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荣与梦想

2009-04-29刘玉峰

当代人 2009年1期
关键词:沧州工笔画画家

刘玉峰

2008年9月28 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报道了沧州市委、市政府举办沧州工笔画展的消息。几乎同时,国内专业媒体纷纷对沧州工笔画展进行采访报道。

对沧州工笔画来说,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由市委、政府出面,为一个画种作展!展览汇集65位工笔画家的85幅作品,而且邀请到国内工笔画界的众多名家大腕,对作品逐一鉴赏品评,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次提升。

米春茂、田云鹏作品被授予终身成就奖,杨贵玉、杜树森作品被授予突出成就奖,韩福江、籍平川、马永军、王庆利、苗占均、韩秀娥作品被授予优秀作品奖。另外,有8名画家的作品被授予荣誉奖。

展览期间,沧州还举办了工笔画高层论坛,陈传席、夏硕琦等40名绘画界知名人士出席论坛。与会的著名画家、评论家认为,沧州工笔画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

专家们称,能够邀来人数如此之众的著名画家、评论家参加一个地级城市的展览,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城市艺术成就上的魅力。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评论家王天胜在沧州看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面孔,高兴地说,历年来,我担任全国工笔画展的评委,对一些人名字很熟悉,却不知他们是沧州人,今天在沧州的工笔画展上见到了,很欣喜。他还说,就沧州工笔画展展出的优秀作品看,足以和全国大展媲美,一些国家级展览也不过这个水平。沧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当代的著名画家贾又福、何家英都是从沧州走出的。现在了解到沧州有几百人在画工笔画,这是原本没有想到的,这个队伍很庞大,也很可观,相信沧州工笔画借这次展览,会涌现出一批新的画家。著名评论家夏硕琦称,这次展览是个学术性较强的展览,画家很投入、认真,作品已经进入创作态,能够表现出最好的画境。

沧州工笔画展,是一个传奇;沧州工笔画展背后,是沧州工笔画的传奇——

沧州,2000人奋发画工笔

沧州现有中国美协会员30人,其中有19人是通过画工笔画成为国家级会员的,他们是米春茂、田云鹏、图东方、谭玉洲、王庆利、韩福江、刘树允、杨贵玉、马永军、杜树森、赵金鹏、丁宝忠、尚立昕、李维学、廉宽宏、苗占均、谢玉强、耿玉轩、路雨年。

同时,600个省级会员中,有300人在从事工笔画的创作,他们生活在乡村、学校、工厂、机关、城镇居民区。粗略统计,全市工笔画队伍有2000余人。画家们的作品像沧州杂技一样,流向中国的角角落落。有时,还会作为礼品被送往世界各地。

行内人都知道,加入全国美术家协会,至少要有三次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并获奖。沧州的工笔画画家以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展览为光荣,以能够在几百人参加的展览中摘金夺银脱颖而出为梦想。他们顽强拼搏孜孜以求,在艺术中寻找人生出路,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沧州工笔画展闭幕的第二天,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沧州有14个工笔画家参加了这次展览,其中王永刚的作品荣获优秀奖。虽然参加美展人数较多,但与历次展览比较,这次取得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因此,沧州人将它看得很平常。因为参加全国性展事并获奖,对他们来说,已经太司空见惯。但他们引以骄傲的是,近年国内凡有工笔画大展,就必然有沧州工笔画家参加并获奖,这些画家都是极平凡的人,然而他们却创造着关于艺术的传奇——

1989年,沧州画院年仅26岁的专职画家图东方,其作品参加了全国第七届美术展,并一举获得铜奖,成为沧州以工笔画在全国综合性美术赛事中获奖第一人。

1991年,沧州市郊区农民谭玉洲因为美术创作上的成绩,被吸收为乡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站的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之后不久,作品入展第八、九届全国美展。

1997年,沧州画院田云鹏被中国美协评为“中国画坛百杰”。

1999年,辞去工作在家专事创作的青年画家杨贵玉,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此后,他的作品又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美术特展和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南京金陵百家展。

