚来表现马上动作,所以双脚必须能达到随心所欲,即“快而不乱”,无论是打“小快枪”还是“大刀双刀”,都要求脚下生风,清晰可辨,这样才能充分表现某一人物武艺高强,才能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一招一式”。过去的老艺人要求头顶一碗水来练圆场,跑起来不能洒,洒了就要挨打。有的戏还要求穿着长靠能翻、打、扑、跌。如《火烧裴元庆》中的裴元庆,在最后表现裴元庆被火焚烧的痛苦时,他要从山上翻下。所谓的“山”一般是约三张桌子那么高的一个木架子,裴元庆站在上面,手拿双锤,身上的穿戴一样不少,从山上翻腾而下。紧接着他把锤丢掉,还要翻一排跟头,或“小翻”或“扔人”,然后又是“倒失虎”又是“扑虎”,还要“摔叉”,即两腿撇成一字型,飞起来再摔下去,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观赏起来这一套动作非常漂亮。好的演员每演到此,总会引发一阵阵掌声、叫好声。
《火烧裴元庆》这类戏可以说充分展示了长靠武生演员各方面的功夫和能力。前面裴元庆的“趟马”,表现了急行军场面,同时也展示了演员的身段、表演,用行动向观众介绍了人物身份。中间有各种各样的“耍锤花”技巧,后面还有翻、打、扑、跌等高难度动作。但优秀的长靠武生演员在具备上述功夫技巧的同时,还要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大将的风度和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沉着,这就是说演戏要演人物,要有塑造人物的魅力。虽然长靠武生演的是武戏,但如果你单纯卖弄技巧同样没有可看性,老一辈艺术家之所以提倡“武戏文唱”,是他们多年来对戏曲表演更深层次的总结。
京剧《艳阳楼》的主要人物高登是个欺男霸女的花花太岁,他属于由长靠武生来扮演的勾脸武生,但这个戏里高登不穿长靠,而是穿箭衣,就是带有马蹄袖的长衫,腰中系大带。戏的前一部分箭衣外面再穿开氅(不系扣的袍子),后面开打时就脱了,他戴一种称为“扎”的胡子。有趣的是,这个人物的耳朵上还戴了一朵鲜艳无比的大红牡丹,比喻此人乃好色之徒。这出戏是典型的“武戏文唱”,是由武生前辈俞菊笙改进并创造的。这里面有个小插曲:早年间,《艳阳楼》的主角并不是高登,而是花逢春。著名武生俞菊笙领衔的春台班演出《艳阳楼》时,由俞菊笙主演花逢春,武花脸范福泰配演高登,深受观众喜爱。有一次范福泰误场,因无人替补,俞菊笙当机决定,由武生迟月亭扮演花逢春,自己则勾脸扮演高登。俞菊笙身躯伟岸、做派讲究、身段帅气,将原来头上戴的“棒锤巾”改为“打扎巾”,又将开打路数也做了调整和变动,增添了七星刀的武打套路。“锣鼓点儿”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封书],即“大八——大八大八,仓仓仓仓仓才仓才仓——”这种鼓点儿不紧不慢,一招一式,攻防进退,清晰可辨,工架稳健。很能体现戏曲演员的“谱儿”和“份儿”,让人在欣赏时有种“很过瘾”的感觉。直到与花逢春打“大刀对双刀”时,“锣鼓点儿”才改为[急急风]“仓仓仓仓仓——”节奏加快,气氛紧张,高潮陡起,层次分明。顿时,俞菊笙扮演的高登博得了满堂喝彩,叫好声此起彼伏。很显然,这个高登夺了花逢春的戏,花逢春倒成了配角。
俞菊笙的弟子杨小楼、尚和玉出演高登。后来,厉慧良先生的《艳阳楼》也十分为人称道,他艺宗杨派,吸收尚派,对高登的塑造可说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继承前辈特点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创新。厉先生在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更注意造型的优美,举手投足,洒脱飘逸。厉先生创造了一套“醉打”,节奏舒缓,情趣盎然。
厉慧良先生演的高登有三次上马动作非常精湛,每一次都会博得满场华彩。
第一次上马是高登要去逛庙会时,只见悠闲、得意的高登动作稳健、从容,表现出十足的气势和派头。他摸马的动作幅度很大,上马抬腿动作夸张洒脱,表现出高登“懒读诗书习拳棒”的自然生活状态。他把长靠武生所要求的手、眼、身、法、步和人物的神情结合在一起运用,见功见戏。
高登的第二次上马是在途中休息,听说庙会上有美貌娇娘,急着要去见。这时,他的“谱儿”、“份儿”都不顾了。只见他一个转身抬腿,连连招呼带马;带马的把马带到后,高登因为迫不及待,免去了挂鞭绳和扶马鞍,直接抓马鞭;跨腿上马,甩“扎”(胡子),转身两个小跨腿,一个小错步到台口亮相。随后一个打马的动作如同慢镜头:这时,只见人物的开氅(袍子)在身后飘了起来,整个人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稍作停顿,然后如同庞然大物向前扑去。这时厉先生极好的圆场功,在箭拔驽张之后,“嗖”的一下射了出去,又快又稳,直接“飘”到了幕条内,厉先生脚下生风,观众似乎都能感到呼啸的马蹄声。每演至此,台下必会掌声雷动。
高登的第三次上马,是抢了徐佩珠,徐母抓住高登拼命时。高登扭头一看,根本对这个老太婆不屑一顾。在“匡匡匡匡”的锣鼓点儿中稍一“推磨”,在“匡才匡”中的“才”里高登一拢扇子,胳膊略微一抬,最后“匡”一锣,老旦随即摔倒,充分表现了高登的盛气凌人和不可一世。这时的高登抢了人,得意洋洋上马时,厉慧良采用转身跨腿,“踹丫”变“探海”,随后耸身勒马,哼出一句:“不识抬举!”转身扬长而去。整套动作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可见,优秀的戏曲长靠武生演员,的确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常的人物塑造能力,他们更需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才能有很强的表现力,带给观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