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差异性
2009-04-29何益忠
何益忠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包括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特别是人们的理解、教育的环境、手段、主客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我们从微观层面具体考察这些因素时,发现差异性是最重要的特征。差异性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同时,注意教师的培训、受众的研究,以层次性解决差异性,达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2-0011-0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这种实践活动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增长而产生,必须依靠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且掌握了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进去”。至于“灌输”的效果,即实效性,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特别是人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即灌输者的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即受众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等等。
具体考察上述因素,我们发现,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稍有不同:教育的主体及其使用的教育手段、教育客体的具体状况也千差万别的;至于教育的环境,则存在着学校环境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区别,不同学校之间的内部环境的不同。因此,这些因素内部的差异性就成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获得最佳效果,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差异”可简单地解释为区别、不同,即事物在外表、现象,本质等方面的不一致。在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种种因素中,各因素对实效性的贡献不一。对此,本文存而不论。而重点关注这些因素内部的差异性,因为微观层面的差异会从更深层次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有时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有时可能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过后来者继承发展的理论体系。即使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为经典作家创立的理论体系。在如何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例如,就其“学科”构成来看,过去学术界一致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其重要结论。但是批评者认为,这种理解在实践中,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导致受教育者在分门别类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后。仍然“不知道所谓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因此提出应该注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科学体系。”就其核心内容来看,有的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是指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任何具体结论所构成的“理论体系”,而是指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总结出来的。第三个层次是经典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提出的具体结论。很显然只有第一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属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哪些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原理?哪些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后来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新问题中提出的新理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显然还不是很清楚。由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获得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方面的歧义、差异当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也不利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内部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就教育主体(或主导)即教育者而论,以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为例,他们的专业背景不一样:既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也有历史学、经济学、哲学专业毕业的。专业背景不一,不仅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区别。还可能导致他们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侧重点不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传播、解读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了历史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马克思主义,却可能没有准确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教育的受众,即对象来看,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有四种类型:一是领导干部,主要包括县(处)以上干部;二是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三是普通公民,及广大人民群众;四是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具体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内部也有千重差别:重点高校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有区别、公办高校学生与民办高校学生有区别,东部高校学生与中西部高校学生有区别。在同一高校,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有区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之间有区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有区别,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区别等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同的兴奋点。因此,向他们进行“灌输”的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
再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与手段。从宏观环境上,我们正处在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但在微观环境上,却存在着诸多不同,仍然以针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例:有的高校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的高校则位于内陆腹地;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非常重视,有的高校则重视不够;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雄厚,有的则比较薄弱;有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构设置、部门管理方面权责清晰,有的则相对混乱等等。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媒介即手段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有的老师使用了真正的多媒体,有的老师还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阶段。
论证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个环节诸种因素中的差异性,并认为这种差异性正成为影响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否认在此前,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和改革开放前的理论教育中不存在差异性。而是说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来的差
异性特别明显,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表现出的如此鲜明的差异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背景已从冷战、相对封闭时期转变为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
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运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们被简单地划分为工人、农民,干部、群众等群体,各群体相对固定,流动极少,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有限,不足以从根本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后,原来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被打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场正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伴随旧管理模式存在的社会结构正处在解体过程中,原来的阶级、阶层、群体的划分已不能说明目前社会内部的结构状况,社会不再由工人、农民。干部、群众构成,各种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频繁了。社会的急剧转型必然影响原来已经形成的社会认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处于改革之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即从同质的单一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向异质的多样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型,而且也剧烈地变革着人们的精神——思想——思考的结构和方式,引起人们心理的强烈震荡。”
我国改革开放正好伴随着冷战格局解体,全球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不仅仅导致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而且使原本被我们摒弃在外的各种思想、观念进入国内,文化、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异常激烈。在国门打开以后。我们发现除了我们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还有包括社会民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自然会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自然会促使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自然会形成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议论和争论。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多样性、价值多样化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就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差异性特征,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不平衡发展的结果。这里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发展的不平衡。所谓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一些地区抓住了机会,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人抓住了机会,个人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而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出现了相对下降。地区差异、个人差异的出现特别容易影响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态度。关于社会各个层面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发展的理解经历了经济发展到政治发展到文化发展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均衡发展的过程。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比较关注经济发展,而较少注意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于是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内部出现了各种危机,“一是由于严重失业问题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二是由于腐败问题造成的政治危机。三是意识形态危机。而在这三大危机中最严重的是意识形态危机。危机的原因是由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发生严重脱节,由此造成新的精神危机、价值观危机和信仰危机。这种意识形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公有制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逐利性现实的严重矛盾。导致人们对制度合理性信心发生动摇。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如多元思想信仰及激烈斗争,经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有目共睹)。”其实,不管是严重的失业产生的危机,政治腐败问题产生的危机。还是意识形态危机。都是中国社会内部各层面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这些危机肯定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逐步化解。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危机对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还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所有理论在继承、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至今已经160年左右。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告诫后人,他们的理论并非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但是各种“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国家的、时代的需要继承、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和各民族、国家革命实践过程中诞生了各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越南的实践相结合诞生的胡志明思想,以及在朝鲜则有金日成的主体思想等等。各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各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的结果。但是也有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正”马克思主义,于是产生了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各种被“修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人们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感到“困惑”。自然也会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
当代中国正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处在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全面转型阶段。各种思想、观念的急剧碰撞,人们因社会纵向、横向的频繁流动而上演的人间悲喜剧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触动。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人们在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属,在频繁的流动中人们在寻找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人们的内心是痛苦的、彷徨的。这种痛苦、彷徨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个环节出现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正视差异性,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教育,以层次性解决差异性,以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即帮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所谓正视差异性,是指我们必须清楚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主客体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视差异性,还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其中的规律,又要坚持教无定法、教无成法。总体而言。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差异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行动的指南。可是,我国理论界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没有搞清楚。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大难题,“我国的大理论家,没有一人敢列出一个清单。”对此进行哪怕是大致的解说。如果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都稀里糊涂,又怎么去谈如何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及传播过程中的规律,逐渐统一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成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各种差异性的一个关键。
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教育,解决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因教育主体因专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理解,使每一个教育者唱的是真经,唱的是同一版本的经。
其次,在改革中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各种、各类问题、危机,使各地区、各阶层都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以事实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科学教育又是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以后。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就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大环境直接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说都依赖于营造的社会环境,而不是直接教育,也就是说,依赖于不知不觉形成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的宣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否成功,当然与教育的主体有关系。也与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环境有关。只有着力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才有利于人们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再次,重视对教育客体的研究,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不同层次的、各有侧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如上文提到。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动之中。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中的不同群体对社会问题、理论问题关注的重点不一,存在的困惑不一,只有在教育中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就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教育而论。我们既要回答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又要注意解决他们每个人遇到的具体困惑。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细化、优化选课制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背景进行分班教学:将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统一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上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在各个环节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改变粗放式“经营”模式,将整个教育活动当成“细活”,注意针对性,以层次性解决差异性,才能最终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