2000年,刚高中毕业的待岗青年张龙,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美术作品大赛获取银奖。之后,获得2008年全国工笔画大赛优秀奖(最高奖)。

2001年,已有两个孩子的沧县农村家庭妇女张立新在沧州市举办个人画展,画展一举成功,迎来意想不到的订单。她撂下锄头,只身奔走北京,当起了职业画家。

2002年,24岁的马永军参加了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之后连续参加了12次全国性工笔画大展。刚过而立之年,他即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2003 年,沧州师专年仅30岁的青年教师刘树允获全国美术金彩奖,之后,获第三届中国画优秀奖(最高奖)。至今已获十余次全国性大奖。

2004年,王庆利、杨贵玉、刘国胜的工笔画作品同时入选十届全国美展。

2005年,韩福江作品荣获第一届国际造型艺术大会美术特展银奖,在这前后,他还获得过第三届全国工笔画优秀奖等10余个大奖。

同年,米春茂、田云鹏的工笔画搭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

2007年,王金才在全国小幅工笔画展中,荣获优秀奖(最高奖),2008年获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

2008年,林场工人出身的杜树森,受文化部文化中心邀请出访欧洲,工笔画作品搭载神七号飞向浩瀚的太空……

参加展览可能不算什么,获奖也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沧州,它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对沧州工笔画家来说,参加一次展览,获一次奖,可能就意味着一次人生的转折。

沧州人说起沧州工笔画,充满了自豪,认为它和金丝小枣一样,是沧州的品牌,如果再坚持几年,有望成为沧州的一个产业,像深圳的大芬村、北京通州的宋庄一样,给沧州带来更多社会财富、文化财富。

目前,沧州工笔画从业人员,不少人已经靠绘画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的改变了生活方式,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的甚至漂到了天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成为名画家;有的靠工笔画创作的成绩调入大学,成为教授。作为工笔画的大本营和创作基地,沧州为全国的工笔画源源不断输送着人才,也为全国的工笔画注入蓬勃的活力。

一部交响乐的华丽辉煌,依托每个乐章的精微玄妙,一幅画作的魅力来自无数个色斑的交相辉映。而沧州工笔画的成功,取决于众多工笔画家的成功。一个人,一部传奇故事;一个人,一部书——

谭玉洲,沧州工笔画的一名领跑者

谭玉洲称得上沧州工笔画队伍中的领袖级人物。不断求新,不断探索是他的性格。

三十年前,他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为了自己的前途,曾陷入深深的焦虑。他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拿着习作,去沧州市里见一位美术界的老师,这位老师叫着谭玉洲的名字说,你适合在农村捏个泥人搞个烫画弄点民间艺术什么的。而谭玉洲的理想却不在民间艺术。以中国绘画语言,思考和想象这个世界,是谭玉洲的最大爱好,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动力之源。因此,他把追求艺术中的学术,当作绘画的最高境界。

看穿着,谭玉洲像个朴素的农民,这跟他常年奔走于大山写生有关。他的足迹踏遍了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的崇山峻岭,与山村、山民的长期接触,简直使他“土著化”。有人一定会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以为他就是一个性情憨朴的人。只有与他有过了交往,才能透过他的朴拙感受到什么叫兰惠之心,才明白一个人的心有多么深邃细腻。他的即兴表达的天赋,思考问题的深度,性情的风趣幽默,做人的宽厚与心理的敏感,都被他农民般的朴素掩藏着。在做人上他有魅力,在艺术上他有吸引力,他的身边有一个青年艺术家群体,他们把谭玉洲的家当做艺术之家和学术之家。马永军、张龙、张志久、王天兴这些心比天高的艺术朝圣者随时出现在谭玉洲家,形成一个学术气氛热烈的艺术沙龙。这个时候,谭玉洲的住所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的青年人思想激烈碰撞,产生思维风暴的训练场。但谭玉洲并不是一个教练,他只是一个发言者。正是在这种观点的相互交锋中,磨砺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大家对艺术的理解。

