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源考察及干预研究
2009-04-29卓高生吴志敏
卓高生 吴志敏
摘要:心理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真实存在。它产生的消极情绪及行为絮乱已逼近包括大学生在内现代人群的现实生活。因而,厘清大学生成长的烦恼、交往的困惑、学业的冲击、就业的危机、情感的伤痛等心理危机谤因,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组织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预警工作,对于化解和释怀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179-03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我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从“传染疾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步入“心理疾病时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芬兰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者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决策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和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在这段剧变和集体紧张的时期,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受到威胁,且威胁的方式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这种形势造成的结果正如凯普兰所指出的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逆境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因而,心理学家布拉默对危机做了如下三种分类:发展性危机,即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大学毕业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即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交通意外、地震、突发性疾病和死亡等可导致境遇性危机,它具有随机性、突然性、灾难性等特征;存在性危机,即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而国内对危机做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界定是:危机是指事物由于量变的积累,导致事物内在矛盾的激化,事物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未稳定的状态,这种质变给组织或个人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综合国内外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具有复杂性、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危害性等特征。
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使得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相伴随,“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可能存在的危机,哪怕这些危机的可能性极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但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和排除”。这些危机正反馈到个体内心世界,将会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心理状态或生理反应,形成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以一种沉重的方式冲击着每一现代个体的心灵世界,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并带来无尽的烦恼。它的发生一般要经历三个时期:一为急性应急反应期。当个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的应急事件。但个体可能会遭遇急性应急事件,运用解决问题的常规技术不足以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开始产生不安、惊恐、悲伤等情绪。二是冲击创伤期。强度应急事件引发的冲击可能造成个体求助、依赖或无所适从,也可能产生有罪感、退缩或抑郁,这是他方危机干预的易接受期。三是创伤恢复抚平期。当事人在能够应付困境或接受外部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下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这是个体在危机面前更为成熟和人格完善的表现。由此看来,心理危机的有效解决可视为个体生命价值体验的升华,是个体自我重塑和价值更新的机缘;但危机求解的失效或低效,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个体生命难以承受的痛,各种心灵扭曲、行为怪异,并发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自杀已呈现于似乎黯淡的现实生活世界。
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竞争机制的导入给生活于校园中的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他们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增高,心理危机易发。管窥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源,厘析危机历程中的主客观因素,是做好危机干预、化解和释放的前提。
1成长的烦恼。当前,青年大学生在读年龄大多在19-23岁,在人生全程中的这个重要阶段,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时期,这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和基本定型的时期,但同时又有不成熟的一面,其心理状态仍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而产生心理危机,突出表现在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迷茫与困惑”的精神状态。这种困惑不仅是因讯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更是在于当今功利化价值观面前的理想、意义迷失。
2交往的困惑。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一个不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长此以往,易发各种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危机,所以,“对于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对于大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和危机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彼此因为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性格的差异,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摩擦,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危机,带来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时期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处理和中学时代有着巨大差异,中学时期,我们可能因为成绩好有着良好的人缘,获得同学的好感与教师的青睐。但大学时代,随着自主意识、个性追求的张扬,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系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来解决突发性事件和日常的同学情谊与师生关系。这种技巧的获得,尤其对于离开家乡的大一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发展上的困惑。此种困境的长期垒堆和求解不得,将会造成交往的恐惧心理,并成为一种生存性和发展性心理危机困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3学业的冲击。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对个体生存能力要求苛刻的时代,一个学习型社会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美国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说,“鉴于可以预见到的速度,我们能推测出知识会越来越快地陈旧和过时……大学生们必须学会摆脱过时的概念,并且知道什么时候,如何去代替这些过时的概念。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曾经流行大学校园的“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头禅,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已逐渐销声匿迹,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具进取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强大的压力。其压力源可作如下分析:一是所学非所爱。部分大学生因为志愿填写或是调剂而到了原本根本不想去读的专业,开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学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二是方法不得要领。大学期间的学习多半是自习,课外
