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黄炎培教育思想之比较
2009-04-29陈炜
陈 炜
摘要:张謇和黄炎培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两位先驱人物。张謇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取得了卓越成就,惠泽时人与后代。黄炎培则创始了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事业,并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两位教育家亦师亦友,曾长期在教育界共事。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状况。比较他们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发掘他们凸显各自特点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张謇:黄炎培: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36-03
张謇(1853-1926年),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为了实现其造福社会的政治理想,张謇视教育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南通及周边地区一手构建了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大教育体系,推动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取得了卓越成就,影响遍及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中国近代还有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1878-1965年),他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奋斗终生的职业教育活动,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生产实践的旧教育,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和黄炎培都从小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但黄炎培年少张謇25岁,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中国第一繁盛商埠”上海度过的。在成长期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48位政界、教育界、工商界知名人士作为发起人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上签名,张謇是其中的骨干,而主事者即黄炎培。比起张謇来,黄炎培可谓晚辈,但是两人曾长期在教育界共事,既有师生之谊,又有同事之情,在教育思想和数育实践上有过很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张謇写给黄炎培的《论新教育致黄任之函》,就是张謇晚年有关教育的重要文章之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沉痛经验,使得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舍弃重官轻商、重德轻技的旧观念。走上崇尚科技和实业的道路。同时,他们对待外来技艺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张謇和黄炎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晚期逐步迈向现代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他们都不得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他们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改革旧教育、兴办新教育”的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过程。张謇和黄炎培创办的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反映近代工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内容,改变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统性。总的来说,张謇兴办教育,比黄炎培要早;张謇一生中创办的用于实业教育的学校有几十所。较黄炎培亲手创办的学校为多;而黄炎培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他是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和思想理论奠基者。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张謇和黄炎培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比较他们在吸收外来教育、改造传统教育、发展新式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实践,旨在探讨在那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们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他们凸显各自特点的宝贵经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理解,对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一、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兴起,是对于清末民初普通教育畸形发展,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反动。当时大批青年学生失学失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指出:“方今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莫生计若。而求根本上解决凑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惟我教育家,实业家与夫热心谋富国家利社会诸君子有以教之。”期望“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对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社会功能的强调,使职业教育和实业教育有了不同的内涵。
在这之前。实业教育在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等人的宣传鼓动和具体实践下,已经被教育界和社会广泛认同,在学制上已确定了地位,而职业教育要强调的社会功能与实业教育并不相同,归纳起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一。实业教育实施重点在中等教育以上,而职业教育的实施重点在中等教育以下;其二,实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其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职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则完全主用技能;其三,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因而适应面较窄,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习,因而适应面较广。”
黄炎培把职业教育限定在中等教育以下,而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为学生的谋生训练一技之长”,从而使职业教育区别于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确定地位,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謇所创办的学校中,除了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普通教育以外,其余主要是用于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校。他受洋务运动时期办新式学校主要为培养“专门人才”的观念影响,加上他办实业过程中对“专门人才”重要性的切身体会,张謇办实业学校,主要是为了发展实业的需要。“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致即教育所致。”张謇教育与实业相迭为用这种教育思想中阐述的实业和教育的关系,当然不是指实业教育和实业的关系。但是,上述两句话中如果用“实业教育”替换“教育”,也可一定程度上反应张謇兴办实业教育的目的。显然,张謇兴办的实业教育,和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是有区别的。当然。张謇所办的学校中,也有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这在后面再作分析。
与张謇创办的实业教育,侧重培养实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不同,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其出发点是面向大众,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黄炎培认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他将儒家“民吾同胞,物我与也”的信念,和佛家“普救众生”的思想作为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黄炎培曾对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教育状况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对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考察,得出了国家富强。民众乐生,“将径取于职业教育”的结论。
同样关注国计民生的张謇,将发展实业与教育作为富国强民的基本政策。张謇兴办的实业教育,主要用于支撑和改良实业。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实业教育则无与。”而对于平民的教育。张謇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普通基础教育上。张謇十分重视普通基础教育,到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的1917年,张謇在南通地区已建成普通小学332所。
在现有的张謇研究文献中,有一个现象。即将张謇所办的实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教育。如《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一文称:“张謇所谓的‘实业教育就是今天的职业教育,所谓的‘实业学堂就是职业学校。”这样定义职业教育本无不可,从广义上说,今天的各类教育都会面向学生将
来的职业。但是,如果要深入研究张謇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就应该把张謇的实业教育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各自的内涵界定清楚,黄炎培曾明确指出:“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术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拿当今的教育类比,在中等教育层面上,职业学校与今天的技校或职业中学相类似,而实业学校则与今天的中专相类似。