而谭玉洲自己,在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之后,并不满足陶醉于传统的审美趣味,他努力探求绘画与生命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绘画面孔。他努力通过笔墨发出自己的声音,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画里,蓄积着一种自然的饱满的情绪,《秋醉霜林》,那一种阔大的热烈冲天的激情浓厚醇冽,整个世界似乎都为它而燃烧。而《月光如水》则散淡清雅,《垄上行》苍茫浩淼,《小憩》又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别一种性情与生命姿态。

他的画,有的如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一般奔放热烈,有的则轻松美妙如莫扎特的小夜曲。他有意识地从异质文化中取得新的思想元素,丰富和创造自己的绘画语言,提升和更新审美境界。终于,他从传统中破茧而出,从笔墨、线条、着色、构图,全方位地确认了自己。他的画作,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美,而这美是属于谭玉洲的,也是属于一个心灵自由的时代的。

杨贵玉,沧州工笔画家群里一颗耀眼的星

在这次沧州工笔画展评奖中,杨贵玉凭借一幅罗汉竹获得最高荣誉——突出成就奖第一名。当地媒体,对他做了专访,称他是从市场上走出的画家。

1995年,杨贵玉为了圆自己的艺术之梦,辞去了工作。但绘画之路并不平坦,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些年去画廊卖画的经历。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过钱的重要性,但没有了工作,就要让画作换来糊口的粮食。然而去天津、北京卖画时,他常常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如果把画卖出去,就挣出了一个时期的生活费,还可以买书,给老人、孩子和媳妇买点纪念品。”他走在天津的马路上,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他希望一个月的辛苦得到回报。可到了画廊,得到的却是画廊老板的数落。人家指着画说,线条太弱啊,造型不准啊,没有神啊,那里色彩不对啊,当时转不过弯来,一肚子不服气。漫步在海河岸边,要不是怕污染了河水,他真想一甩手把画扔到河里。

一次次卖画失败的经历促使他思考,好挑剔的画廊经营者成了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意见,都对杨贵玉画技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次次的失败,使他的性格得到了磨砺。他觉得,在天津文化一条街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些大家的作品,之后,琢磨它好在哪里,是怎么成功的,很受益。这期间,杨贵玉也在谋求通过展览进行突破,但两次展览所送作品都没入选,让他再次陷入苦恼。为了找感觉,曾经在画面前发过多少次呆,他都数不清了。回家,也常常对着画案一坐就是半天。

一天,杨贵玉坐在画室内构思一幅作品,眼前出现了幻觉,突然一杆竹子的影像在眼前晃动。对画竹子杨贵玉其实很怵头,因为很不喜欢。他小的时候画竹子就画不了,曾经有一个同学画竹子,且自恃高贵,杨贵玉看了以后,感觉也是小情趣,没有什么高明,曾下决心永远不画这个题材。可是在精神陷入苦闷的时候,偏偏往这个题材想。他并不知道这是艺术之神在向自己召唤,一时心里没有谱,就带着问题去有竹子的地方,去观察或

写生,搜索所有的记忆,激发新的想象。在武汉东湖植物园和磨山风景区积累了一些感受之后,他开始进行尝试性的创作。四个月精心准备,他昼夜不停地画,画作完成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放到展厅,让老师、朋友、同学提了很多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他不断完善提高。

后来,竹子题材的绘画给了他很多的荣誉,先后入选十届全国美展、2006年金陵百家、国际艺术造型特展等等。杨贵玉没有想到自己的艺术道路竟和竹子结缘,到现在已经和竹子分不开了。他对竹子有了特殊的感情,对关于竹子的文化、故事及人文精神的理解愈加深入。他说,罗汉竹古代没有,我要打造当代罗汉竹形象,让它成为我的一个品牌。

有艺术评论家在参观了沧州工笔画展后,如此评价杨贵玉的作品:画面具有特殊朴拙之美,浓烈、醇厚,每笔都是虚虚实实,近看有残破之感,多采用饱满构图,取势好,所画山石鸟虫都统一在高古的环境之中,有古旧厚实之感。其间所体现的古拙大气精神,是现代工笔花鸟难得的风貌。

刘树允,沧州工笔画界最幸运之星

刘树允是幸运的,别人几十年完成的过程,他三五年就完成了。他成功得简直有些突然,像一株钻天杨一样成长起来,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工笔画界引人注目的画家。