阅读量增大,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许多同学来到大学之后,看到别的同学学得那么好,而自己却不得要领,这成了苦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三是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同学想学好各专业的同时多做项目、多写文章,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也有同学想拿到双学位、各类证书而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因而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
4就业的危机。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比2001年的115万翻了五倍多。由于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社会上出现了所谓“大学生就业的冬天”的不景气现象,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就业中的精英情结是重要的因素。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有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着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随着择业心理中“精英情结”的“泛化”,大学生就业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出现了。因此,大学生中也有“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并造成“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这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无尽的就业危机感,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他们不断给自己施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努力失败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前途困惑、心理挫折感和失败感。
5情感的伤痛。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它关系着事业、理想和人生,所以,弗洛姆说:“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恋爱是获得爱情的过程和阶段,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并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大学生最常见的情感危机莫过于失恋,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在感情遭到突然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能力,甚至使工作学习无法进行。在极度的悲痛、恐惧、焦虑、烦躁下,极易产生自杀和做出蛮撞的事来,导致精神崩溃。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塞万提斯有句言简意赅的名言:“警告早,准备好。”对于经历和正遭遇心理危机侵扰的大学生而言,为驱逐恐惧、焦虑、抑郁等带来的身心伤害,必须实施自助和他助,早作诊断发现,及时干预警告,镇定决策危机,复归心灵和谐。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组织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面对灾难和突发性事件中,一种计划、预备、应急的心理承受和应对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弗洛伊德说过:“思想是行动的预言。”这种习惯于想到未来的能力,无论是着眼于“深远的未来”,还是看到“浅近的未来”,在适应中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机制。健全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融入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工作中,保证危机干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危机干预的专业化、科学化;再次,加大投入,深化对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加强校际、国内外经验的沟通与交流,打造一支能应对学生各种心理危机的专业队伍:最后,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扩大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见下图)。
(二)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预警的主要工作
1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课程、网站、海报等形式,它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摒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坚信“希望消解焦虑”,并且“学会希望,希望的任务不是放弃,它更迷恋于成功,而不是失败”,”增强危机面前的自我发展、成才能力。
2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普查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根据普查结果分析,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后续跟踪咨询使学生心理危机得到有效化解。
3把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是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作用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危机在认知、情绪、行为、生理上的征兆大多由同学、辅导员发现。因此,对他们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危机早期防范主体的作用,是预警机制发挥功效的关键。
(三)提高大学生习理危机干预水平的基本原则
1专业、及时地介入。人类现在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可怜我们却依旧昏昏然不知所措。“未来的冲击”引发的短时间内遇到过激变化而招致紧张情绪和迷失感,因此,成长中的大学生也表现出对变革的特别关切,对适应的无奈烦虑,对命运的茫然悚栗,这严重阻碍着青年学生的成才和人生发展。因而,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及时对有心理危机群体予以专业化、人性化的有益关照。
2分层次、多途径干预。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搭建一定平台,我们可以开设危机救助热线电话,本着保密、关怀的原则接受心理咨询,也可进行网上心理干预。对于处于心理危机初期的学生而言,在了解掌握危机基本情况后,一般可做如下方式的层次干预:一是精神支持,即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二是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转移、缓解积聚的心理紧张情绪:三是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四是有选择的倾听;五是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㈣而严重的则要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密切关注,开展跟踪咨询,必要时对其进行专家会诊,对个别有自杀心理倾向的,要成立监护小组,并通知家长到校。
3多主体参与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参与。首先,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其次,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治团体进行危机后的心理干预,并加强对该类团体干预的专业技术指导;再次,招聘校园中的心理干预志愿者,吸收对心理干预有兴趣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扩大干预队伍的群众基础;复次,加强与社会NGO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的交流,甚至可将其纳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后备支持力量;最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定期联系制度,最终构建一个完善而全面的危机干预多主体参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