二、实践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张謇的实业教育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在办学原则上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引自《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26页)提出“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他在中华职业学校的章程中规定,各科每周的受业时间为48小时,而实习要占到其中的24小时,中华职业学校所编的教材,注重实践性,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修业期满后,须到单位实习一年且考核合格后,方能领取毕业证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的。
张謇的教育思想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育。他摒弃脱离生产实际的传统教育,主张“学必期于用”,在他所创办的各种实业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教学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属于高等教育的纺织专门学校,其实践教学的学时和理论教学学时的比占到7比10,还专门建立纺织、针织、金工、染色整理等实习工场用于学生实习。农校也是如此,学校辟有专门的实习农场,每位学生都分有试验田须亲手种植农作物。而张謇所办的职业学校其实践教学的比重则更大,如女工传习所设有伦理、刺绣、美术、体育等课程,以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重点仍是实践课程,刺绣每天要学习6小时。“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是张謇和黄炎培的共同教育原则。
在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张謇和黄炎培也是一致的。黄炎培把职业道德的规范概括为“敬乐业群”。人们对职业的热爱和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和创造力的动力,没有对职业的热爱,没有对所任职业的责任心,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是不可想象的,黄炎培告诫学生:“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上上品”;而友爱民众,团结、协作和和谐同事关系,则是履行职业的先决条件。
张謇同样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他在写给黄炎培的《论新教育致黄任之函》中指出:“艺非德行,体簿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
张謇较黄炎培年长,他受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提倡的职业道德主要涉及“勤”、“俭”、“诚”、“信”等方面,基本上届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范畴,而黄炎培将“敬业乐群”作为职业道德规范,则有更多的现代思想色彩,多少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品德要求。
三、黄炎培与张謇教育思想的殊途同归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主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到同时为社会服务。1919年,杜威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理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影响。杜威不主张过早地进行职业分化,反对将职业教育理解为只针对某种职业而进行的预备训练。杜威的观点对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演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几年职业教育的实践所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也促使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作深入的思考。他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1926年,黄炎培发表了《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表明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又发展到了新的第三个阶段。在文中,黄炎培回顾了“八九年来所做的工作”,对职业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做了反思,认为以前的职业教育方针还是“不够”,他提出了三句话:“(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下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张謇的教育思想作比较,不妨多花一些篇幅,将黄炎培对上述三句话的解释详录如下:
“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使得职业学校以外各教育机关总觉你们另是一派,与我们没有相干。岂知人们常说什么界什么界,界是分不来的。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大学分科,高中分科,是不用说了。初中何尝不可以兼设职业科,小学何尝不可以设职业准备科?何况初中还有职业指导,小学还有职业陶冶呢。要是此方认为我是职业学校,与一般教育无关系,彼方认为我非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无关系,范围越划越小,界限越分越严,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讲别的,单讲职业教育,还希望发达吗?所以第一层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是不行的。
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得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三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怎样才使学生有出路呢?说几句联络职业界的空话是不够的。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不只是参观啦,实习啦,请人演讲啦,都要职业界帮忙哩。最好使得职业界认做为我们而设的学校,是我们自家的学校,那就打成一片了。所以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也是不行的。
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部分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别部分没有办好,这部分很难办的。比如农业学校和农家联络,工业学校和工厂联络,是不用说的了。可是在腐败政治底下,地方水利没有办好,忽而水,忽而早,农业是不会好的。在外人强力压迫底下,关税丧失主权,国货输出种种受亏,外货输入种种受益,工业是不会好的。农工业不会好,农工业教育那里会发达呢?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组织完备,经济制度稳固,尤之人身元气浑然,脉络贯通,百体从令,什么事业都会好。反是,什么事业都不会好。所以提倡职业教育而单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还是不行的。”
张謇不同于其它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南通的地方自治。尽管张謇不是南通的地方长官,但是由于他状元头衔,由于他资历,由于他多年苦心经营积累下来的威望和实力,加之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混乱,张謇实际一人控制着南通的发展。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发展各种公益文化事业,规划城市建设。以他的智慧、才干和毅力营造着他心目中的“新新世界”。教育是张謇实现他理想世界重要手段,因此在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上,张謇有其它教育家难遇企及的经验和见地。
黄炎培希望沟通职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的关系,而这在南通张謇所办的学校中不是问题,许多学校都是张謇所办,从小学、中学,到各类职业学校、实业学校,再到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机构不存在不合作、不互助的问题。且不说黄炎培引申的广义的职业教育,即便是原义的职业教育,在南通的普通小学有。普通中学有。许多学校都有附设的职业教育,即便是高校,如纺织专门学校也有附设的夜校专门用于职业教育,各类职业教育在南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沟通实业教育、职业学校与职业界的关系,同样是南通教育的特色。张謇创办的实业学校、职业学校,原本就是为他所办的实业发展服务的,“实业所致即教育所致”。许多的实业学校或职业学校更是由相关实业所办,招生的人数,学习的内容,自然契合职业界的需要。
尽管和全国的其它地方一样。南通职业教育和外部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但它毕竟得到张謇这个地方领袖尽可能的统筹。至少在当时的南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是做得比较好的。
总之,黄炎培倡导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正是张窑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为解决民众生计到为社会服务,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表面上看是日趋成熟和丰富。但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意味着职业教育特定内涵的不断淡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沟通教育和社会联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一直不尽理想。高校大扩招初期,存在一种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教育层次还是一种教育类型的争论,试图探索由原来的高水平大学办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本科及以上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途径。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加上原有高校并无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与基础,对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规格缺乏研究,这一探索最终未能形成大的影响,事实上,这事本身也多少折射出学历主义的影响。如何办好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张謇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的我国教育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