刘树允从2003年开始投稿,当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仅一年时间,他便取得了加入中国美协的条件并获批准。从2004年到2007年又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上获银奖2次、优秀奖(最高奖)4次,参加提名展6次。

刘树允自幼喜爱绘画,上小学时就在废习字本上涂鸦,课下有时爱叠轮船、纸飞机,为了把自己的轮船飞机装扮得好看些,就画上画,还涂上颜色。每天放学后家长让他到地里打草,打草时他也带着作业本,见了好看的花草叶子就画上几笔。画画,是他童年生活里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

后来,刘树允考上了沧州师范学校,文化课是主课,但学校重视艺术教育,一年搞一次艺术节,这正好与刘树允的爱好一致,他把副科当成了主课。没想到,这奠定了终身从事绘画的基础。

中专毕业开始几年的时间,他并没有把绘画当作明确的人生目标,而是忙忙碌碌当他的小学教师。那时,画画不过是他赚取外快的手段。那段时间,他工资每月二百多元,借住在学校一间阴暗潮湿的学生宿舍里。妻子上班远,中午回不来,带孩子自然成了他的事。为了省钱,他学会了自己蒸馒头,凌晨四点多就和妻子到批发市场批发圆白菜,每天中午哄两岁半的女儿吃饭睡觉。刘树允很正式地进行第一幅创作是在1996年。一次,女儿睡觉时,刘树允看着她美丽的笑脸,心里一阵感动,他拿起本子画了起来,很仔细很投入,这样第一幅创作的初稿就产生了。妻子看完刘树允的创作后很激动,她说:“咱们珍藏起来吧,你是个画画的料,我支持你。”

妻子的话一直激励鼓舞着刘树允,一幅又一幅作品铺就他进步的阶梯。这期间,他确立了工笔花鸟画的主攻方向,并很快进入了创作的井喷状态。

或者是儿时生活的影响,或者是艰难岁月的感悟,刘树允成为“生活即美”的诠释者,他把对生活的爱,化为充盈于作品中的“暖调”,于是他的绘画,总是有着淡淡的温度。这份暖,不是来自“重彩”或暖颜色的运用,而是隐含其间的温情。在他的绘画中,你能很轻易地读到他对所描绘事物的体察和爱意,像《灿灿金

玉》中的玉米和瓢虫,《满树繁花》中的紫藤花。他不是完全遵从于写实的原则,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对现实世界进行了屏蔽和“清洁”,这使他的画面带着比较强烈的“唯美”。

刘树允的绘画,没有时下的躁气和糙气。在闲美、静逸中凸现一种灵动。他突破僵硬、厚重的传统范式,并伸展出属于自己的枝杈。中国工笔画讲究笔墨、线条,在这点上,他并非缺少工力,但他有意淡化那些技法,使笔墨更符合绘画的内在需要。他的工笔着色较淡,他将飘逸从重彩中释放出来,更偏重于灵性。像他的《瑞雪》,寒鸭、枯苇和雪地的颜色极为接近,它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况味才得以呈现,然而这种淡中的深悠却具有难以挥拂的力量。和写意不同,工笔花鸟的构图因为笔墨和调色的关系而相对较满,多留白是种冒险,而刘树允的工笔,有时却有意经营空白,依靠自身的睿智和艺术灵性让空白变得丰富、深远,无中生有。《清音》,一只顾盼的鸟儿,占据着尺幅的一个较小位置,它微张的嘴似有清音刚出,大片的空白,几片芦苇,仅此。疏朗的构图,简洁的勾勒,更增加了画面的清淡。这清淡的背后,是一片可以想象的、有着更大空阔感的旷野,而这种空旷正好让清音传得更远。

1971年出生,还不到40岁的刘树允已经走了很远。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沧州工笔画,在坚守和坚持中走向成功

