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2009-04-29陈思
陈 思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围绕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召开了“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发展”小型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区建设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以百步亭花园社区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为个案,探讨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路径。李教授认为,百步亭花园社区之所以成为我国文明社区建设的一个典型,成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百步亭花园社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中,始终将“共建”和“共享”放在重要位置。李教授将百步亭花园的共建共享经验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共绘社区共建共享蓝图:二是共商社区共建共享大计;三是共创社区共建共享文化;四是共解社区共建共享难题;五是共获社区共建共享成果。
二、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孙秋云教授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两种路向:一种是政府期望建设的全能型社区;另一种是民间或学者期望建设的生活共同体。孙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四个方面问题。分别是社区治安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社区隔离问题、社区文化和社区认同感问题,以及社区管理权威问题。孙教授最后谈到他认为的理想社区,是具有共同认同感的熟人社会,社区的规模不易过大,以300户左右为宜。同时他从利于全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建议建设富人与穷人混住的社区,以避免加深社会阶层间隔阂。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黄红云教授从1980年就开始关注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武汉市城市社区建设。回顾二十多年城市社区研究的历程,黄教授认为,城市社区建设始终离不开三大主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事由谁来做;三是责由谁来担。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和百步亭花园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构建了五大责任机制,即:党的领导机制承担了社区政治责任;行政机制承担了社区行政管理责任;居民自治机制承担了社区自治责任;共创机制承担了社区社会管理责任;服务机制承担了社区服务责任。
四、社会建设中社区地位问题
赵凌云教授就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基础,应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和基本性内容高度来对待社区制度建设。社区制度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中国特色社区建设模式。社区除去利益整合职责外,还存在意识形态整合、道德整合和政治整合的职责。探索中国特色社区建设模式需要将社区建设的整体功能和中国社区建设的特殊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当前新建的农村社区组织承担起了农村社会建设的重任。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等内容是有载体推进的,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建设没有载体,因此从新农村建设角度看,也需要重建农村社区。
五、湖北省城市社区建设成效与思考
湖北省民政厅基层建设处徐昌宏副处长详细介绍了我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2000年湖北省城市社区建设起步,历经八年探索和努力,社区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一是合理划分社区范围,理顺基层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民主选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区民主自治。徐处长谈到了他对今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他认为,今后基层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二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三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民主自治良好环境;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质量。
六、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发展
张艳国研究员以武汉市社区建设为例,对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发展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武汉市社区发展的简要轨迹,提出了社区建设首先理顺了基层关系,增强了各方面的民主意识;其次优化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其三,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为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同时还促进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基层民主机制的完善:催生民间组织迅速成长,为基层群众参与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会议还就社区公共服务中政府责任定位问题,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问题以及农村社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省社科院政法所胡盛仪研究员认为,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使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还很薄弱,目前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力量远远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各项需求。亟需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