一个中等城市,形成如此规模的工笔画家群,并走出如此众多在全国小有影响的画家,这一工笔画创作繁荣发展的“沧州现象”,正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沧州工笔画取得今天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次画展高层论坛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有几代人对工笔画创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取得的成就带来的影响。米春茂、田云鹏是让全国同行业认可的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沧州画界顶尖人才。米春茂以他四十余年的奋斗和探索,在整个画界和他生活的沧州积累了深广的社会声誉。田云鹏曾获1997年中国画坛百杰称号,获文化部2000年度群星奖金奖。这二位画家在沧州可以说家喻户晓,他们和他们的画是茶楼酒肆里经常谈论的话题,他们因艺术成就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他们的成功,给后来者以信心和目标,使众多的画家以他们为榜样,将绘画作为终身的事业。

同时,沧州籍大画家贾又福、何家英对当地也有间接影响和带动作用,拉近了沧州青年人对艺术最高殿堂的距离,他们的存在淡化了艺术在沧州人心中的神秘感,不再令人感到高不可攀。

第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对艺术事业的倡导和支持。近几年,国家举办大型展览的频率很高,让青年画家拥有了脱颖而出一展才华的机会。沧州人对工笔画的信心是在一次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参加国家组织的工笔画大展,既是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机会,沧州人深受其益。

沧州市政府对工笔画创作下力支持。这些年来,沧州有意识地搞一些交流展,请在外地工作的画家回来办探亲展,组织沧州画家到外地展示作品,至于小型展览,更是连续不断。2005年,沧州市政府拿出资金,出版了《沧州人画集》,同时,举行了《沧州籍画家回乡邀请展》,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了《沧州人画展》。本次沧州工笔画展,是由市委主要领导最早提议的,之后,由财政予以支持,文联认真组织。画展将评奖、论坛融入其中,扩大了影响力,激发了广大工笔画画家的创作热情。

第三,市场经济大潮的带动。工笔画讲究造型的准确,这恰恰容易让人看得懂,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企业界人士对能够让人看懂,画工细致的画作,有更多的认可。不懂画的人就看画家有没有名气,对没有名气的画家作品,就看画得细不细,这样,就对工笔画的生产和销售起到推动作用,使工笔画销售赶上了涌动的市场经济

的大潮。以米春茂的画为例。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一幅4平尺的画卖不到 1000 元,现在市场上卖到6万元以上。1990年,沧州以市场养活自己的工笔画家只有5人,现在有近50人专职从事工笔画创作,这些画家卖画的收入远远多于上班或打工的收入。当绘画可以换来金钱,就把有艺术准备和艺术潜质的一些人吸引过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第四,沧州人吃苦耐劳的性格。沧州工笔画画家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艰苦奋斗的结果。田云鹏、谭玉洲都反对说自己因为绘画吃了苦。田云鹏年轻时当河工挖遍了沧州地面上所有的河,结婚用的房子是自己一个人垒起来的。谭玉洲17年以前还是一个农民。他们都认为绘画给自己曾经灰暗的生活带来了阳光。但是,毋庸讳言,艺术的花朵是用生命的汗水滋养的。生存环境的艰难造就了沧州人一种倔强的性格,这种性格恰恰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阶梯,甚至是从事艺术特有的优势。

第五,沧州工笔画在艺术风貌和创作上的优势。

1、沧州人画工笔画的基本功扎实,画风朴素,不好故弄玄虚,有北方文化厚重深沉的意蕴。基本功扎实,是因为心态老实,做人朴素,这与整个群体出身相关。2、画家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与山川河流对话,把自己的生命感觉和体验融了进去。进行工笔画创作,需要贴近大自然。但是,这往往需要远途奔波,风餐露宿,还要随时冒着各种风险。沧州的画家,从年过6旬的老先生到初出茅庐的青年人,都把外出写生当作提升绘画水平的必由之路,使画作拥有了难得的生命感悟,形成了生活气息浓厚的风格。3、画家创作态度严谨,投入的感情真挚,吃苦耐劳,心态平和。沧州人有韧劲,他们从开始创作的那天就做好了十年磨一剑甚至几十年磨一剑的准备。(责编:郭文岭)

猜你喜欢

沧州工笔画画家
《昼》工笔画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工笔画作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酷炫小画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